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財經大學幾本;西安財經學院是二本嗎
若問西安高校哪家強,交大無疑是老大。城東偏南,興慶宮旁,百年交大,名師匯聚,萬千學子向往。城南偏東,雁塔腳下,翠華路上,曾經輝煌的老“陜財”,風光不再,令人恓惶。這兩家原本八竿子打不著,卻因為歷史的原因奇跡般的緊緊地連在一起,這就是如今緯二街上的交大“經金學院”。
公元2020年,在紀念交大建校124周年、陜財建校90周年、經金學院建院20周年之際,作為與二者都有交集的曾經的兩校學子,我的心情難以平靜,總想說點什么。
20年前,建國以來第二次大規模的高校合并擴招浪潮席卷華夏,西安城里的高校都坐不住了。西安交大,工科為王,缺少文醫,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擴張機遇。陜西財院,財經見長,特色鮮明、小巧高傲、處境優越,原本高枕無憂的行業性部屬院校屬于被下放行列,一夜之間亂了陣腳,如坐針氈。
傳說中當時擺在陜財面前有兩條出路:一條是以我為主,憑借自身影響特色優勢合并其他弱勢院校,自立山頭;一條是眼睛放亮,趕緊行動,在動蕩中找到一個好婆家。如果依了前者,如今就可能變成“西北財大”,或者“西北財經政法大學”,至少也是“陜西財大”;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時勢所為,陰差陽錯,身不由己,走上了第二條路,與交大合并。交大當然高興,平白多了“經濟學科”,夯實了“管理學科”,填補空缺,更加綜合,而且收了好多“嫁妝”,實力大增。陜財就落魄了,不僅丟了門戶,70多年的家底無形中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十幾萬陜財畢業生從此沒有了“母校”。
80年代的陜財,院子不大,名氣不小,曾經一度風光。作為的“長子”,是共和國金融人才的搖籃。改革開放下,煥發青春,迅速成為全國金融人才培養中心和西部財經人才輸出基地。
當時總行除了內部非高校的研究生部(現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系統內的“川財”(現西南財經大學)和“湖財”(現湖南大學金融學院)只能算是小弟弟,隨后設立的“中國金融學院”(現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還處于襁褓之中,現今名冠財經院校的“央財”、“上財”當時還算不了什么,能夠排上名的主要是總行和財政部的直屬高校,例如“湖北財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遼財”(現東北財經大學)和“陜財”。當時商業部、供銷總社、物資部等系統的財經院校如晉財、徽財、贛財、京商、津商、重商、蘭商等實力很弱,各省市所辦的地方性財經院校如云財、蒙財、疆財等就不用提了。
那時的陜財名師薈萃,聲名遠揚。一大批解放前留洋海歸、在西北聯大教過書、被打成右派蹲了牛棚的牛鬼蛇神扎堆匯聚在陜財,例如金融方面的邢潤雨、錢祝鈞、馮大麟、江其務、王海北教授,金融史專家劉承鑲教授,銀行信息化劉治寰教授,財政學宋壽昌,工業經濟吳宗芬,統計學吳敏等教授,早期市場學、會計學等方面的專家成隊,形成了人才高地,名師集群,全國不多。80年代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首次在中國舉辦“全球發展中國家中央銀行行長培訓班”,由于外語人才斷層,僅會議材料翻譯就是一道難題,據說全國包括京滬沒有一所高校能拿下來,找來找去只有“陜財”能夠承辦,給國家爭了很大面子。
■ 銭祝鈞教授
恢復高考后,陜財就有了“貨幣銀行學”碩士點,包括金融理論、銀行信貸、銀行管理、金融史4個研究方向,全國少見。當時中國金融學會有4大分會,其中“金融戰略分會”就設在陜財,馮大麟教授任會長。當時江其務教授提出的“信貸資金運動規律”名揚學界,在中央電大主講的“銀行信貸管理”課程和教材風靡全國。值得一提的陜財的“金融學博士點”,1986年獲批次年招生,是西部最早的經濟學類博士點,當時赫赫有名的西北大學都還沒有,更不用說蘭大、川大等一眾名校。
■ 江其務教授
■ 作者1983年入校
那時的陜財學術氛圍非常濃厚,經常有美國、歐洲、日本等海外大師甚至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來訪交流,經常邀請到全國著名專家舉辦學術講座,西安城里其他高校的師生經常蹭課,盛況空前,我們經常占不到座位。來校參加研究生答辯的全國名家多不勝數,光我知道的就有千家駒、林繼肯、黃達、周駿、陶湘等經濟金融學家。
