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墳_房子墓
上海二手房的均價已經介于5萬-6萬/平,可是更夸張的是上海普通墓地的價格,如果折算成1平米來看,價格已經達到了20萬-25萬/平,可以說“墳地產”生意是比房地產更賺錢的!根據時代周報報道:
國內最大的殯葬業上市公司福壽園(01448.HK)發布2021年的財報,每塊經營性墓穴平均銷售服務收益11.08萬元,相比2021年墓穴的均價上漲了約3千元,相比2020年墓穴的均價上漲了約8千元。
根據報道, 福壽園位于上海浦東的某陵園墓穴價格在3萬元~30萬元之間,墓穴面積均在1平方米以內,價格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墓穴大小、間隔和綠化有關。
要知道,商品房的產權年限是70年,即便是到期了,也不會直接把你遷走,但是墓地的年限是20年,也就是說,每隔20年,就需要再一次繳納管理費,如果不繳納,那就會被“另作處理”。
于是,幾年前,有一些人就想到了一些怪招。2016年4月,界面新聞發布了一篇名為:《上海市民嫌公墓貴買房存骨灰,有人買房“供奉老祖宗”》的文章,揭秘了這個現象。不少上海居民,購買上海周邊的商品房,用商品房取代墓地的作用來存放骨灰盒。一位購房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市區公墓太貴,實在買不起。
2017年,網上流傳著一篇名為《你的鄰居可能是一盒骨灰?如皋、啟東等地小區商品房被上海人買了放骨灰…...》的文章。在這篇文章當中就介紹到,上海本地居民跑到江蘇南通如皋的某些小區購買商品房來用于存放骨灰盒。
2020年9月8日,紅星新聞發布了一篇名為《“小區住十萬個骨灰盒”背后的農村殯葬困局》的報道,引起來巨大的關注。
該報道就介紹了天津濱海新區中塘鎮萬家碼頭村的某個“小區”,這里被稱為“小區”只是一個比喻,因為它從外形上和普通的住宅沒什么區別,但實際上這是16棟建筑。
原本這里的規劃是:公益性骨灰堂,可是后來被改建成了住宅,被命名為:靜安陵園,并以祠堂的形式違規以租代售。
根據當時的工作人員介紹,該小區的售價為3000每平方米,后來由于太搶手,漲到了7000每平方米,僅僅7天,銷售額就達到500萬。而附近的萬家碼頭村以及鄰村漁業村中,不少村民的家族骨灰都存放到了靜安陵園。不僅如此,這里現在已經入駐了3000多個家族,將近10萬個骨灰盒。
實際上,像“靜安陵園”這類公益性的“骨灰房”在全國是極少數。現在更多的情況其實是前往周邊房價便宜的地方去買房來用作存放骨灰的地方,而且這種情況還在愈演愈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主要來自于六個方面:
1.土葬葬
以前我們主要采用得更多的是土葬,提倡的是死后好好操辦,入土為安,不過,為了節省土地資源以及保護環境,現在倡導火葬,就需要為“骨灰盒”找到一個合適的安放地點,這也導致了墓地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2.人口的遷徙
以前絕大多數人都居住在農村當中,人口密度要低于城市人口密度,土葬或者安放骨灰盒,甚至建立祠堂要相對于現在容易得多,成本也要低一些。
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大量的人涌入到城市當中,再加上中國人在清明節等一些節日需要祭拜祖先。
因此,安放先祖“骨灰”的地方不能距離自己太遠。
由于很多人都到一二線城市打拼,他們甚至在這些城市安家立業,所以自然也會想辦法把墓地盡可能地安排到現在居住的城市或者周邊城市。
3.城市房價高
一般是一二線大城市有大量的工作崗位和就業機會,吸引了大量的人類就業。
人口變多,對于商品房的需求量就變大,在過去20年,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水漲船高。但是人的一生逃不過“生、老、病、死”。
由于人口集聚效應,這些一二線城市的醫療資源,墓地也變得更外搶手。墓地這些年價格的漲勢一點不屬于房地產。
4.人口基數大
中國擁有14億人口,占全球1/5的人口,人口基數巨大。2015年-2020年,中國年死亡人數分別為:976.5萬、976.8萬、985.7萬、993萬、1000萬、1036萬。
而選擇火葬的數量也在這些年快速增加,從2015年-2020年分別是:459.5萬、471.8萬、482萬、501.7萬、522.7萬、555.8萬。
