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盛房產(凱盛置業)
今天來看一家一位朋友讓說一說的上市公司,其實我對這種重大重組過,并且大股東為央企的公司沒啥興趣,因為我的目的是觀察相關產業經濟,而不是看股票,但答應別人了,就還看一看吧。今天還收到一個人的留言,他說我的文章沒啥干貨。我笑了,都是公開的數據,又不是搞偵察,哪來的干貨呢。我做的活,就是“翻譯”,把那些生澀難懂的報表及相關資料,轉換成非財務人員聽得懂的人話而已。
凱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凱盛科技)是中國建材集團旗下ITO導電膜玻璃信息顯示材料、電熔氧化鋯研發和生產的基地,是蚌埠市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的骨干企業。
凱盛科技原名方興科技,成立于2000年9月,2002年11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2008年中國建材集團間接持股37.87%,成為其實際控制人。2011年,凱盛科技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將浮法玻璃業務相關資產和負債與蚌埠院擁有的中恒公司股權、華洋公司股權、中凱電子股權及部分土地使用權和房產進行置換,正式切入新材料賽道。
從近兩年凱盛科技分產品的營收構成看,“顯示材料”占比約為三分之二,“應用材料”占比約為三分之一。2023年,兩大業務都在增長,應用材料增長幅度更高,顯示材料增長相對較慢,低于同期公開的GDP增幅。
2023年對凱盛科技可不簡單,境內市場同比下跌了21.6%,被大幅增長65.2%的境外市場超越。在2023年,境外市場反超境內市場的上市公司可不少,我們前幾天看過的三一重工等也是這種情況。
注意:兩年的對比數據,單獨采自兩年的年報,與凱盛科技2023年年報中公布的增長率等指標略有差異。
凱盛科技在2022年遇到了營收和凈利潤三成以上的下跌,2023年營收雖然恢復增長了,但凈利潤仍然下跌了24.4%。僅從這些數據,顯然不能得出業績“回暖”的結論。
分季度來看,最近兩個季度的表現都不太好,營收均在下跌;盈利額度很小,在這種情況下的凈利潤同比變化,沒有太大的意義。
毛利率的波動,是這幾年盈利能力變化的重要原因,2021年和2022年相對好過的日子,2023年結束了,13.3%的毛利率創下了近八年來的新低。銷售凈利率的水平不高,但穩定性還不錯,并沒有受到毛利率大幅波動的太大影響。凈資產收益率除了2021年之外,其他年份基本都是定期存款左右的水平。
兩大業務的毛利率都在下跌,“顯示材料”的毛利率已經只有11.2%了,與其銷售收入增長較慢共同說明,這一行已經相當卷了。“應用材料”的毛利率大幅下跌,但仍然是相對較高的水平,該業務銷售收入增長較快帶來的結構變化,對避免平均毛利率大幅下跌,起到了一定的“中和”作用。
境內外市場的毛利率都在下跌,境外市場雖然下跌幅度較小,但毛利率卻大大低于境內市場。2023年境外銷售增長帶來的結構變化,拉低了平均毛利率。從境外市場的毛利率看,不太可能主要出口的是毛利率較高的“應用材料”產品,更多的應該是毛利率更低的“顯示材料”產品,也就是說,境內相對過剩的“顯示材料”產品,通過出口可以解決銷量的問題,但對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卻不大。
2023年的主營業務空間僅為0.2個百分點,已經緊靠著保本點了。雖然除了2021年之外,其他各年凱盛科技的主營業務盈利空間都不高,但不到1個百分點,這還是近五年來的第一次。期間費用在2021年達到峰值后,近兩年持續下跌;占營收比卻變化不大,哪怕2023年,占比較去年有所下降,但仍然低于2021年。想靠節省開支來恢復較高的盈利水平,可能也不太現實。
研發費用持續下降了兩年,對于成熟產品為主的“顯示材料”業務,這方面可能并不需要太大的投入了,而“應用材料”這一行,如果要經營那些毛利率相對較高的產品,研發投入的需求可能就相當大了。
這兩年其他收益方面的情況還不錯,甚至都已經超過了凈利潤,特別是2023年,可以說,主要就是這方面貢獻的凈利潤。我們細看一下政府補助類的收益就可以了,雖然項目有六項,但大頭是“生產經營補助”1.5億元,其他還有一些增值稅進項加計抵扣和研發補助之類的。
如果看“扣非凈利潤”,2022年是保本微利,2023年已經出現了虧損,那么,其2023年的盈利主要來自政府補助的說法就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季度間的毛利率波動還是比較大的,似乎最低的點已經在2023年三季度過去了,但2024年一季度的向下波動,又給后續的市場表現蒙上了一層陰影。2022年中,有一個季度出現主營業務虧損,2023年有兩個季度出現主營業務虧損;2024年開年就出現主營業務虧損。考慮到2023年一季度也是虧損的,現在就暫時認為,這是季節性因素導致的波動吧。
凱盛科技“經營活動的凈現金流”表現還是不錯的,2023年及以前的5個年度都有凈流入,2024年一季度的小額凈流出也不見得就是例外情況,畢竟年底大量回款在很多上市公司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何況一季度的凈流出金額還較小。
不過最近些年,凱盛科技的固定資產類投入規模較大,大量投入后,卻出現營收和凈利潤大幅下滑,這就比較麻煩了。不能說投資沒整對,因為不投入可能下跌得更嚴重,效益更差。但如果用可比的口徑來做比較,說明市場變化的程度,可能比現在看起來更嚴重。
凱盛科技的長期償債能力不錯,短期償債能力一般。主要原因是其資產結構變重,這就是大量固定資產類投入的結果。
存貨、應收類業務款項和貨幣資金等是其流動資產的主要構成項,流動資產質量取決于存貨質量,如果變現快就問題不大。短期有息負債規模不小,考慮到其后臺夠硬,行業上又是政策鼓勵的,續貸之類的應該問題不大;應付類業務款項可以靠應收類來滾動著支付,但10.7億元的其他應付款又是什么呢?
其中主要有兩項,6.7億元的“關聯方拆借”和2.3億元的“應付股權款”,最近兩年,凱盛科技都進行了好幾項股權收購,主要是同一實控人下的并購,我們主要是看財報,搞清楚這些錢也是需要付的就行了。有靠山的上市公司就是好,沒錢了,有人借錢來用;盈利能力不行,也有人送優質資產過來。
近兩年末的存貨有明顯增長,2024年一季度末仍然還在增長,結合著并未增長的營收,主要原因說成是自然增長還是過于勉強了,應該說,與現在的行業形勢脫不了干系。
經營性長期資產近兩年增長不小,但固定資產卻沒有明顯增長,主要增長的是“在建工程”,而且2024年1季度末仍然在較快增長。
由于季報沒有細節,我們只能看2023年末的數據,規模較大的在建項目似乎都與顯示相關,“UTG二期項目”其實就是一種超薄柔性電子玻璃,是一種新型的顯示材料,仍然是與顯示相關。
凱盛科技這兩年正在經歷原主營的顯示材料行業的調整期,日子過得不太好。通過一系列的投資和收購能否逆轉現在的經營形勢呢?應該說,有這個可能,只是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到時觀察其大量的新項目建成的效益情況,才會有準確的答案。
聲明:以上為個人分析,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