更為難得的是陜財舉辦一年一度的學術年會和論文評獎,分為老師、研究生、本科生3大板塊,我本人還曾有幸獲得了1987年本科生論文一等獎。當時的陜財學報,后來改名《當代經濟科學》(現屬于西安交通大學)更是全國影響力最大的經濟學期刊之一,至今余威尚存。民間流傳的陜財學生“四大才子”的文章時常見諸于《金融研究》等國內各類財經報刊雜志,名聲在外。
■ 作者碩士畢業合影
當年幾任行長陳慕華、李貴鮮、戴相龍等先后來校視察,經常上新聞報道。據說有一次視察結束合影時因為“領導坐前、教授站后”,老教授們拂袖而去,場面一度尷尬。
合并前1996年陜財還主辦了“第五屆全國大運會”,此乃西北地區首次承辦全國性體育賽事,給陜西省和西安市掙足了面子,而西安的其他名校們因為沒錢只能躲在后面。對了,現在的緯二街經金學院所在地就是當年陜財為大運會建的“新校區”,辦公樓就是當時的“新聞中心”,比賽用的國際標準的塑膠跑道當時西安沒有,現在還是交大學生的操場。
陜財70年培養的人才濟濟,上至國家省部級領導,金融界上至銀、證監會副主席,各大銀行行長,各類金融機構老總,下到全國金融、財經行業骨干人才,可謂群星閃耀,這里就用不著列舉了。作為總行的培訓基地,陜財多年舉辦全國金融“干訓班”和“師資班”,為各地培養了一大批金融干部和師資,如今這些高校、銀行學校、干校的老師散落在全國各地。
陜財更是孕育或支持了西安的財經類高校,例如最早的西安統計學院、西安基礎大學、陜西財貿學院、陜西工商學院、財校、商校、銀行學校、干校等,后來主體合并成了現在的“西安財經大學”。西北大學原來以政治經濟學(理論經濟學)著名,是大家熟知的的“經濟學家”搖籃,但它沒有“應用經濟學”,現在的金融學等都是陜財人過去發展起來的。與交大合并后,一批陜財人流失到全國金融系統,或者其他高校,如人大財政金融學院,本地的西大、陜師大、政法、西外、西財等。他們帶去了陜財的火種,在另外的環境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
■ 金融八三乙班入學合影
■ 金融八三乙班畢業合影
合并后最尷尬的要數陜財的校友們,他們的“母校”沒有了。合并雖然與他們沒有直接關系,但是間接的無形的的影響還是蠻大的。比如說,在檔案簡歷上,教育背景一欄,寫“陜西財經學院”吧,她已經不在了;前面加個“原”字吧,總覺得怪怪的;寫“西安交通大學”吧,明明不是,害怕人家說占便宜;兩個都寫上加個括號吧,又覺得太復雜。這么小的事情,你說該怎么好?
本人就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前兩年全國清理干部檔案,不少外地的老同學打電話問怎么辦,我多方打聽并走了一圈,最后在“交大檔案館”里勉強解決了。大部分證明材料電子化了能找到,還有一些死活沒有,說可能移交時沒有搬來,讓我再去陜財舊址“圖書館”去找,后來只能呵呵了。兒不嫌母丑,母校改嫁了,讓你改姓,你說難受不難受?這就是廣大校友們耿耿于懷,心中隱隱作痛的緣由吧。即使是合并當年最后一批陜財畢業生也已經過了“不惑”之年,他們的心里感受只有自己知道,也只能由他們自己敘說。
經歷了合并且一直堅守下來的畢竟是多數,他們是夾縫中生存、轉折中重生、發展中蛻變、最有發言權的群體,是交大經金學院的創立者,也是陜財血脈的傳承人。他們中有著名的專家學者,有以前的干部,大部分是我們的老師,也有我留校的本科同學、碩士同學、博士同學,離開的離開了,但這樣堅持留下來的大有人在。這些年的不甘、磨合、適應、重生、奮斗、努力幾句話哪里能說清,揣摩他們從陜財到交大過渡的心情就像當年交大從上海“西遷”的感受差不多吧。
■ 參觀交大西遷博物館
歷史的轉折中,國家的轉向和領導的決策,往往會掀起巨浪,個人只不過是這洪流中的一滴水,機遇與挑戰并存,大部分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高校的撤并擴招,利與弊、對與錯,千秋功過,自有時間檢驗和歷史評說。交大與陜財的合并,只是這歷史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幸好還有一個“經金學院”,經濟與金融的事業還在不斷發展。
如果說交大經金是一團火,那么陜財人就是滿天星。愿交大經金這艘承載了太多人希冀的航船,在時代的大潮里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作者 | 馬廣奇 | 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