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房產稅-外國的房產稅怎么算
房產稅是大家又期待又含有很多感情訴求的一個詞。近年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已經全國聯網,房地產的長效機制也在逐步推進,再加上有上海、重慶兩地對房產稅征收的經驗,房產稅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大家最關心的是房產稅會帶來什么影響,這個問題可以借鑒海外的經驗,再結合自身的國情來思考。那么,海外征收的房產稅是多少?對房價有什么影響呢?
先看看稅制比較完善的美國,從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征收房產稅。美國房產稅每年交一次,稅率各州不一樣,同樣價位的房產在州內不同城市、不同地段的房產稅稅率不同,稅率范圍從0.2%到3%不等。不少地區房產的持有成本還是挺高的,房產持有40年左右所交納的稅就相當于買房款了,所以美國人很少有囤房的習慣。雖然房產稅制度完善,但由于貨幣利率極度寬松,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經歷了一輪暴漲周期,房產稅抑制房價上漲的作用完全失效。不管稅率高低,房價近十年來是普遍大漲的。同樣的,在度過金融危機的寒冬之后,由于量化寬松導致的利率使得美國房價再一次暴漲。美國房價從2012年年初的最低到現在已暴漲近50%以上,已經接近金融危機前的峰值。
在韓國,政府從2005年開始征收房產稅,根據房產總價值的不同,稅率為每年0.75%-2%。但開征房產稅并沒有改變韓國房價上漲的態勢,韓國房價從2000年年初至今已經單邊上漲了近90%,比2005年開征房產稅時的房價已經上漲了40%。又如香港,早在殖民時期就已經在征收房產稅,一直以來的房價表現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大家可能會覺得,房產稅似乎不能抑制房價的上漲。確實,行政手段不能影響商品的實際供求格局和價格。但也有例外,德國近十年來房價很穩定,因為政府沒有把房地產作為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目前德國有8200萬人口,住房總數達到4000萬套。同時,德國每年還有新建好的公寓25萬套,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房價的上漲。針對炒房行為,德國的稅收也是比較重的,在德國用于出售的房地產首先要繳納評估價值1%-1.5%的不動產稅,房屋買賣還要交3.5%的交易稅;如果通過買賣獲得盈利,還要交15%的差價盈利稅。如果新購住房未滿7年轉讓,綜合稅率更高達50%;如果5年內賣出3套及以上,還要加收盈利額25%的資本利得稅。在德國炒房基本無利可圖。
歸根到底,真正影響價格的其實不是稅費,是需求與供應。對每個人來說,“房住不炒”還是現階段最好和最值得提倡的買房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