這項能源超級大動脈建成后,年送電量將達43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約12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約3300萬噸。
這意味著,來自雪域高原的清潔電力,僅需9毫秒即可直達粵港澳大灣區,每秒送電量達2800度,足夠一個普通家庭使用一年。
這項工程無論是對于優化國家能源布局、保障粵港澳大灣區電力供應,還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綠色低碳轉型,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對西藏而言,這項工程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外送,將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當地帶來持續財政收入和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西藏作為國家清潔能源基地,水能、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數據顯示,西藏水能技術可開發量達1.7億千瓦,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每年平均日照時間在3000小時左右,風能資源儲量也相當可觀。
但由于基礎設施薄弱、外送通道不足等問題,長期以來制約著西藏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
藏粵直流工程的建設,有望改變這一局面。這條能源走廊以西藏為起點,途經云南、廣西,最終抵達廣東,在西藏昌都、林芝和廣東廣州、深圳建設四座換流站。
工程計劃于2029年全面投運后,每年可向粵港澳大灣區輸送超430億度電能,約為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的一半,且100%為清潔能源。
如何破解用電緊張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一直是廣東面臨的現實問題。
今年上半年廣東GDP同比增長4.2%,1—8月全省全社會用電量62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9%,用電負荷三創歷史新高。
作為經濟大省,廣東用電負荷、電量規模連續10年位居全國省級電網第一,用電規模接近世界排名第五的日本,超過德國和英國用電總和。
7月以來,廣東用電最高負荷達1.65億千瓦,是首個突破1.6億千瓦的省份,占全國用電負荷的11%。
藏電入粵無疑將有效緩解能源供需矛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綠色能源保障。
此外,任何一項超級工程短期內都能直接帶動擴大投資和就業,成為助推經濟持續增長的引擎。
藏粵直流工程也不例外。
據測算,工程配套“水風光一體化”電源基地建設投資將超過1500億元,有效拉動上下游裝備產業增長,預計高峰期可帶動直接就業10萬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藏粵直流工程的建設,對保障我國能源戰略安全具有深遠意義。
當前地緣政治波動加劇,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開發國內清潔能源,實現能源自給自足,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藏粵直流工程無疑將有效提高能源自給率。
不過,藏粵直流工程也面臨諸多挑戰。如,工程穿越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和華南丘陵等地形復雜區域,海拔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工程建設難度極大,對設備性能和施工組織都提出了極高要求。
即便是這樣,藏粵直流工程仍代表了當前世界輸電技術的最高水平,再次展現中國在特高壓輸電、柔性直流輸電和清潔能源開發等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工程能力。
隨著藏粵直流工程建設投運,中國能源配置能力將進一步提升,也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力量。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