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房產(吉水房產中介)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吉水縣住建局堅持開展“四訪四促”認真踐行“四下基層”制度,用貼近群眾、靈活多樣的方式持續深入開展“為民辦實事”,將住房保障、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化解房產“難”和紅色物業建設等民生實事項目化,推動群眾安居,打造惠民工程,提升群眾居住生活品質,促進實現“憂居”到“優居”轉變。
以住房保障為抓手 促“憂居”變“安居”
縣住建局把改善城鎮住房困難群眾和農村群眾住房條件作為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通過“三審三公示”,加強公共租賃住房申請、審核、公示、分配環節的透明度,讓公共租賃住房分配公平公正,截至12月,完成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項目認定共計200套,公開配租107套,發放城鎮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發放629戶,累計112996.89元,對城鎮住房困難家庭做到應保盡保;通過對全縣農村危房進行全面摸底調查,用足、用活、用好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截至12月,完成84戶改造,其中農村易返貧致貧戶2戶、農村低保戶29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9戶、因意外出現嚴重困難家庭等2戶、其他脫貧戶42戶。通過財政“一卡通”系統打卡發放專項補助資金89.2萬元,農村住房條件得到切實改善,農村人居質量不斷提高。
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 促“安居”變“宜居”
縣住建局圍繞“面子好看、里子好用、居民滿意”的要求,通過“三個聚焦”,即聚焦資金科學使用、聚焦民意民情收集、聚焦項目質量監管,全力做好老舊小區改造工作,2023年,全縣老舊小區改造新開工項目3個(1318戶),續建項目2個(861戶),改造建筑面積共約18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約2800 萬元。截至目前,完成了仁文小區、吉水縣城中片區、老衛生局宿舍片區等共8個小區改造項目,具體包括地下管網改造7500 m,道路改造30000余㎡,外立面改造20000余㎡,綠化提升7000余㎡,改建及新建停車位500余個、增設路燈158盞、圍墻(擋墻)護欄整治546m,改造提升體育鍛煉場所650㎡及設施配置,增設安防監控30個和垃圾分類亭3個,新建非機動車充電樁513個,將小區問題清單變成民生滿意答卷,解決了群眾反映的小區頑疾。
地王廣場正式發證儀式現場
以化解“難”為重點 促“安居”變“樂居”
長期以來,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不動產權證“難”“難”成了牽動著千家萬戶的“老大難”問題。如御龍灣小區和地王廣場項目分別于2012年底和2013年7月開發建設,但因歷史遺留等原因,業主入住至今8年未能辦理不動產登記,小區的業主均對此反映很強烈。縣分管領導包案,縣住建局牽頭會商協調,堅持高位高頻推進,以問題為導向,認真摸清房地產項目遺留問題癥結所在,按照“一樓一策”和“一事一議”的原則,逐步梳理房地產領域歷史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癥結和解決途徑,多次與各職能部門溝通協調,采取“證繳分離”和“容缺受理”等方式,有針對性化解了兩個樓盤規劃、消防、人防、市政、綠化專項和綜合驗收、契稅和維修資金繳納等諸多問題,推動了兩個樓盤分批分次陸續。截至目前,為御龍灣小區業主辦理不動產證達1400余戶,完成率82%;11月17日上午地王廣場舉辦正式發證儀式,為171戶小區業主陸續頒發不動產證。切實化解了一批困擾群眾多年的“操心事、揪心事”,切實維護購房群眾合法權益,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以打造“紅色物業”為主題 促“宜居”變“優居”
縣住建局充分發揮物業行業管理職能作用,從細處著眼、向實處發力,將基層物業黨建和服務人民群眾緊密結合,針對縣城轄區內41個物業小區,積極推動把黨組織建在物業管理鏈上,組建美家物業、潤美萬家、安躍物業、安逸居物業4 個物業(聯合)黨支部,集聚黨員35名,打造中央城、中央首府、濱江鳳凰城小區“紅色物業”小區示范點3個,通過充分發揮“紅色物業”作用,基層物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積極組織各物業服務企業參加吉安市物業管理法律法規知識競賽,并取得全市團體第一名的好成績,物業企業服務更加趨于規范化;積極探索建立網格單位、社區黨組織、物業黨支部、小區業主代表“四方聯動”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機制,共同推動小區建設,積極化解小區居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深入物業小區檢查12次,累計協調解決各類矛盾糾紛38件,解決居民各類問題169件;積極與社區結對開展黨建聯盟,積極組織健康教育、法治、防詐騙專家、家政服務志愿者等技能手等進小區,組織群眾開展端午粽子比賽、國慶文藝晚會、普法“微課堂”等大型主題活動5場,切實從“心”構建了“五美社區”共同體,不斷實現“美好家園”建設目標。(白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