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房產過戶;宜興房產過戶費用
太史慈子義
宜興市,江蘇省轄縣級市,無錫市代管。簡稱宜。位于無錫市境西南部。面積1996.6平方千米,人口129萬(2020年)。轄5個街道、13個鎮:宜城街道、屺亭街道、新街街道、新莊街道、芳橋街道、張渚鎮、西渚鎮、太華鎮、徐舍鎮、官林鎮、楊巷鎮、新建鎮、和橋鎮、高塍鎮、萬石鎮、周鐵鎮、丁蜀鎮、湖?鎮。其中,屺亭街道委托宜興經濟開發區管理;新街街道委托環科園管理。市政府駐宜城街道陶都路8號。
1983年3月宜興縣劃歸無錫市。
1983年10月,實行政社分設,全縣設4個縣屬大鎮(宜城、丁蜀、張渚、和橋)、2個縣屬中鎮(周鐵、官林)、47個鄉。
1986年6月,周墅鄉并入丁蜀鎮,渚東鄉并入張渚鎮,和橋鄉并入和橋鎮,周鐵鄉并入周鐵鎮,官林鄉并入官林鎮。
1987年12月,全縣行政區劃設6個縣屬鎮、42個鄉。
1988年11月宜興撤縣設市。同年徐舍、楊巷、湖?、高塍撤鄉設鎮。是年,全市10個鎮、38個鄉。
1991年1月,撤掉銅峰鄉,將其并入宜城鎮。保留47個鄉鎮。
1992年5月,郵堂鄉并入芳莊鄉;川埠鄉并入丁蜀鎮;撤銷橫山鄉(原橫山鄉的橫山、團結、荷花、桑場4個村劃歸西渚鄉;見花、友誼兩個村劃歸太華鄉)、太華撤鄉設鎮。是年,全市33個鄉、11個鎮。
1996年,撤掉十里牌鄉,并入宜城鎮,保留43個鄉鎮。
1996年,宜興市轄31鎮12鄉:宜城鎮、丁蜀鎮、張渚鎮、和橋鎮、官林鎮、周鐵鎮、高塍鎮、徐舍鎮、楊巷鎮、湖?鎮、太華鎮、善卷鎮、新建鎮、豐義鎮、南新鎮、芳橋鎮、大塍鎮、分水鎮、新莊鎮、洋溪鎮、張澤鎮、新街鎮、芳莊鎮、南漕鎮、扶風鎮、大浦鎮、鯨塘鎮、新芳鎮、屺亭鎮、萬石鎮、洑東鎮、西渚鄉、元上鄉、茗嶺鄉、歸徑鄉、潘家壩鄉、堰頭鄉、宜豐鄉、鈕家鄉、都山鄉、范道鄉、閘口鄉、紅塔鄉。
1999年,紅塔、宜豐、閘口、范道等鄉撤鄉設鎮。
2000年,紅塔鎮并入宜城鎮,善卷鎮并入張渚鎮,西渚、元上兩鄉合并為西渚鎮,宜豐鎮、潘家壩鄉并入徐舍鎮,堰頭鄉并入鯨塘鎮,鈕家鄉、都山鄉并入官林鎮,南新鎮并入和橋鎮,南漕鎮并入萬石鎮,分水鎮并入周鐵鎮,扶風鎮并入芳橋鎮,大塍鎮并入新莊鎮,張澤鎮并入大浦鎮,歸徑鄉并入新街鎮,撤銷茗嶺鄉設立茗嶺鎮。行政區劃調整后,宜興市轄28個鎮。
2004年行政區劃調整:除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區外,由原來的28個鎮調整為21個鎮:官林鎮與豐義鎮合并組建新的官林鎮,張渚鎮與茗嶺鎮合并組建新的張渚鎮,和橋鎮與閘口鎮合并組建新的和橋鎮,丁蜀鎮與洑東鎮合并組建新的丁蜀鎮,周鐵鎮與洋溪鎮合并組建新的周鐵鎮,楊巷鎮與新芳鎮合并組建新的楊巷鎮,高塍鎮與范道鎮合并組建新的高塍鎮。
2006年,宜城、屺亭兩鎮撤鎮設街道。調整后,宜興市轄2個街道、19個鎮:宜城街道、屺亭街道、張渚鎮、西渚鎮、太華鎮、徐舍鎮、鯨塘鎮、芳莊鎮、官林鎮、楊巷鎮、新建鎮、和橋鎮、高塍鎮、萬石鎮、周鐵鎮、芳橋鎮、新莊鎮、丁蜀鎮、大浦鎮、湖?鎮、新街鎮。其中,新建鎮委托環科園管理。
2007年4月,將鯨塘鎮、芳莊鎮與徐舍鎮合并設立新的徐舍鎮,鎮政府駐徐舍;撤銷大浦鎮,將原大浦鎮管轄的張澤、大浦2個居委會和雙廟等12個村委會劃歸丁蜀鎮管轄,山林、南園2個村委會劃歸宜城街道管理;撤銷新街鎮,設立新街街道,劃入宜城街道的綠園、文昌等居委會和南河等5個村委會;撤銷新莊鎮,設立新莊街道;將宜城街道的花圩等7個村委會劃歸屺亭街道管理,紅塔等5個村委會劃歸高塍鎮管轄。
2009年,將芳橋鎮虞山村劃歸屺亭街道管理。
2014年2月19日,江蘇省政府(蘇政復[2014]25號)批復同意撤銷芳橋鎮,設立芳橋街道。
具體街道鄉鎮如下:
(1)宜城街道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中部。市政府駐地。【宜城街道】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23萬。駐岳堤社區教育西路21號。古稱荊溪邑、陽羨城。1946年稱雙溪鎮,1948年改稱義興鎮,1949年改稱宜城鎮,1954年改為宜城區宜城鎮。1958年設立紅旗公社,1959年1月更名為宜城公社,1959年2月恢復宜城鎮。1991年銅峰鄉并入。1996年十里牌鄉并入,2000年紅塔鎮并入。2006年改街道。轄32個社區、3個村。主要河流有城南河、南虹河、蛟橋河、太滿河、宜北河、武宜運河、大溪河、寺河、下漳河、蕪申運河等,團氿、東氿大部分位于境內,城區河道為景觀河道。工業有建材工業、電子電器工業、電線電纜工業、機械制造業、治金工業、金屬制造業、環保工業等門類。錫宜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近在咫尺,新長鐵路越境而過。景點有氿北濕地公園、宜園。
(2)屺亭街道
在江蘇省宜興市東北部、武宜運河兩岸。【屺亭街道】面積64.3平方千米,人口4.79萬。駐五星社區駿馬路100號。屺亭(也稱計亭)為古驛道亭名,因位于屺山之西得名。1949年為屺亭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6年置屺亭鎮。2006年改街道。轄5個社區、12個村。產稻、小麥、油菜籽等。有紡織、機械、環保設備、建材、耐火材料、化工等廠。錫宜等公路經此。寺前山麓有三國吳保安寺遺跡,蔣墅山麓有明進士堵允錫墓。為徐悲鴻故里,建有徐悲鴻紀念館。
