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教育意義(摔跤吧爸爸是教育片嗎)
《摔跤吧!爸爸》于2017年在中國上映,在豆瓣上有92萬余人標記看過,且評分高達9.0分。影片講述了全國摔跤冠軍馬哈維亞帶領他的兩個女兒圓夢的故事。
這部影片的風格偏向輕喜劇,全程沒有灰色調,卻又十分貼近現實生活,這部影片評分好于98%的運動片和傳記片,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體現。
馬哈維亞曾經是印度的摔跤手冠軍,但因為種種原因他沒能成為世界冠軍,這使他耿耿于懷。為此,他希望自己能有個兒子,但偏偏妻子生了4個女兒。有一天,馬哈維亞發現了大女兒吉塔和二女兒巴比塔的摔跤天賦,他決定親自訓練兩個女兒成為職業的摔跤運動員。從此,展開了父女三人共同圓夢的精彩歷程。
相信不同的人看完《摔跤吧!爸爸》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看到了冠軍的來之不易,有的人看到了女權的崛起···對我來說這部影片讓我最受感動的是馬哈維亞在帶領女兒們圓夢的途中,即使不斷遇到挫折,作為父親卻始終保持著平穩的心態,幫助她們不斷成長、不斷蛻變,最終走向成功。
今天我結合影片,從父親對子女教育問題出發分析它的意義與價值,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 家庭溫暖:對于子女而言,父愛與母愛一樣重要!
- 價值觀念:父親要善于引導并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 性格塑造:面對孩子的反抗,父親應當如何處理?
最后,我將總結整部電影帶給我們的人生思考,希望我們每個人從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并從中得到的收獲和啟發!
兒童心理專家發現,對孩子的情感發育而言,父愛與母愛同等重要,有時甚至比母愛更重要。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結果能促使為人父者更多地參與養兒育女過程。
影片中吉塔在進入國家隊訓練之后水平直線下降,讓她在國家隊的比賽中一直敗陣。妹妹巴比塔讓她給父親打電話,因為自負心里有愧的吉塔在和父親的通話中一言不發只是在哭泣。馬哈維亞在電話里雖然沒有說過一句安慰的話,但在第二天就收拾了行裝奔赴女兒的身旁。
馬哈維亞租了最廉價的屋頂房,僅有的半間房用來住人,房頂則被他改裝成摔跤場,為了竭盡全力保持吉塔的體重他自己節衣素食,為了了解吉塔輸掉的每一場比賽他不惜高價租了一家私人影院,為了證明吉塔可以完成55公斤級的比賽,不惜和教訓爭得面紅耳赤···
俗話說:“父愛如山”意思是父愛應當像大山一樣深沉且勇于擔當,很多父親只認識了父愛的深沉,卻沒有意識到擔當的一面。這里的擔當不是說單純的撫養和照顧,而是將父親擺在教育者的位置上,不僅讓孩子衣食無憂也擁有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
傳統教育的缺失很大部分是父親在這一身份上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導致很多孩子和父親沒什么共同語言。
《摔跤吧!爸爸》這部影片恰好相反,他把父愛放在第一位,全滿展示了父愛的深沉與偉大。影片中馬哈維亞發現吉塔和巴比塔擁有摔跤天賦之后,他強烈要求兩個女兒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式練習。這時候他所表現出的父愛是深沉的,他沒有多余的解釋,他只覺得這樣有利于兩個孩子的成長,即便妻子要求他不要這樣做,他向妻子保證,一年之內不要插手,一年之后如果她們做不到他會自動放棄。
看似很蠻橫的教育方式,越到后來越發現,對于印度這樣的國家而言,女孩如果沒有自己可以從事的事業,那么可能14歲就要被要求嫁人。試想如果馬哈維亞沒有發現吉塔和巴比塔的天賦或者說因為她們是女孩就選擇放棄,那么她們將來也會和其他女孩子一樣早早嫁人。
慶幸的是馬哈維亞沒有,他在所有人都質疑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自我,他這里的“自我”也是在幫助女兒尋求不一樣的人生,就像他剛開始發現女兒們的天賦時,他甚至自責為什么早沒有想到,摔跤是不分男女的,這句話無形當中也是影片思想的一個升華。
相信每位父親都是疼愛孩子的,那么作為父親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應當如何關愛孩子呢,我將結合影片談談我的三個看法:
①發揮個人優勢,與妻子有效的分工協作
美國有最新的研究表明,爸爸帶大的孩子更聰明,這可能和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強的目的性有關。
影片中馬哈維亞是一家之主,妻子負責家務和照顧孩子,他自己最大的特長就是摔跤,所以當他發現吉塔和巴比塔有摔跤天賦的時候,他本能的想幫助孩子激發他們的潛能,并且引導他們最終走向冠軍之路。
很多父母貌似分工明確,其實他們是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禁錮,所以他們認為母親應該負責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父親則負責家庭經濟來源和日常開銷。
