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景財經(財經老艾)
關于老年生活,愛爾蘭詩人葉芝那首著名的《當你老了》廣為人知:頭發蒼白、睡意沉沉,在壁爐邊看書,還有人“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老后破產:所謂“長壽”的噩夢》卻撕開了社會暮年生活的另一面——曾經的啤酒公司職員、建筑公司老板娘、出租車司機……老后孑然一身,養老金不夠用。為了省錢,他們或者與所有朋友斷絕聯系,或者生病舍不得就醫,“萬沒料到,竟是這樣的晚年”。
這本剛剛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新書,源于2014年9月,日本NHK播放的一檔紀實節目《老人漂流社會——“老后破產”現實》。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日本,孤身生活的老人逼近600萬,且約有一半人年收入低于生活保護標準。其中有70萬老人接受政府生活保護,另外200多萬老人只靠養老金生活,一旦生病或需要人照顧,經濟上就會陷入困境。NHK制片人板垣淑子將這些老人的遭遇形容為“老后破產”,并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暮年生存狀態。
“節目播出后在日本社會引發了震蕩。因為鮮為人知的一面被記錄了,日本人會想,苦澀的果實是否會落到自己頭上。”旅居日本20多年、對日本社會有深刻觀察和研究的東京《中華新聞》主編姜建強告訴第一財經。同樣,簡體中文版《老后破產》出版后也引發很多人的“老年危機”,首印1.2萬冊不到兩個月就預訂一空,目前已第二次加印。
姜建強說,現在中國社會老齡化加劇,年輕一代不愿多生的現象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尤其明顯,“在最需要參照和借鑒國外做法的時候,推出《老后破產》的中譯本,應該說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創業失敗導致“老后破產”
83歲的田代先生租住在東京港區一幢有50多年歷史的木制公寓里,房間只有10平方米左右。NHK記者探訪時,年邁獨居的他已經沒有太多精力打掃衛生,門廳前臟衣服堆成小山,鍋和碗雜亂地擺在洗碗池里。
“我自己一直認為都是認認真真地工作,可萬沒有想到,會成為今天的樣子。”這是田代先生接受采訪后說的第一句話,聽得人心酸。因為年輕時喜歡畫畫,對穿著搭配也比較講究,讓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然而,體面之下的晚年生活卻非常窘迫,每月養老金約有6000元人民幣,房租就得交3600元。除掉水電煤,再交完保險,剩下的生活費僅有可憐巴巴的1200元。
田代先生所在的港區是東京有名的高消費地段。為了省錢他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每月電費高達360元,他就故意拖著不交,幾個月后電果然被停掉了。洗衣粉用光了也沒有再買,而是用洗碗的洗滌劑來洗衣服。年輕時,田代先生喜歡和同事出去旅行,這些年他也主動斷掉一切社交,只留下從前朋友們寫給他的明信片和信做紀念。時間一久,朋友們自然也和他失去聯系……
當然,如果搬到房租更為便宜的郊區,田代先生的經濟狀況會有所改善。但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就是,他每月養老金都花得干干凈凈,哪里還出得起不菲的搬家費呢?