(3)新街街道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中部、銅官山北麓。【新街街道】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5.64萬。駐塘前社區振新路434號。為20世紀3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起來的新興集鎮。1961年析銅峰公社建新街公社,1983年改置新街鄉,1994年改置鎮。2000年歸徑鄉并入。2007年改街道。轄11個社區、7個村。產稻、小麥、油菜籽、林木、茶葉、水果、淡水魚等。有建材、機械、電子、針織、化工、啤酒等廠。宜祝公路經此。古跡有宋將岳飛與金兵大戰的遺址。
(4)新莊街道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部,東瀕太湖,西臨東氿。【新莊街道】面積46.3平方千米,人口3.4萬。駐新莊社區震澤路278號。因侯姓從侯莊分居于此,故名。因處圩區,又名新莊圩。1950年置新莊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3年置鎮。2000年大塍鎮并入。2007年改街道。轄4個社區、4個村。產稻、小麥、油菜籽、百合、芋頭等。有電子、耐火材料、環保設備、化工、食品、建材等廠。宜新等公路經此。境內男留、洪巷、唐角、化酷橋等地,傳為西晉周處斬蛟處。
(5)芳橋街道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部。【芳橋街道】面積47.78平方千米,人口2.8萬。駐芳橋芳陽路50號。古時用木板架橋,橋呈方形,故名方橋。后轉寫成芳橋。1911—1949年為芳橋鎮(后改為鄉),1959年成立芳橋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改鎮。2000年扶風鎮并入。2014年改街道。轄2個社區、8個村。境內有342省道、周屺公路、陽山蕩路、芳堘公路、芳扶公路、孝侯路等縱橫過境。古跡有潮音寺、孝侯亭、陽山草鞋墩、龍眼橋等。相傳西周埠頭為西晉御史中丞周處出生地。
(6)張渚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南部、鯨溪河兩岸。面積175平方千米,人口7.3萬。駐桃溪社區迎春路(原人民路88號)。古稱桃溪,南唐昇元年間門下侍郎兼平章事張居泳遷居于此改名張溪。南宋因溪水繞鎮而稱張渚。清嘉慶《宜興縣志》:“張渚一名桃溪,一名章溪,一作張溪。”1949年置鎮,1958年改公社,1959年復置鎮。1986年渚東鄉并入。2000年善巷鎮并入。2004年茗嶺鎮并入。轄5個社區、13個村。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煤炭等資源豐富。產稻、小麥、油菜籽、竹木、茶葉、蠶繭、水果和藥材等。有輕紡、造紙、采礦、機械、電子、建筑、冶金等廠。宜廣、丁張、張戴公路經此。名勝古跡有善巷洞、玉帶橋、“晉祝英臺琴劍之冢”等。
(7)西渚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南部、厔溪河兩岸。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2.9萬。駐新和社區西渚路136號。集鎮原名西洋渚,后簡為今名。1949年為西渚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為西渚鄉。2000年與元上鄉合并改置西渚鎮。轄1個社區、7個村。白泥、花崗石、黃沙、陶土等資源豐富。產稻、小麥、油菜籽及苧麻、茶葉、蠶繭、水果等。有苧麻紡織、絲織地毯、化工、機電、服裝、冶煉等廠。張戴等公路經此。
(8)太華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最西南端,蘇浙皖三省交界處。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2.5萬。駐楊店社區龍珠路118號。鎮因山得名。1949年為太華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與橫山鄉2村合并為太華鎮。轄1個社區、8個村。產稻、小麥、薯類、毛竹、茶葉、板栗等,多古樹名木,有“竹海”之譽。有絹紡、輕工、竹膠、編織、建材、食品加工、制茶、化工等廠。宜廣、楊襄等公路經此。名勝古跡有九峰禪院、太極洞勝境。
(9)徐舍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中西部、溧宜河兩岸。面積181平方千米,人口9.99萬。駐民主社區虹新路69號。原名蔣沖圩,相傳明中葉徐姓來此定居,故改徐舍。1949年為徐舍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8年置鎮。2000年宜豐鎮、潘家壩鄉并入。2007年鯨塘鎮、芳莊鎮并入。轄1個社區、23個村。產稻、小麥、油菜籽等。特產“徐舍小酥糖”。有輕紡、化工、機械、電子等廠。104國道、張新公路經此。名勝有“荊溪十景”之一的“洴浰雪蓑”。
(10)官林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北部。面積124平方千米,人口9.2萬。駐官林社區公園路8號。相傳古時為官宦人家聚居的地方。因而得名官林。宋代始稱官林,1883年設官林鎮。1957年改官林鄉。1964年改官林鎮。1986年官林鄉并入。2000年鈕家鄉、都山鄉并入。2004年豐義鎮并入。轄2個社區、17個村。宜新、徐東等公路經此。古跡有東漢亭侯蔣澄墓。
