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了房產,回家了房產在百草路
“你們是誰?為什么在我家?”
張叔叔和老伴李阿姨提著大包小包,回到闊別兩年之久的家,沒想到自己家里住了別人,完全陌生的人。
震驚的老兩口急切地詢問對方是誰,為什么住在自己家。
結果對方理直氣壯地說,這是他們的家,反問夫妻兩人是什么人。
經過緊張的溝通,張叔叔和李阿姨得知自己的房子,已經被兒子賣掉半年了,自始至終兒子都沒有告訴自己,招呼都沒打一聲。
為何兒子這樣對待這老兩口?以后這對老夫妻住哪呢?
張叔叔名叫張琪銘,出生于50時代,因為父母是雙職工,相比大多數同齡人,他大小的物質條件不錯。
張琪銘18歲時張父提前退休,把位置讓給了自己的兒子,以幫助兒子獲得一份穩定的福利待遇不錯的工作。
5年時間波瀾不驚的流過,這天廠子里來了一個漂亮的女員工。
張琪銘性格中大膽自信樂觀的優點,在愛情這個領域很好地施展出來,在一眾扭捏的小伙子中,張琪銘顯得大方又開朗,很討女孩子喜歡。
贏得美人芳心的張琪銘,在25歲這一年和李敏喜結連理。
第二年,他們的兒子張存德出生了。
截至目前,張琪銘的人生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絕對稱得上順風順水。
結婚后的李敏,漸漸察覺到丈夫的另一面。
張琪銘在父母的驕縱下長大,有點大男子主義,而且脾氣暴躁。
一直被父母托舉保護的他,沒有受過苦也沒有經歷過什么磨礪,因此抗壓能力不強,為人處世上也有點剛直,不喜歡委曲求全,也不善變通。
隨著兒子的出生,家庭雜事變多,張琪銘的壞脾氣就顯現出來。夫妻漸漸開始有了零星的口角。
有一次,因為工作上的分歧,張琪銘直接跟同事動手了,把對方打到骨折。
最后,還是張父出面,把事情平息下來。
經過此事后,妻子李敏也深感失望。她沒想到婚前開朗大方的丈夫,會在婚后成為這樣一個控制不好自己脾氣,沒有擔當和責任心的人。
在家里,張琪銘無法很好地承擔養兒和家務瑣事,他耐不住這個煩。在廠子里,他無法能屈能伸地處理同事關系,他受不了這個氣。
那個年代,離婚還是稀罕事。有矛盾的兩口子選擇了分居。
一分就是2年。
好在,2年的時間讓張琪銘成熟了內斂了,正視了自己已經為人父為人夫的事實。
張琪銘重新振奮精神,以全新的面貌讓妻子回心轉意,讓自己的生活重回正軌。
不養孩子不知道父母的恩情深重。
已經做了父親的張琪銘,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調皮少年時期的不懂事,不免有些羞愧和后悔。如今面對自己的兒子,他總算體會了自己當年的心情。
他的兒子張存德,并不像自己那樣嬌慣。但并不意味著他這個父親就比他自己的父親容易。
跟自己小時候的調皮搗蛋不同,自己的兒子是個性情古怪的小孩兒。
張存德從小冷冷地不喜歡與人親近,不喜歡跟大人鬧,也不喜歡跟小朋友玩,性格有點孤僻,讓做父親的張琪銘很頭疼。很怕他將來不能融入社會。
好在張存德學習成績不錯。做母親的李敏對兒子的學習盯得也很緊。
在母子兩人的共同努力下,兒子張存德成功考上了很好的一所大學,成為張家的第一個大學生。
眼見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在自己兒子張存德身上實現了,張琪銘很是覺得揚眉吐氣,興奮地辦酒席,放鞭炮,好好地慶祝了一番。
激動的是父母,熱鬧的是來賓。作為當事人的張存德反而有點無動于衷的意思。短暫的面客后,人家一頭扎回自己房間,睡大覺去了。
兒子這種寵辱不驚的“魏晉名士”做派,作為父親的張琪銘真是不能理解。但也無可奈何。
考上大學的兒子,第二年有了女朋友,高興的父母提高了他的生活費,作為一名20多年前的大學生,張存德一個月的生活費是1500元,就是放在現在都足夠了。
要知道,張琪銘和李敏兩口子每月的生活也才400元。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畢業后在本省成功找到不錯的工作。2008年,畢業三年的兒子決定結婚了。但是兒子兒媳在省城工作,想買房子必然是需要在省城購買的。
如果給兒子在省城買房子,即便老兩口把自己的積蓄都拿出來,也是不夠的。何況,人老容易生病,是不能沒有存款的。
所以,思前想后,老兩口決定把自己名下的這套房子改到兒子名下,這樣兒子兒媳也算是有房子的人了。
然后,兒子兒媳工作幾年,攢攢錢,再在省城買一套新的。
兒子兒媳同意了。
很快孫子出生了,退休的老兩口把孫子帶大到可以去上幼兒園。
然后,老兩口覺得自己功德圓滿了。
他們在家庭這個領域也可以退休了,可以過過自己的日子,享受享受自己的晚年了。趁著腿腳還利索,要不去旅游吧!