“年輕的時候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開心,一直都在認認真真地工作。”田代先生完全未曾預料到老景如此凄涼。他在銀座一家啤酒公司兢兢業業上了12年班,從普通職員做起,一直做到經營管理崗位。至今還保留著從前穿過的西服,那是他風光職場生活的見證,“一心撲在工作上,婚都沒有結成”。想起如今獨身一人,臉上難免浮現出落寞的表情。
從勤奮工作到“老后破產”,命運軌跡的徹底改變緣于中年創業失敗。40歲后,他不甘于在啤酒公司干到退休,辭職開了一家小居酒屋。這次創業不僅花光所有的積蓄和退職金,還多了一筆借款。一開始,酒屋生意還不錯,隨著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不景氣,生意變得難做起來,勉強支撐到50歲時終于倒閉了,隨后便淪為“老后破產”的一員。
生活富裕也可能“老后破產”
田代先生的遭遇可能會讓人覺得,年紀大了如果養老金比較少,要是再有其他收入或者存款,經濟上的困難會相對小些。NHK的采訪發現,情況并非如此。一旦老人要不斷動用積蓄來填補養老金不足,就容易陷入一種危機和焦慮。尤其在需要支付大筆意外開支時積蓄一旦不夠用,照舊有陷入“老后破產”的可能。
80歲的菊池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年輕時條件頗為優渥,老伴幸夫先生有家建筑公司,她一邊全職帶兒子,一邊幫他打理公司日常事務。1960年代,日本有私家車的人還不多時,幸夫先生就買了一輛車,閑暇時帶著她和孩子到處自駕旅行,生活幸福而穩定。
沒想到晚年時菊池女士的命運突然發生逆轉。先是40多歲的獨子突然去世,他一直忙于工作,同樣沒有結婚。5年后,悲傷過度的幸夫先生也去世了,留下菊池女士孤單一人。
“老公走后,經濟方面的的確確是艱苦了。”菊池女士沒有社會養老金,只能領金額不多的國民養老金。老伴在世時,兩人每月養老金加在一起有近1萬元人民幣,還可以支付日常開支。老伴去世后,每月領到的國民養老金和遺屬養老金加在一起只有4800元。菊池女士有嚴重的風濕病,心臟也不好,每月生活費和護理費一共要6000元,另外還有600元房租。如此一來養老金自然不夠用,多出來的1800元必須動用積蓄。于是,走一米路都要花幾分鐘時間的菊池女士為了省錢,只好降低護理等級和減少護理人員上門照顧的次數,全靠自己艱難度日。
盡管日子過得非常小心,菊池女士還是難以避免地滑向“破產”。2014年9月初,攝制組進入后期制作,想向她核實一些情況時,發現她生病住院了。這次生病讓菊池女士出院后必須提高護理等級,也意味著養老開支要進一步增加。積蓄所剩無幾的菊池女士一下就被逼到“破產”境地。
“一點一點地,這像軟刀子一樣啊。反正是要殺,干脆一刀殺了算了,不想長壽了。”菊池女士悲傷地說。
“老后破產”向中年人蔓延
“老后破產”只發生在銀發族身上嗎?NHK采訪發現,“破產”現象有向年輕群體蔓延之勢,很多中年人未來的老年生活,或許同樣令人唏噓。
住在東京都墨田區的一家人,就已經出現“老后破產預備軍”。這個三口之家中,老夫妻倆分別有87歲和85歲,獨子50多歲,問題就出在兒子身上。幾年前他因為公司裁員失去工作,至今還在家做“宅男”,平時不和父母說一句話,一日三餐也不肯出來吃,母親千代女士只好把飯菜放到他臥室門口。
“不清楚他想不想找工作,也不清楚他白天在干什么。”說起兒子,千代女士就一臉愁容。他靠著父母的養老金生活,失業后再也沒有交過養老保險,如此下去老后幾乎就領不到養老金了,“一想到我們死后兒子怎么辦,就擔心得要命”。
如果說千代女士的兒子老年生活不順遂,完全歸咎于他活得太“喪”的話,63歲的田則夫先生“老后破產”則是因照顧父母所致。也是單身的他曾是一家寵物店的老板,從小父親早逝,全靠母親一手拉扯長大。7年前,母親老年癡呆癥癥狀惡化后,他不放心請人照顧母親,只好關掉寵物店。
田則夫先生的選擇并非個例。節目中披露的數字表明,隨著老齡化程度加劇,近年來因護理老人而放棄工作的中年人,以每年10萬人的數量劇增。
照顧母親一年后,她去世了。年逾五旬的田則夫先生打算重回職場時,卻怎么也找不到工作。他投了幾十份簡歷,長期在職介所出入,至今還是失業。他也曾經咨詢過是否可以尋求政府的生活保護,得到的回復是等存款只有5萬日元(約3000元人民幣)時再去,“可只剩下5萬日元的時候,萬一得不到生活保護,那可就要倒斃街頭了”。
對話姜建強:
長壽這個幸福社會的象征,將成為壓垮老后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后破產”與房產關系太密切了
第一財經:你長期關注日本社會,可以從你的角度談談日本“老后破產”現象有多嚴重嗎?問題的根源何在?