(11)楊巷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北部。面積86.42平方千米,人口4.76萬。駐楊巷社區中橋路168號。因楊姓遷此,且名聲日大,名“楊港”,后改楊巷。宋代稱城上里。1883年設楊巷鎮,1957年改楊巷鄉。1988年改楊巷鎮。2004年新芳鎮并入。轄2個社區、16個村。產稻、小麥、油菜籽、蠶繭等。特產羊肉、山羊板皮。有紡織、化纖、通風機械等廠。韶潘等公路經此。古跡有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遺址,紀念地有錢松嵒故居。
(12)新建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北部、中干河兩岸。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2.7萬。駐新建村華亞路1號。原名萬家村,明末清初毀于戰火,后人重建家園稱興建,康熙年間改稱新建。1949年置新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3年置鎮。轄1個社區、6個村。產稻、小麥、油菜籽、蠶繭等。有建材、環保設備、輕紡、機械、化工等廠。宜新公路經此。
(13)和橋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北部、武宜運河兩岸。面積101.34平方千米,人口6.6萬。駐和橋集鎮西橫街30號。古稱鵝州,南朝宋景和、泰始年間東順瀆河口原有一閘,名和興閘。里人易閘為橋,始名和橋。鎮以橋名。1949年置鎮。1986年和橋鄉并入,2000年南新鎮并入。2004年閘口鎮并入。轄5個社區、14個村。主產稻、小麥和水產等。特產“和橋老油豆腐干”。有紡織、機械、電子儀表、冶金、糧油加工等廠。新長鐵路及錫宜、武宜公路經此。古跡有化城寺。
(14)高塍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北部,西北臨滆湖。面積112.67平方千米,人口6.4萬。駐浜水社區遠東大道288號。古稱前灣,后因坐落在高地上而改今名。1949年置高塍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高塍鄉,1987年置鎮。2004年范道鎮并入。2007年宜城街道5村并入。轄3個社區、14個村。產稻、小麥、油菜籽、淡水魚等。有環保設備、機械、印刷等廠。長新鐵路、洋范公路經此。
(15)萬石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北部、殷村港兩岸。面積43.82平方千米,人口3.3萬。駐萬善社區萬興路14號。原名萬善橋,相傳為鄉人捐資所建,故名;后訛為今名。1949年為萬石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6年置鎮。2000年南漕鎮并入。轄2個社區、9個村。產稻、小麥、油菜籽等。有耐火材料、塑料、環保設備、建材、化工、冶金等廠。錫宜公路經此。
(16)周鐵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北部。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6.1萬。駐周鐵社區朝陽路220號。周朝設鐵官于此,后稱為周鐵。明代設周鐵市,1911年洞山鄉改稱周鐵鄉。后設周鐵鎮。1959年成立周鐵公社。1983年撤社改為周鐵鎮、周鐵鄉。1986年周鐵鄉并入周鐵鎮。2000年分水鎮并入,2004年洋溪鎮并入。轄4個社區、14個村。產稻、小麥、蔬菜、瓜果、甘蔗等。特產銀魚、白蝦。有化工、機械、紡織、建筑、塑料等廠。洑潘公路經此。名勝古跡有宋將岳飛衣冠冢、岳霖墓和城隍廟中古銀杏樹、尹瘦石藝術館。
(17)丁蜀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南部。面積206平方千米,人口14.93萬。駐丁山社區東坡中路8號。由丁山、蜀山、湯渡三處合并而成,取前二者首字得名。1956年成立丁蜀鎮,1986年周墅鄉并入,1992年川埠鄉并入。2004年洑東鎮并入。2007年大浦鎮并入。轄17個社區、28個村。產稻、小麥、茶葉、蔬菜、水產品等。有陶瓷、電子、紡織、冶金、塑料、機械、建材等廠。是中國陶瓷重點產區之一,以紫砂茶具著稱于世,有“陶都”之稱。新長鐵路、104國道、丁張等公路經此。古跡有晉龍窯遺址、唐龍窯遺址、東坡書院、畫溪橋,游覽地有太湖之濱蘭山嘴度假村。
(18)湖?鎮[fù]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南部。面積93.2平方千米,人口2.33萬。駐湖?社區金湖路。意為太湖的源頭,別名湖洑,俗稱騾埠,即騾馬馱著山貨下埠的地方。1949年設湖?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8年改鎮。轄1個社區、7個村。地處丘陵山地,黃塔頂最高,海拔611米。森林與礦產資源豐富。產稻、小麥、毛竹、板栗、茶葉、青梅等。有建材、冶金、耐火材料、化工、輕紡、電子等廠。新長鐵路、宜湖公路經此。名勝古跡有張公洞、靈谷洞、慕蠡洞、西施洞、玉女山莊、省莊竹海、寺和陸相山房。
