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教育論_要素教育論是什么意思
裴斯泰洛齊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瑞士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
一.生平及教育實踐活動
裴斯泰洛齊于1746年生于瑞士蘇黎世城一位醫生家中,1762年,裴斯泰洛齊中學畢業后,便進入加羅林學院,這是一所具有人文主義傾向的大學。大學時期,裴斯泰洛齊就閱讀了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社會契約論》等著作,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影響。裴斯泰洛齊的重要教育著作有:《林哈德和葛篤德》、《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子女》等。
二、論教育的作用
因此他主張教育應成為全民的財富,應讓每個人受到教育。他嚴厲地批評了當時不平等的國民教育制度。裴斯泰洛齊強調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作用。裴斯泰洛齊重視人的天性,要求根據人的天性進行教育。
三、論教育目的
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目的應是“促進人的一切天賦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諧發展”。裴斯泰洛齊認為,人的本性包括智力、精神和身體三個方面,而且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
根據上述思想,裴斯泰洛齊提出了“教育必須適應自然”的原則。他認為教育應按照人的天性及其發展順序逐步進行。他還認為遵循自然的教育,必須使兒童各方面的能力或力量得到均衡的、和諧的發展。
四、要素教育
裴斯泰洛齊教學理論體系的重心是他的要素教育論。
要素教育論的基本思想是,教育過程要從一些最簡單的、為兒童所能接受的“要素”開始,再逐漸轉到日益復雜的要素,促使兒童各種天賦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諧的發展。他認為在關于事物的對象的任何知識中都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因素,人如果能掌握它們,就能認識它們所處的周圍世界。學生掌握知識也有最簡單的因素。教師如果掌握了它,就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為此,他主張對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要從最簡單的要素開始,然后逐漸擴大、加深。
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論根源于他承認教育的自然適應性。他認為兒童身上生來就潛藏著具有要求發展傾向的天賦能力和力量。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按照兒童的天賦能力和力量的自然發展順序進行。兒童能力的發展是由簡單到復雜的,教育就應該從最簡單的要素開始,逐步轉到更為復雜的方面。他指出了各種教育的最簡單的要素,這些要素是作為兒童天賦能力的表現形式存在于兒童身上的,它們是進行各種教育的依據。
五.要素教育論
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論,體現在他的初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它包括體育、德育和智育等。裴斯泰洛齊認為十分必要的是使教育的所有方面都能在緊密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實現。
(一)體育
裴斯泰洛齊十分重視體育對實現教育目的和任務的重要作用。他認為體育同智育、德育及勞動教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認為體育的任務是發展兒童身體的力量和技巧。他把體育中最筒單的要素稱為各關節的運動。通過這些關節動作的由簡單到復雜的練習,就可以逐漸發展兒童身體的力量和各種技巧。他認為體育要在家庭和學校同進行。在家庭中可結合日常生活的各種動作,通過一些自然的形式如飲食起居、勞動等進行。在學校中要按學校規定的一些體育活動,如游戲、軍事體操、森林旅行、游泳、手工勞動、運動會等進行。
(二)德育
道德教育是裴斯泰洛齊整個教育體系的核心。裴斯泰洛齊認為人以及人的道德面貌的形成是整個教育的中心;道德教育是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的極為重要的方面,在整個教育中處于首要地位。在裴斯泰洛齊看來,道德教育最簡單的要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這種愛的進一步發展,便是一個人道德力量的實現。這樣,兒童道德教育的基礎應首先在家庭中奠定。在家庭中,首先要培養兒童對母親的愛。這種道德的種子是由母親對嬰兒的熱愛及滿足其身體上的需要而產生的。兒童在產生了對母親的愛之后,再逐漸地擴大到愛家庭里的其他成員。兒童道德力量——愛的進一步發展,則要脫離家庭,在學校中實現。因此,在這里就一定會使他把自己的愛擴大到愛全人類,并由此而意識到自己是整個人類中的一員,一個人的道德力量至此而得到實現。他要求學校的德育首先要與家庭教育方式聯系起來,認為學校和家庭是不能有界限的,要使學校中充滿家庭中的信任和兄弟般的友愛的氣氛。他強調指出,對于每種美德的熱烈的情感,要勝過他的空談。因此,他主張應很少地去解釋道德和宗教,而應著重引起和發展兒童的道德情感;而且在談到道德以前,要喚醒孩子們的道德情感。
裴斯泰洛齊認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使兒童練習道德行為,這可以使兒童學會自我控制,形成意志品質。還認為道德行為必須通過多次的練習才能鞏固。
至于正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裴斯泰洛齊采取的手段是利用兒童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和經驗,使之經常進行是非比較和反省。
裴斯泰洛齊還主張,教育兒童要依靠說理,而不求助于體罰。
裴斯泰洛齊的道德教育是與宗教教育緊密聯系著的。
(三)智育
裴斯泰洛齊關于智育的見解,建立在他的認識論基礎上。他的認識論的基礎是肯定認識過程開始于感性認識,然后感性認識又由意識借助于先驗的觀念加以改造。他認為人的智慧是依照一些永恒的規律從感性認識提高到明晰的觀念,進行教學時只有遵照這些規律才能取得成效。他認為“使從感覺印象得來的一切知識清楚起來的手段是數目、形狀和語言。” 裴斯泰洛齊把數目、形狀和語言確定為教學的基本要素,智育就是借助于這三個要素而實現的。在教學過程中,兒童通過計算來掌握數目,通過測量來認識形狀,通過言語(說話)來掌握語言。因此,教學的要素可歸結為教學中的計算、測量和言語三種能力的培養,即兒童所要接受的智育有三個部分:計算教學、測量教學和言語教學。裴斯泰洛齊還認為數目、形狀和言語三者又各含有更簡單的要素作為前提條件。裴斯泰洛齊從要素教育理論出發,大大改變了初等學校的教學科目和教學內容。教學科目中包括了閱讀、書法、算術、初步幾何、測量、繪畫、唱歌、體操以及地理、歷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智育的原則
按照裴斯泰洛齊的意見,教學最重要的基礎是直觀性。他認為如果不在廣義上應用直觀性,就不能使兒童對各種事物和對象獲得感性認識,就不能發展思維和語言,教學的任務也就無從完成。直觀性是裴斯泰洛齊主要的教育原則之一。
裴斯泰洛齊反對僅從口頭講授和書面文字出發,使兒童呆讀死記的教學方法。他提倡在教學中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為教學要和兒童對事物的親身經驗結合起來。
裴斯泰洛齊還提出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他認為教學必須依嚴格的順序進行。
六、成就及其影響
裴斯泰洛齊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由教育實踐所總結出來的教育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裴斯泰洛齊根據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和要素教育理論,研究了小學各科教學法。其涉及范圍,幾乎囊括了現今小學所有教學科目,從而奠定了小學各科教學法的基礎。裴斯泰洛齊由此而贏得了教育史上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基人的稱號。
裴斯泰洛齊第一個提出了初等教育的概念,并確定了初等學校的目的和教育的意義,也擴充了初等學校的教學內容,這對初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是積極的貢獻。他對教學方法尤有發現。
裴斯泰洛齊教育改革的精神及其理論,在19世紀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裴斯泰洛齊的理論在19世紀初,由瑞士及英、法、德等國輸入美國,以后漸漸興盛,對當時美國的教育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裴斯泰洛齊在學前教育方面的理論對福祿倍爾產生了重要影響。
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主張,并積極地進行實驗,在教育史上都有著重大的意義。他關于勞動教育的理論對教育實踐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思想還對流浪兒童、聾啞人、殘疾人和罪犯的教育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注:本文章用于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