姜建強:以前都說日本老人有錢,銀行的儲蓄一大半都是老人的,有學者還認為,日本經濟要擺脫通脹,市場要想辦法讓老人掏錢消費。現在出了“老后破產”,肯定很多人都會問,究竟哪種說法更接近現實?依我的看法,日本老人有錢這個說法并沒有過時。東京都新宿西口有一家京王百貨,里面都是針對銀發族的高價商品,很多年過去,生意一直火爆,購物對象依舊是老年人居多,這表明日本老人消費不減當年。
之所以有“老人破產”和“老人貧困”的話題,在于一個社會總有最底層的人群,一個社會也會有不可預測的事態發生。NHK電視臺抓住這個漸成社會問題的話題,當然有警示作用,促使人們思考日本社會結構在泡沫經濟之后所發生的變化。因為“老后破產”在經濟高度發展時期是不可能出現的,在傳統的大家庭組合下也不可能發生。發生的根源,從整個社會文化來說,肯定是社會活力不再而導致的副產品,也就是日本著名學者大前研一所說的,低欲望社會中出現的“向內向下向后”傾向的結果。
第一財經:《老后破產》中出現的好幾位老人都沒有房子,房租占了養老金開支的很大一部分,才導致老年生活艱難。你曾在專欄文章談過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對日本人購房觀念的影響。不知道書中這些無房老人的出現,與日本樓市那段歷史是否有關?
姜建強:“老后破產”與房產的關系太密切了。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后,確實影響了一批人的購房欲望。當時房價不斷下跌,使得工薪族不敢出手購房,生怕一買就跌。以前就流行的買房不如租房的觀念進一步得到了強化——當然這種觀念與日本是個無戶籍的移動社會,以及日本人有萬物歸零的無常觀也有關。
另外,日本人還有一個“善變資產”的特點。一部分“老后破產”的人,在中年創業或就業時代可能也買過房產,但或許發生了各種不可預期的事態,如公司倒閉、借高利貸、被解雇、急于用錢還債等,只好賣出自己的住房,一直到老后都維持租房狀態。
第一財經:《老后破產》中好幾位“破產”的獨居老人有著相似的經歷,就是年輕時一心撲在工作上不想結婚。為什么“不婚”思想在日本那么流行?現在中國也有很多年輕人選擇單身,他們應該如何未雨綢繆,才能避免“老后破產”?
姜建強:確實,日本已經進入一人主義的后性時代。這個時代的最大特點,在我看來就是:我不幸福,怎么向你描述幸福?我不快樂,怎么向你傳遞快樂?我不想結婚,怎么向你表達愛情?我不想上床,怎么向你獻上玫瑰花?日本現在不婚不孕的年輕一代,幾十年后都是“老后破產預備軍”。因為獨居老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存款,破產是不可避免的命運。
《老后破產》中的幾位老人,之所以成為“無緣社會”中的一員,就在于年輕時沒有結婚。照老人在采訪時的說法,是當時一心撲在工作上,無暇結婚,造成老后的困境。這當然是一面的說辭,更主要的還與日本男人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樣態有關。不結婚不等于沒有性。日本到處存在的風俗店,為不婚男人提供了即便不結婚但也有性生活的可能。再加上日本社會不倫婚外情盛行,男人喜歡上已婚女性,會自己不結婚維持不倫關系。
中國的情況與日本稍有不同。即便選擇單身的年輕人也在增加,但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本質來說是個家族社會。家族間的橫向關聯,即便是單身青年走向老年,也無法斷舍。所以中國不是孤獨一人的“老后破產”,而是貧困家族走向老后的“家族破產”。這種破產更可怕,因為它的牽扯面更寬廣。
第一財經:年輕時存積蓄以備年老后使用,是一種普遍的養老觀念。但在《老后破產》中,好幾位有積蓄的老人拒絕接受政府的生活保護,寧可掙扎在破產邊緣,也不肯動用積蓄。這是為什么呢?
