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報告—學前教育研究報告
當前,中小學教育科研成為提升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之一。中小學教育科研要想行穩致遠,這“五個走向”值得關注。
從校長走向教師。從主持課題研究的角度,中小學校長做課題研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聚合效應,能舉全校之力來做好課題研究,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有陀螺效應,許多校長是大忙人,專心研究的時間非常有限,課題研究難免受到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長建議:“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歡樂,使每天的上課不至于變成單調乏味的苦差,那就請你把每個教師引上從事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彼?,我建議比較忙的校長可以少申報一些課題,轉而帶動、支持一線教師從事課題研究,做他們課題研究的“總后臺”“幕后英雄”。從校長走向教師,應該說是教育科研的新常態。
從感覺走向數據。從技術研究路徑的角度,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要減少感覺的成分。比如課題“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益的研究”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如何應用,二是應用的結果,即效益。如何去評估?不能憑感覺、憑印象,要用真實可靠的數據來說話。
這個課題結題匯報中有一個調查統計表,列出了兩次實驗的數據,有了初步的數據意識,但還不夠。為什么?一是因為兩次的試驗人數,一次100人,一次94人,3年的研究時間只做了兩次對比實驗,人數不到200人,不能充分佐證;二是實驗統計表,既沒有標注實驗的開始和結束時間,也沒有指出是哪個班級的學生,給人一種數據“造假”的感覺。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課題研究一定要杜絕憑感覺說好或不好,要學會利用信息技術,用數據找到真相,讓數據講故事,這樣才能提高研究結論的說服力與真實度。
從隨意走向規范。從文本規范的角度,課題研究在文本撰寫方面要杜絕隨意性,增強規范性。課題的立項申請書、開題報告、中期檢查、結題報告書、研究報告等文本,都要有明確的規范要求。
比如,發表的論文要注明相應的課題名稱和課題編號,整理材料時論文發表當期的封面、目錄、頁碼需要復印或掃描,結題報告書中項目成果的具體內容等要按要求一項項填寫,不能隨意調換順序……這些都是基本的規范。課題研究是一項嚴肅的科學活動,因此規范、規則意識很重要,它關乎這個課題研究是否嚴謹、真實、科學。
從經驗走向理論。從凝練總結課題成果的角度,要把課題研究成果提煉好、總結好,必須從經驗走向理論。
從經驗走向理論的路徑有三:一是要梳理整個課題研究的過程,從課題調查報告、撰寫的相關論文、實驗數據、課例、校本課程等實踐性文本中概括提煉,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特殊到一般,下定義、給概念、出結論;二是找到相關的理論依據,用這些理論依據去驗證我們下的定義、給出的概念、得出的結論,看看是否科學、嚴謹、合理;三是從實踐中得出的理論,要再回到實踐中檢驗,如此循環往復,方能證明我們總結的理論具有可靠性、真實性、合理性、科學性。
從校內走向校外。從課題成果應用推廣的角度,課題研究要想發揮應有的社會效應,必須從校內向校外推廣。俗話說“墻內開花墻外香”,首先要“墻內開花墻內香”。好的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成果,首先要在課題主持人所在的學校(院所)開花結果,得到大家驗證、認可,讓自己的學校(院所)、教師和學生受益;然后由內向外、由此及彼,通過課題研討活動,或者課題成果講座,或者示范課、研究課,或者報紙雜志的宣傳推介,從校內走向校外,從本地區走向外地市,在若干地區眾多學校實踐、應用、推廣。從校內走向校外的過程,其實也是課題成果經受考驗、再實踐、再總結、再提升的過程。
(作者系廣東省惠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教師報》2021年03月24日第13版
作者:張正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