(19)善卷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南部。【已廢】面積47.6平方千米,人口1.5萬。駐善卷村。1949年為善卷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改善卷鎮。2000年并入張渚鎮。宜廣、分祝公路縱橫境內。景點善卷洞。
(20)豐義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北部,東瀕滆湖。【已廢】面積32平方千米,人口2.2萬。駐豐義村。原名蔣莊。后儲姓興起,進士儲光羲感同姓周濟之義,改今名。1949年置豐義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4年置鎮。2004年并入官林鎮。產稻、小麥、油菜籽、水產品、蠶繭等。有化工、冶金、機械、輕紡、建筑等企業。宜金等公路經此。
(21)南新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北部。【已廢】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2萬。駐南新村。1949年為南新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改南新鎮。2000年并入和橋鎮。地處滆湖平原。和南公路、殷村港縱橫境內。
(22)大塍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部。【已廢】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2萬。駐大塍村。1953年設大塍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4年建大塍鎮。2000年并入新莊鎮。地處太湖平原。宜官、唐芳公路、湛瀆港縱橫境內。
(23)分水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北部,地處太湖平原。【已廢】面積21.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駐分水村。1953年設分水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4年建鎮。2000年并入周鐵鎮。屺潘、湖濱公路、橫塘河、漕橋河縱橫境內。古跡有東湖村節孝坊,小茅山杭都堂墓、蔣灣庵等。
(24)洋溪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北部,東瀕太湖。【已廢】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2.6萬。駐下邾街。1949年為洋溪鄉,因有溪通陽山蕩,“陽”與“洋”諧音,故名。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洋溪鄉,1994年置鎮。2004年并入周鐵鎮。產稻、小麥、油菜籽、蠶繭和蘆葦編織品等。特產百合、西瓜、白粳芋、洋溪蘿卜。有化工、機械、食品加工、建筑等廠。屺潘公路經此。名勝有千年古銀杏。
(25)張澤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部。【已廢】面積27.5平方千米,人口2萬。駐張澤村。1949年為張澤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建張澤鎮。2000年并入大浦鎮。滬宜公路、宜浦公路、蠡河縱橫境內。
(26)芳莊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部。【已廢】面積44.82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1.1萬畝,人口2.4萬。駐芳莊人民路。以芳莊村得名,相傳宋時,村周環溪,地形成方稱方溪。明改為今名。1949年為芳莊鄉,1959年成立芳莊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郵堂鄉并入,1995年改芳莊鎮。2007年并入徐舍鎮。
(27)南漕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北部。【已廢】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1.4萬。駐南漕村。1959年建南漕公社,1983年改鄉,1995年設南漕鎮。2000年并入萬石鎮。滬宜公路、漕橋河縱橫境內。
(28)扶風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北部。【已廢】面積21平方千米,人口1.5萬。駐扶風村。1949年為扶風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5年建扶風鎮。2000年撤鎮并入芳橋鎮。地處太湖平原。屺潘公路、芳扶公路、龍游河、燒香港縱橫境內。