姜建強:日本人的憂患意識是很強的,這個緣于風土的島國性。地震、臺風等天災什么時候來都不奇怪,因此日本人在生出無常觀的同時,也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去年,電視上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就說,手中是有點錢,但老后不安,時常告誡自己不能亂花錢。后來擔任財務大臣的麻生太郎當時就說:“你都90多歲了,還有多少老后不安呀。”為此,他還被廣泛批評。在我看來,他說得確實在理,但日本人就是這樣想的。這種觀念也令日本政府頭疼,政府的經濟政策也多次轉向從老人的口袋里掏錢。
實際上,日本有著相對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有些破產老人還拒絕政府的生活保護,是“不添麻煩”的國民精神在起作用,從不想給人添麻煩擴展到不想給國家添麻煩,比如日本至今依然有“護理老人是家屬的任務”的社會風氣。自己不能自立,伸手于國家,日本人對此并不生出羞恥心(難為情),而是生出不想添麻煩的想法,這與我們中國人想法是大不一樣的。
中國也應當警惕“老后破產”
第一財經:書中還提到破產現象在往前推移。現在中國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普遍也進入晚年,中國也會出現類似現象嗎?
姜建強:“老后破產”往前推移,就是中年危機的出現。過去日本人講“一億總中流”,這個“中流”就是我們講的中產階級。現在日本人講“一億總下流”,這個“下流”講的就是“老后破產預備軍”——日本的中年人。表面看,日本就業率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高的,接近100%,但非正式雇用占了很大一部分,這就為“老后破產”埋下禍種。
另一方面,現在日本提出“人生100年時代”的口號,這固然是長壽優遇的一面,但日本政府又不斷測試輿論,放出60歲退休、70甚至75歲領養老金的消息供人議論。這反映了日本在社會保障方面有巨額資金缺口,想用延緩發放養老金來填補缺口。退休后10年甚至15年拿不到養老金,老后生活有不破產的嗎?
聯想到中國,獨生子女一代步入中年,父母進入老年,很多人都關心他們是否會步日本后塵。我認為國情與文化不同,還是有差異的。獨生子女的父母一代雖然進入了老年,但很少聽到有“老后破產”的,相反,這代老人中有活躍的“廣場舞大媽”,他們還很自覺自愿地帶孫子孫女。親情與血緣以及延伸而來的啃老與心甘情愿地被啃老,依舊是中國社會每個家庭的框架結構。這個結構最大的好處就是抗震能力強,度過危機的靈活性也強。不過再放遠點看,這種以親情與血緣為基礎的結構,總有一天會趨向松懈并瓦解。發達國家遇到的問題,一般而言后來者很難繞過。
第一財經:NHK這檔節目播出后在日本反響如何?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姜建強:節目播出后,在日本社會引發了一些震蕩。因為鮮為人知的一面被記錄被傳播了,日本人也在體驗這苦澀的果實是否會落到自己的頭上。但大多數日本人似乎心知肚明,老后這樣的凄慘,與年輕時候的作為沒有一點關系嗎?吃喝玩樂、享樂人生,是日本年輕人的一大特點,人生無常使得他們較早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人生。當然日本政府看到這樣連續性的之后,也開始積極探討解決之策,比如如何更寬泛地促進老年人再就業市場,如何更多地引進外國人護理人員,以便解決護理人手不足以及高額護理費問題等。
第一財經:中國社會老齡化情況也在加劇,尤其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老齡化問題更是嚴重。在你看來,《老后破產》中揭示的問題,有哪些是值得中國社會重視的?或者說,本書對中國社會的現實意義何在?
姜建強:長壽這個幸福社會的象征,將成為壓垮老后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方面是令人羨慕的長壽,一方面是高壽帶來的不堪負擔。中國也正面臨這個嚴峻的問題。整個社會老齡化加劇,年輕一代不愿多生的風潮,特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更顯突出。
《老后破產》對中國的啟示是,這絕非他國之事,而是步入高速經濟增長的國家都要面臨的問題。尤其中國人口基數大,貧富差異大,“老后破產”的兩大前提條件都已具備。如何調整和充實中產階層的生活狀態,如何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的量與質,如何打造老年人再就業市場,如何完善老年人消費市場等方面,在書中都能得到一定的借鑒。
《老后破產》
[日]NHK特別節目錄制組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