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房產權,洋房產權一般多少年
電視劇《流金歲月》中,女主角蔣南孫(劉詩詩飾)曾有一句出圈名言——
“住在復興路,我也沒覺得有多幸福。”
對上海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能無法理解這句看似尋常的話,究竟哪里戳到了網友的G點。
但只要對上海房價稍懂一二,就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巨大“殺傷力”。
魔都最金貴的房子,既不在能遠眺黃浦江的外灘,也不在高樓林立的陸家嘴。
而是蟄伏于老城區,平均市價卻高達40萬一平米的,老洋房。
在上海,凡爾賽的最高境界,或許就是擁有一幢老洋房,還能漫不經心地發出如下感慨:“還好吧,不過如此咯。”
這些舊洋房有多貴?
曾引起網友討論的一個話題是:“陸振華憑什么住法租界洋房?”
@76223842慘死/知乎
即使是瓊瑤老師極盡華麗的文學濾鏡也難以說服網友在洋房面前放下質疑。
連“陸司令”都不配的上海洋房,到底有多貴?
孫儷主演的電視劇《安家》中,有一棟名屋。
名為“龔家花園”,占地千平,售價高達1.5億。
1.5億是個什么概念?
上海市城鎮單位年均收入為11.4萬元,1.5億元的洋房,廣大工薪階層想要買,需要不吃不喝工作1315年。
電視劇《安家》
這樣的天價,并不是編劇為了打造奢靡生活的劇情憑空編造的。
真實世界的洋房買賣市場,上演著比電視劇還要激烈的競拍劇情,現實比虛構更魔幻。
@兜Dong/豆瓣
“龔家花園”的原型就位于上海愚園路上的“柳林別業”,現任屋主是一位女性設計師任培穎。
在整個上海,大約有5000幢老洋房,真正屬于私人產權,可以進行流通買賣的不到10%。
如此“狼多肉少”,一幢建造歷史超過100年的老洋房,市價被炒到高達1億,就也算不得什么奇聞了。
那么,“最貴之貴”的冠冕,誰人可摘?
引領上海眾洋房的“樓王”,無疑當屬目前估價超過10億的嚴家花園。
位于愚園路699號的嚴家花園,是始建于1920年的三層磚木結構式的花園住宅,總占地面積超過5400平米,大小快趕上一個足球場,即使是放眼全國這種規模也屈指可數。
老洋房曾經的主人,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商業巨子、上海大隆機器廠創始人嚴裕棠和他的兒子嚴慶祥。
傳聞在嚴慶祥晚年時,經常邀請許多知名藝術家到嚴家花園聚會,我們可以在想象中構畫一副出民國時期的”蓋茨比聚會“。
之后幾經周折,嚴家私宅遭到閑置,荒草叢生,無人打理。時間和經歷的洗煉卻終讓它遇到伯樂。
2009年,盛大網絡CEO陳天橋,最終以2.8億天價拍下了這棟老洋房。
同樣寸土寸金的,還有上海的地標性建筑——武康大樓。
因外形酷似一艘巨輪,停靠在上海鬧市中心,曾經也叫做“諾曼底公寓”。
還記得金城武和周冬雨主演的電影《喜歡你》中的最后一幕嗎?
男主角和女主角坐在陽臺,依偎著一起看日落,其中公寓的取景地正是武康大樓。
電影《喜歡你》
這棟1924年,由著名設計師鄔達克親自操刀設計的老洋房,不僅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還是世界上僅存的三棟船型建筑之一,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根據網上報價,武康大樓的均價已經突破了13萬/平米,一套93平米的小公寓售價也能高達1100萬。
雖然貧窮限制了廣大網友的想象力,卻沒止住人們打卡拍照一睹芳容的熱情。
在經過修繕后,有“上海顏王”之稱的武康大樓,每逢節假日總是人滿為患,人們在落日的金輝中交相仰望著,仿佛同舊日的余暉與有榮焉。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樓上樓下的兩個世界呼應著,構成市井、階級、人情味和煙火氣共筑的,我們年代的景觀。
那么樓上的主人是誰?誰又在把這時代風景盡收眼底?
如此貴的洋房誰在買?