(29)大浦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部,東瀕太湖。【已廢】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3.3萬。駐張澤,村。原名太湖浦,意為“太湖邊的港口”;后改今名。1949年以原駐地大浦橋置大浦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5年置大浦鎮。2000年張澤鎮并入,駐張澤。2007年并入丁蜀鎮。產稻、小麥、油菜籽、瓜類、蔬菜、百合等。有稀土、紫砂、建材、耐火材料、冶金、彩印、節能材料、窯爐碳件、燈具等廠。宜大公路經此。古跡有明代大浦橋,清代節孝牌坊、張澤老石橋。
(30)鯨塘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部、鯨溪河兩岸。【已廢】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3.5萬。駐鯨塘橋村。原名琴堂。因五代時有隱士任公在此筑室為堂,憩而彈琴,故名;后因地處鯨溪河畔,河中水流湍急,漩渦成塘,改稱鯨塘。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橋,名鯨塘橋,鎮以橋名。1949年為鯨塘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6年置鎮。2000年堰頭鄉并入。2007年并入徐舍鎮。轄1個社區、12個村。有石灰石、建筑石、礦泉水等資源。產稻、小麥及茶葉、水產品等。有建材、油脂化工、毛毯、機械、電子、冶金、印刷等廠。徐張公路經此。古跡有鯨塘橋。
(31)新芳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北部,東南瀕都山蕩。【已廢】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2.5萬。駐新芳橋村。太平天囯前為一小鎮,后毀于戰火,僅留一小橋。清末重建此橋,名新芳橋。鎮以橋名。1949年為新芳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6年置鎮。2004年并入楊巷鎮。產稻、小麥、油菜籽、蠶繭等。特產咸鴨蛋。有化工、輕工、機械、機電、食品、建材廠。潘韶公路經此。
(32)洑東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南部,大王山、白泥山麓,東臨太湖。【已廢】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1.5萬。駐洑東村。1949年置洑東鄉,1957年省。1961年析出建洑東公社,1983年復鄉,1996年置洑東鎮。2004年并入丁蜀鎮。因位于湖洑(即今湖?)之東,故名。陶土資源豐富,并建有蘇南最大的白泥場煤礦。產稻、小麥、油菜籽、茶葉、竹木、水果、水產品等。有建材、冶金、化工、陶瓷、耐火材料等廠。104國道經此。古跡有唐古龍窯遺址。
(33)紅塔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中部。【已廢】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2.8萬。駐紅塔村。1949年為紅塔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9年改紅塔鎮。2000年并入宜城鎮。104國道、宜金公路、紅星河、紅塍河縱橫境內。
(34)宜豐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部。【已廢】面積19.3平方千米,人口1.6萬。駐宜豐村。1949年為宜豐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9年改宜豐鎮,2000年并入徐舍鎮。312國道、溧宜河、宜豐河縱橫境內。
(35)閘口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北部。【已廢】面積33平方千米,人口2.3萬。駐閘口村。1949年為閘口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9年改閘口鎮。2004年并入和橋鎮。產稻、小麥、水產品等。有化工、紡織、機電、塑料。和楝公路、武宜運河、漕橋河縱橫境內。
(36)范道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北部。【已廢】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1.9萬。駐范道村。俗名庵頭,又名范道舍,因明嘉靖年間有范姓道士來此化緣建庵得名。1949年為范道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9年置鎮。2004年并入高塍鎮。宜金、屺范公路縱橫境內。
(37)茗嶺鎮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南部。【已廢】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1.4萬。駐茗嶺村。1949年為茗嶺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2000年改茗嶺鎮,2004年并入張渚鎮。地處蘇、浙2省交界處的丘陵山區。丁張、長嶺公路縱橫境內。