由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這個趨勢在未來肯定還會加劇,自然也會加劇火葬和墓地的需求量,這也會推高殯葬服務的價格。
5.墓地價格太高
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城市的墓地價格持續走高。
關鍵是這些墓地一般只能安葬一個人,年限也只有20年,卻要十幾萬,甚至幾十萬。
這對于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是難以承擔的。
就拿上海來說,上海2020年度的稅前平均工資是:10338元/月,如果按照正常的社保基數繳納五險一金,那稅后月收入就是:8385.96元/月,稅前年收入就是:100631.52元。這個收入只能說勉強買一塊普通的墓地。
不僅如此,要知道由于存在超高薪,所以平均工資其實并不能反映上海的大眾情況,中位數才有參考的價值。上海2020年的工資中位數是6378元,稅后就是5253.99,年收入就是:63047.88元。這個收入可以說買個普通的墓地都很費勁。
一般來說,現在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一對夫妻要照顧4位老人,由于現在平均壽命很長,如果再算上如果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都在世的話,那就是12位老人。
這意味著一對年輕的夫妻,至少需要照顧4位老人,最多可能是12位。
假設按照現在上海的一般情況來看,即便是按照最少的算,墓地加上喪葬費用起步也要10萬,那這個花費就是40萬-120萬之間。根據《公墓管理暫行辦法》第十六條:
未經批準,公益性公墓不得對外經營殯儀業務。經營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費一次性收取最長不得超過二十年。
這意味著每20年還要再續費一次。這對于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無疑是極其巨大的負擔。
一般在這些大型城市周邊的一些地區,房價要遠比該城市便宜,尤其是一線縣鎮,小戶20、30萬就可以入手,還能貸款,不需要一次交清,而且產權年限長達70年,
即便是到期也不會直接遷走。更關鍵的是這會是一個固定資產,如果遭遇緊急的情況,還可以套現
因此,很多人選擇了購買大城市周邊的商品房來作為“骨灰房”。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為那些購買那些商品并用來自住的人想一想,這件事情很尷尬。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鄰居是“骨灰盒”,每年到了清明節,一群人擠在鄰居家里雨霧繚繞地燒香燒紙錢。你會有什么感受呢?
這不相當于直接把墓地搬到自家小區嗎?要知道,即便是商品房售賣時,如果有墓地在周圍,都是一個很大的減分項,更何況這是直接在小區里,自己的鄰居,甚至跟自己只有一墻之隔,想想都讓人毛骨悚然。
以后即便是自己想把房子賣了,價格有影響也就算了,買家一聽說旁邊是“骨灰房”,相信一般人也不敢接手,也就失去了流動性。
因此,這樣的做法其實引發了巨大的矛盾,那些買來自住的人肯定是沒辦法接受這樣的情況。事實也是如此,當一些小區的居民發現自己鄰居有“骨灰盒”時,會表示出強烈的抗議,并且到相關部門進行投訴。
比如,南通如皋的某個小區就曾因為上海居民買來當“骨灰房”而引發業主們的強烈反對和抵制。
可能有人要問,直接把骨灰盒放在民宅的行為算不算違法?
實際上,法律中并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這樣做。但卻違反了一些規定和條例。把商品房作為骨灰房,實際上是違反了《民法典》第八條【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不僅如此,這還違反了《殯葬管理條例(2012年修正本)》中的第五條:
在實行火葬的地區,國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處理骨灰。
同時由于每年都需要定期祭祖,燒紙燒香等祭祖行為都會使用到明火,這樣會有火災隱患。
因此,很多人在遇到這樣的事情時,選擇了報警,或者走法律途徑。但實際上,這一類的維權確實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