其實這樣的分配是有問題的,作為父母首先對自己得有詳細的認知,比如說父親接受的教育高于母親,那么父親就應該擔當起孩子的文化教育問題。父母如果想更好的教育孩子,那么首先得明白自己的哪些方面能帶給孩子成長,那么這些方面就是自己的優點。
認識到這一點之后再與妻子分工協調,比如說在自己管孩子的時候希望對方先不要過問,如果覺得有問題再事后溝通。這樣不僅能幫妻子減輕負擔也能讓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孩子當中,從而幫助他們成長。
②關注孩子內心需求,做正確的引導者
《地球上的星星》中伊夏成績不好而且有讀寫障礙,所有的老師都不喜歡他,當尼克老師鼓勵伊夏認真學習,引導他克服讀寫障礙時,伊夏不但沒有自暴自棄,而且很認真的跟著尼克老師學習?!端影?!爸爸》中馬哈維亞之所以發現吉塔和巴比塔有摔跤天賦是因為她們將同學打的遍體鱗傷,經過父親的訓練和調教之下,她們最終成了摔跤冠軍。
如果伊夏沒有尼克老師的耐心引導,那么他可能一輩子都只是個自卑的人;如果馬哈維亞沒有發現吉塔和巴比塔的摔跤天賦,那么她們可能很早就要嫁做人婦。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他們沒有發現美的眼光也就無法成就他人。
作為父親要想真正做到關心孩子,那么必不可少的要去關注孩子內心的需要,只有真正走入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才會把自己交給你,你才能和他們真正融入在一起。
③做孩子精神上的守護者,幫助他們不斷成長
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層,最上面一層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每個人除了最基礎的物質需求,還需要完成自我價值和精神上的升華。
馬哈維亞就是因為愛他的孩子所以才幫助她們選擇適合她們的道路,在這途中遭受過孩子們的誤解和抱怨,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之所以孩子們從被動轉為主動,很大程度上就是父親的思想影響了他們,父親的思想讓她們在精神上找到了歸屬和意義,才促使她們不斷成長。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孩子自由地成為他自己,只有愛的庇護不足以讓他們獨立,“成為他自己”不僅可以讓孩子健康的成長也讓幫助他們完成自我的價值。
讓孩子找到他們的價值,讓他們從內心獲得存在的意義,只有幫助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他們才會不懼風雨,一路前行!
當馬哈維亞發現吉塔和巴比塔的摔跤天賦之后,他就下定決心訓練兩個女兒成為摔跤選手。不僅如此,他還讓吉塔和男孩進行摔跤比賽。
最開始,村里的人都向他們投來了異樣的目光。當馬哈維亞帶著吉塔第一次參加比賽的時候,活動主辦方第一反應是拒絕,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女孩跟男孩一起參加摔跤比賽。但馬哈維亞對于他人的嘲笑和否定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如何提高女兒的摔跤水平,讓她們在世界舞臺上為印度拿一個世界冠軍。
吉塔和巴比塔受到了父親的影響,也成為了敢于挑戰傳統、不怕困難、堅強勇敢的人。正是這種品格,才讓她們一路堅持,最終奪冠。
吉塔第一次參加摔跤比賽的時候,觀眾們都等著看這個小女孩的笑話。可吉塔非但毫不怯場,還在4個準對手中挑選了身體最強健的一個。最終,吉塔雖然輸了一個男孩,但她卻戰勝了自己的恐懼。
馬哈維亞是個性格剛強,對自己認準的事堅持不懈的人。他敢于挑戰傳統,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和嘲笑,正是他的這種性格深深地影響了女兒。如果作為父親都無法戰勝自我與傳統觀念抗衡,那么他的子女有何勇氣超越自我完成挑戰呢。
家長要善于細心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只言片語中去發現孩子的求知欲。——木村久一
那么作為父母應當如何激勵孩子并培養他們堅韌的性格呢
①鼓勵并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孩子的素質培養更為重要。孩子強烈的上進心,首先來源于對遠大目標的執著追求。所以家長應幫助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目標,激發孩子為了現實目標而百折不撓的上進心。——晨曦
吉塔第一次與男生比賽失敗后,她和父親說希望再一次參加比賽,父親高興的朝著吉塔點點頭。父親的鼓勵讓吉塔越戰越勇,最終取得了 不菲的成績。
一般來說孩子的天性都是頑皮愛鬧的,父母在要求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不可一味的打壓孩子的天性,就像我們大人也一樣,工作久了也會想放松休息一下。
所以說當孩子學累了,那就給她放松的空間,但這個時間要把握好,例如可以先和孩子商量,休息多久,什么時候要收心等等,千萬不要學的時候想著玩,玩的時候逼著學,那一定會適得其反的。
②引導孩子樹立目標,用目標推動行為
馬哈維亞為什么堅持讓吉他和男生一起比賽,除了要讓她戰勝恐懼的心理,也是為了讓她不斷的為自己設置目標,這種小目標對于女兒而言是跨越也是成長。