(38)元上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南部。【元上鄉】【已廢】面積26.4平方千米,人口1.3萬。駐元上村。1949年設元上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地處丘陵地區。張戴、白元、元堰公路和屋溪河過境。
(39)歸徑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中部。【歸徑鄉】【已廢】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2萬。駐歸徑村。1949年設歸徑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2000年并入新街鎮。南部為丘陵山區,北部為平原圩區。分祝公路、武宜運河縱橫境內,北濱西氿。
(40)潘家壩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部。【潘家壩鄉】【已廢】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1.3萬。駐潘家壩村。1950年設潘家壩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屬低洼圩區。104國道、潘塘公路、西溪河縱橫境內。
(41)堰頭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部。【堰頭鄉】【已廢】面積25.8平方千米,人口1.5萬。駐堰頭村。1949年設堰頭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2000年并入鯨塘鎮。屬低洼圩區。潘堰公路、元堰公路、鯨堰公路、屋溪河、堰徑河縱橫境內。
(42)鈕家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北部。【鈕家鄉】【已廢】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1.8萬。駐鈕家村。1949年設鈕家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2000年并入官林鎮。地處水網平原。官美公路、北溪河縱橫境內。
(43)都山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北部。【都山鄉】【已廢】面積21.1平方千米,人口1.4萬。駐都山村。1949年設都山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2000年并入官林鎮。地處滆湖平原。官美公路、孟津河穿境。
(44)銅峰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中部。【銅峰鄉】【已廢】駐銅峰村。1958年設立銅峰公社,1983年改鄉。1991年并入宜城鎮。現為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主要區域。
(45)十里牌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中北部。【十里牌鄉】【已廢】因古時出宜興縣城北門沿運河建有各類牌坊,至此達十里,故名。民國23年(1934年)設立杏里鎮,1949年改十里牌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并入宜城鎮。2006年十里牌街區劃歸屺亭街道管轄。
(46)橫山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南部。【橫山鄉】【已廢】1958年設立橫山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撤銷,分別并入太華鎮、西渚鄉。
(47)郵堂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部。【郵堂鄉】【已廢】駐郵堂村。1958年設立郵堂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并入芳莊鄉。
(48)川埠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南部。【川埠鄉】【已廢】駐川埠村。1958年設立川埠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并入丁蜀鎮。
(49)周墅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南部。【周墅鄉】【已廢】駐周墅村。1949年設周墅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6年并入丁蜀鎮。
(50)渚東鄉
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南部。【渚東鄉】【已廢】駐渚東村。1958年設渚東公社,1983年改鄉。1986年并入張渚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