最早的時候,老洋房并不能購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絕大部分洋房都收歸國家所有。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私人間的買賣才被允許并逐漸活躍起來。
@陸飛/知乎
那個時候,正逢上海浦東高速發展,不少樓盤拔地而起,住在弄堂里的老居民們也大范圍喬遷,洋房也隨之空了下來。
“八九十年代從國外派遣來工作的外國人,成了老洋房的第一批買家。”[1]
他們在上海異域風情的建筑中完成自己對故國的懷戀。
之后,洋房重新發展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舊上海時期高級老洋房的主人,要么是蔣介石和張學良這樣的達官顯貴,要么是嚴氏父子這樣的富商巨賈。
原因無他,單單是想要在上海城區擁有一塊適合建造洋房的地皮,就是對建造者社會地位和財力狀況的巨大考驗。
這些社會上流人士,不僅在建筑外形上追求中西結合的海派風格,在內飾設計上也極盡奢華。
鄔達克的成名之作、為“顏料大王”吳同文設計的私人住宅就是典范之一。
總體建筑面積超1700平方米,因四層圍墻用綠色釉面瓷磚裝飾而得名“綠房子”,是上海首個引入了電梯的私人住宅。
比起百年前社會名流對居住環境的高要求,如今的購買者更看重洋房背后的人文與歷史底蘊,將它視為能夠體現自己品味的收藏品。
一些企業則把老洋房作為公司辦公地,或是商業活動的接待地,從而彰顯個性與氣派。
郭敬明創辦的最世文化公司辦公地點,就在斥巨資購買的上海靜安區的三棟獨立洋房中。
還有不少購買者,看中的則是老洋房背后不俗的投資價值。
對于“不差錢”的投資人來說,物以稀為貴的老洋房買賣行業,是一種收益率極高的小眾投資。
還有部分老洋房并未用作房產出售,而是被改造成了餐廳、博物館、展覽廳等公共場所。
即便如此,除了部分免費開放的老洋房外,其他洋房的使用和租用價格同樣不菲。
有人曾在上海著名的花園洋房馬勒別墅舉辦婚禮,單單是草坪和別墅一樓的宴會空間,租金就達到了10萬人民幣。
如此看來,哪怕只是想要短暫地“擁有”一次老洋房,代價也需要再三斟酌。
但據洋房業務從業者透露:“目前見過年齡最小的買主是90后。”
可見,當代年輕買主正投身洋房洪流,對于多金的90后“人上人”而言,洋房是性感的文化象征和符號,讓他們在同齡人中一騎絕塵。
老洋房貴得有理嗎?
洋房再美,也是幾十甚至上百年前的老屋。
歷經時間浩劫,許多老洋房都存在一定的衛生和修繕問題,在宜居程度上遠遜色于新式商品房。
這些老洋房卻依然能夠以一個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價格霸占市場,重塑著人們對房屋交易的標準。
老洋房,憑什么這么貴?
首先,地段永遠是繞不開的第一影響因素。
在上海,老洋房大多分布在城市西南面的“上只角”地區。
徐匯區的老洋房數量最多,大約為總量的39%,而長寧區、黃埔區、靜安區則分別占了29%、9%和8%。
這些地區隸屬于曾經的法新租界和公共租界,發展歷史悠久、基礎設施完善、交通條件便利,彰顯著舊上海時期的繁華景象。
“貴族基因”一脈相承,在今天的上海,這些區域依舊是黃金地段。
數據來源: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
如此看來,所謂的“買房子就是買地段”,確實不無道理。
其次,老洋房巨大的占地面積和自帶的花園景觀,也為“天價”的形成出了一份力。
老洋房的建筑面積大多在300㎡~400㎡左右,而攜帶的花園庭院則面積不等,常見的為100㎡~400㎡,但也有個別達到數千甚至上萬平方米,如李鴻章所修建的丁香花園,占地總面積就有2.6萬平方米,相當于3~4個足球場。
普通商品房還在扳著手指計算綠化面積,老洋房已經自帶一個城市公園了。
李鴻章所建的丁香花園
老洋房的最特殊之處,就在于頗具藝術性的建筑風格。
嚴謹考究的文藝復興派、莊嚴宏偉的古典主義派、簡潔明晰的現代主義派……
多元的裝潢和建筑風格,賦予老洋房別具一格的情懷和藝術感。
位于陜西南路的馬勒別墅,建筑理念源于屋主馬勒愛女的一個夢。
馬勒別墅
老洋房真正的價值所在,可能是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記憶。
被稱為“近代民宅的博物館”的洋房們,見證了十里洋場時期舊上海的風云際會。
東平路9號,如今的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愛廬”坐落于此,它是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贈送給蔣介石和宋美齡的新婚禮物;
《傾城之戀》中昏暗幽深的白公館,原型是位于康定東路85號的一座花園洋房,張愛玲也正是在那里出生并度過了童年時光;
富商應子云歷時三年、耗費十萬兩白銀修建的應公館,一經建成便成為了全上海的焦點;
1965年,也正是在應公館,于敏攻克了理論,新中國的科學發展事業由此展開了新的篇章。
洋房的磚瓦、花園的草木,原是無意識之物,卻因為與人的聯結,被時代賦予體溫。
雨果曾說過:“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
上海的老洋房、北京的四合院、抑或福建的圍龍屋、云南的一顆印,全部大抵如此。
四合院與老洋房房價比對/豆瓣
在它們與歲月共生的成長胎痕中,能看到歷史撫摸過的指紋,窺見文化過境留下的行蹤。
有人一擲千金將它們收入囊中,有人遠道而來只為短暫相逢,這或許便是人文精神加之于“冷酷建筑”的魔力。
老洋房的價格是否超出了它的實際價值?
作為純粹的居所,答案似乎毋庸置疑。
但作為集體記憶的載體,它的價值則遠非任何一種貨幣體系所能衡量。
“人的一生有兩種東西不會忘記,那就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容。“
老洋房的容貌曾倒映在歷史河流的無數分支里,也將在注視過它的每代人眼中,以記憶的形式維持著永恒的生命。
參考資料:
[1]均價1.5億的上海老洋房,都是什么土豪在買?ELLEMEN睿士.2020-03-09
來源:微信公眾號“槽值”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