旅游的念頭一出來,就抑制不住了。
張琪銘越想越覺得,如果此時不出去用腳丈量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又待何時呢?兩個人只會越來越老。
既然社會和家庭的責任自己老兩口都盡完了。剩下的日子,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了。
當兒子聽完自己父母的旅行計劃后,表達了強烈的反對。
兒子的理由也很充分。
旅行既需要花錢也很考驗身體素質。既然總算有自己的時間了,為什么不在家好好待著呢?又省錢又安全。
張琪銘告訴兒子,自己都60多了,老伴即便比自己年輕5歲,也馬上60了。能無病無痛地到處走走的時間也就是這幾年了。
隨著自己日漸年邁體弱,此時如果不出去走走,70多80多的時候再去嗎?
兩代人誰也說不過誰,誰也不服誰。
最后,張琪銘帶著自己的老伴義無反顧地出發了,留下兒子自己在家生悶氣。
雖然沒有得到孩子的支持,但是祖國的美景成功讓老兩口忘記了這些不愉快,兩人很快陶醉在旅途中。
這種自由和快樂的時光,兩人過了兩年。
兩年的花費匯總起來大概是37萬元。
老伴李敏有點心疼了。于是跟張琪銘商量著回家。
雖然張琪銘意猶未盡,但是財務狀況確實是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畢竟兩人今后的生活還是需要有一筆錢來支撐的,離家兩年也確實夠久了。
即便還想繼續,也可以回家休整一段時光嘛。于是兩人打道回府,回到了闊別兩年的家。
帶著大包小包一堆買給兒子孫子的好東西,老兩口激動地回到闊別許久的家,然后意外地在家門口遭遇了“當頭一棒”。
自己的“老窩”被兒子悄無聲息地賣了半年了,自己居然都不知道。
有什么,比旅游歸來,“家”沒了,更能打擊一對年過六旬的老夫妻呢?
可真是自己的親兒子,這一招真是穩準狠地戳了張琪銘夫妻的肺管子。
不過無論肚子里有多少“邪火”,都沒有理由沖著人家買房子的人發,人家付了錢的,住在這里合理合法。
張琪銘忍氣撥通了兒子的電話,父子倆人在電話里面就大吵了一架。
最后,親戚朋友輪番出動,對著兩邊分頭勸。這父子倆一個比一個脾氣大。
然而木已成舟,賣房子的錢已經被兒子用來買了新房子。
再怎么憋屈,總不能逼著兒子賣了自己的新房子,再給父母買回老房子吧。
張琪銘無可奈何地帶著老伴住進了兒子家。
如果他早知道一趟盡興的旅行換來的是自己的“無家可歸”,不知道他當初還會不會進行那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然而,世界上沒有“如果”。
中國的父母從古到今,對孩子都是操不完的心。
這操不完的心,既是福澤也是枷鎖。有些人嫌不夠有些人想擺脫。
張琪銘兩口子是少有地想的開的父母,覺得盡到了責任了,該收手了。但是很顯然,兒子并不覺得父母的付出可以畫句號了。
這種認知差異導致了這一出“家庭鬧劇”。
張琪銘夫妻錯了嗎?他們忙了一輩子了不應該享受幾天嗎?他們并沒有花孩子的錢,他們花的是自己的勞動所得。
說白了,這件事情的本質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父母和子女如何分配這些有限的資源,誰應該做出更多的退讓和犧牲。
誰應該呢?
或許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答案吧。
(圖片及故事素材均來源于互聯網。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