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房產-百萬房產經紀人
雖然說目前的樓市一直處于調整中,但關于房產的話題仍然比較多。原因就在于,由于房價上漲了20多年,但凡有點積蓄的人,一方面覺得“買房永遠賺”,另一方面感覺“存錢易貶值”,以至于大都把資金投到房子上,這就形成了“家庭70%以上的財富都在房子上”的局面。
即便是到了現在,2018年之前買房的人基本上沒有虧,不過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信心受挫的主要是2020年以后這波買房人,由于樓市異常火爆,不少人加杠桿比較高,什么經營貸、消費貸都用上了,隨著還款期的到來,他們就開始捉襟見肘了,慌不擇路下,開始大幅打折變現還債,這是本輪樓市二手房價格不斷創新低的(連跌2年)的。而其他老實本分的業主為了“換房”、“變現”也不得不隨大流,說白了,同步調整價格換成交是不得已的選擇。
看到這里,人們其實已經產生了分歧。一類是,在樓市中嘗到甜頭的人覺得,樓市有起有落很正常,他們甚至試圖等待樓市觸底的時機而抄底;二類是,在前幾年高峰期買房被套的人,如果不是急需用錢,他們希望等待樓市回暖,能少虧一點是一點;三類是,對市場感到絕望,覺得樓市不會有機會了,甚至覺得還會下降,現在斬倉就是永遠跟房子說拜拜,有毅然決然的那種感覺。
但不管怎樣,降到現在的房價,已經是既成事實,再后悔“為什么當時要買?”、“為什么高峰期沒賣?”,已沒有任何意義。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手中有房,或者手中有錢,到底該怎么做?俗話說,花無百日紅,同樣,也沒有永遠的冬天,如何把握好未來才是根本。以““100萬現金”和“100萬房產””為例,到2030年,哪個更好?對普通人而言,由于見識和經驗局限,確實難以做出判斷。不妨看看那些“功成身退”的房地產大佬們怎么說,起碼能給我們啟示。
都知道,潘石屹和王健林,一個是SOHO創始人,另一個是萬達創始人,經過多年的經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前者已經變現過著逍遙快活日子,而后者也引入戰略投資,后面大概率也不會頻繁變賣資產。這兩位事實上都已成功上岸,他們又是如何看待房地產前景的呢?
潘石屹說,按理說,改革開放時,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才5點幾,但在2018年時就超過35平米,與發達國家比差不了多少了,在我們人均GDP這樣的情況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說到底,房子不像一二十年前那么缺了。但現在看房價漲還是跌,唯一能看到變化的就是銀根是緊還是松。市面上的錢多了,房價肯定漲,否則就跌。現在限這個,限那個,在潘石屹看來,不應該限,因為我國M2是GDP的2.1倍,美國才0.9倍,發了這么多錢,你不往房地產上跑,跑到蔥上去?還是跑到肉上去?言外之意,房地產最終還是會因為貨幣超發而上漲。
實際上,王健林與潘石屹的看法也差不多。當提問者問及王健林房價走勢會有天花板嗎?王健林回答也顯得很誠懇。在他看來,如果說真話,起碼在未來10年,一二線城市還是一個緩慢上升趨勢。他解釋的原因是,如果扣掉在城里的2億多農民工,真實的城鎮化率才40%左右。未來還有3-4億人進城落戶,還會產生巨大的住房需求,特別是對一二線城市來說,這些城市的房價肯定還是呈現上升趨勢的。
可以看出,潘石屹提到影響房價的關鍵因子—貨幣,而王健林提到影響房價的關鍵因子是人口。表述雖然有差別,但說法其實都是一致的。無論是王健林,還是潘石屹,他們對未來房價還是表達了看好。如果非要區分一下內涵與外延,那就是貨幣因子是針對所有房產而言,這是大環境,而人口則是城市之間的差異,經濟實力強的城市,在貨幣大環境加持下,房價更為抗跌,遇到上漲的話也會更快。
當然,潘石屹已經把物業變現了,有的人認為是他不看好房地產,其實嘛,就潘石屹的說法而言,主要還是因為地產商不好干,并不代表房價不會漲,因為他看到國內開發商擴張太猛烈,借美債,銷售的是人民幣,開發商受到的影響就不單單是行業問題了,外債可能是壓垮開發商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多個巨無霸房企債務違約都是從美元債和國際評級機構引發的。
而王健林也沒有說那么絕對。雖然一二線城市房價大概率還是上漲趨勢,但對人口凈流出的城市來說,不僅是房價,其他也一樣,都不會有上漲空間,畢竟沒有人,說什么都是扯淡。
如果綜合一下二位的看法,由于貨幣、城市化因素,起碼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還有上漲空間,不會因為階段性的調整而改變這種上行趨勢,這個大方向要看清楚。
不過,話說回來,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隨著經濟發展,收入增加,錢還得有去處。從目前看來,國家也不希望大家存錢,以至于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存款利息只有1點幾,今年的物價漲幅目標都設定在3%了,如何抗通脹呢?而且從國際大環境看,一旦老美進入降息通道,我們的資金利率大概率繼續下降,大家手中的存款購買力也會進一步降低。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當大家都意識到自己的錢不能被動貶值以后,只能加速對核心資產的圍獵。買什么呢?
到那時,真有可能像潘石屹說的那樣,錢還是會流到房地產里,房貸利率快接近公積金貸款利率就是最好例證,其實就是不斷的把資金往房地產里引。隨著樓市庫存不斷被消化,房價豈有不漲之理?不過,為了穩妥,一二線大城市,這里再加一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往往是資金流入目的地,談空間的話,在這些地方買房肯定要比存錢要劃算,也更有保障。至于人口凈流出、經濟不發達的地方,你應該考慮的是不要被套住,如果實在沒有好的標的,倒不如先存起來觀察,畢竟本金安全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