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來源;房產來源去向
農村農民的宅基地和房子有一部分來源于原先的老宅,也就是老人給留下的宅基地和房子。但是農村,原先幾乎每家都生好幾個孩子,孩子們長大了,要成家立業,分家。能夠繼承老宅的人基本上都非常有限,以家里歲數最小的孩子繼承老宅的情況比較多,其他的人都得另外找房子或者蓋房子居住,那么農村的宅基地和房子都是怎樣來的呢?
有一部分宅基地和房子是通過購買別人的老宅子和房子的得來的,農村當中也有這樣的人家,自己蓋了新房了,花掉了不少積蓄,而舊宅子就空了下來,無人居住。這時候有的農民就會把舊的宅子賣掉,趕上正好有需要宅基地,舊房子的,雙方商量好價格,就算買賣成功,雖然那時候農村的房子和宅基地是不讓隨便私人買賣的,但是只要大隊里不說,基本上就沒人去理睬這件事情,這樣大家就可以在買來的舊宅基地上再蓋起新房,成為一個新家。
村里還有一部分人,如果看上了村子里那塊兒無主的空地,想要蓋房子。可以私下里到農村大隊,給大隊里交一部分錢,大隊同意了,這塊兒空地你就可以用來蓋房子。農村實在太偏遠了,只要大隊里沒人去說,也就沒人去理睬這些事情。
這就又導致大家出現了一個新情況,很多的新宅子,蓋的新房,幾乎很少有宅基證的。
農村里面也是有窮有富,富人占少數,窮人占絕大多數,在當時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有能力蓋上很多很大的房子的,于是農村里面富有的人家,就這樣有了大量的宅基地,蓋上了很多漂亮的大房子,農村人有錢也是一步一步富裕起來的,其他的農民也逐步地蓋起了房子。
在農村公路的兩邊,無疑是黃金地段兒,現在這些地方都已被搶占一空,能夠在這些地段兒蓋上房子的,除了一小部分農民在這里就是自己的老宅子以外,絕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和大隊里面的人關系走的特別近的人,二是在村兒里拳頭最硬的人,普普通通的農民,很少有能力能夠在這些地段兒蓋幾間房子。
發展到今天也就形成了,普普通通的農民,一戶一宅的居多,而最會走關系的人,拳頭最硬的人,還有一些本身就是分配資源人,都有好幾塊宅基地,都有好幾棟房子。
以前農村里蓋房子,只要大隊里不說,基本上就沒人去理睬,現在再想蓋房子真的不一樣了,尤其是一些靠近郊區的農村,或者有傳言要開發搬遷的農村。都開始禁止新蓋房子了,哪怕是把舊宅子想修繕一下,也常有人來管。不讓擅自修繕,保持原樣。
現在宅基地和房子也越來越重要了,房子最大的價值在于拆遷獲得補償款,對于絕大多數普通農民來說,一戶一宅對他們來說基本上是公平的,但是對于少數人,一戶擁有多宅的,能夠獲得是別人幾倍以上的賠償款,獲得更多的城市樓房。對于僅擁有一戶一宅的大多數農民來說,好像又不太公平了,怎樣才能做到相對的公平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