設立目標不僅能夠激發孩子的動力,還有助于制定操作計劃,長此以往,不僅能讓孩子充分的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更能幫助他們加快成長的步伐。
作為父親,我們要讓孩子樹立自己的目標,學會把大目標拆解成若干個短期的小目標。比如孩子數學成績不好,可以先讓孩子樹立個期中考試目標。根據這個目標,再設立單元考試目標、每周學習目標,等到期末考試的時候再看成績那么一定會有突破。
我們經常說,要讓孩子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目標。這是因為,在目標的激勵和引導下,孩子能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該如何做。
③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敢于改變,不斷突破
首先,自信心能幫助孩子找到認同和歸屬感。例如參加比賽和日常的娛樂活動,自信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陌生的氛圍。
其次,改變是孩子需要不斷經歷的過程,尤其到了青春期,如果因為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讓他們不敢繼續前進,那一定大大影響他們的后天成長,所以盡早的讓他適應改變所帶來的不同效果,那么他們在面臨的時候也不會手忙腳亂。
最后,鼓勵他們勇于突破自我,不要被固有的狀態限制自我,只有達到了精神上的獨立才可以讓孩子向內獲取力量。
馬哈維亞對女兒們的訓練并非一帆風順,開始吉塔和巴比塔為了抵抗父親的權威,不僅僅不認真練習還故意將父親的鬧鐘打亂,訓練的時候故意輸給堂哥,不時的讓訓練場的燈泡炸掉。
女兒的反抗,馬哈維亞看在眼里,但他并不沒有拆穿女兒們,而是通過自己的實際的行動感化女兒。他讓女兒知道,訓練她們并不僅僅是完成父親的冠軍夢,更是為了有一天她們能夠主宰自己的人生。
在我看來,她們的轉變不僅僅是同學的一番話,更是父親日常行為早已經深深的影響了他們,這一系列恰好說明了只有讓孩子真正理解了父母的目的,他們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那么當父母面對孩子的反抗,應當如何應對呢
①給孩子說不的理由,同時懂得如何教會孩子堅持下去
剛開始,吉塔和巴比塔也和其他女孩一樣不喜歡摔跤運動,她們想吃好吃的零食、留好看的長頭發。但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們慢慢從偷懶、抱怨轉而主動早起訓練。
很明顯前期吉塔和巴比塔一直在拒絕,記得一次練習過后她們找到父親說她們不能再練習摔跤了,父親問過緣由,一個說衣服不方便跑步,一個說頭發太長都長虱子了。事后馬哈維亞從侄子那找來了他不要的舊衣服改好了讓女兒們換上,又讓妻子幫她們剪短了頭發。
馬哈維亞在面對女兒們說不的時候,他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先思考然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可能這些問題對于孩子來說是借口,但是作為父母卻必須要審視為什么孩子會這樣做?如何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撒嬌撒潑的時候無計可施,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說不并不是真多在反抗,他只是想知道這樣做之后父母會怎么辦,如果父母都放棄了,那他們自然樂得其所。
馬哈維亞不僅幫助女兒們解決了問題,還徹底打破了她們的心理防線,從此一改常態,從被動訓練到主動練習。她們也從父親身上學到的堅毅的性格也使得她們從被質疑、被嘲笑,最后獲得冠軍,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掌聲。
②用行動說明一切,讓孩子明白你的用心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不聽話便拳腳相加,但他們并不知道這樣的行為非但不能讓孩子信服,相反還會起到逆反作用。
尤其作為父親,我們更應該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關愛。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初衷,不再為了反抗而反抗。
吉塔在比賽中受挫之后打電話向父親哭訴,馬哈維亞第二天就去到了女兒的城市,用實際行動幫助女兒重獲信心,才有了最終的勝利!
所以說當遇到問題時候首先應當考慮怎么解決,為什么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自己沒有表達清楚還是自己的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以身示教”則有用的多。
③尊重孩子的自主人格,采取平等的態度
影片中吉塔從國家隊訓練完回家,看到父親還在用原來的訓練方法。當巴比塔在和其他小朋友示范如何練習摔跤的時候,吉塔上前說道爸爸的訓練方法已經過時了,嘴上說著一邊和巴比塔示范起來。
父親剛好聽到了吉塔說的話,便問她學校老師是怎么教的,自己的方法怎么就過時了。吉塔雖然說了一番大道理,父親卻表示要和她親手過招。
馬哈維亞從來沒有用父親的身份命令過孩子,他從來都是以身示范,摔跤的時候也都是自己先示范再讓孩子照著學習。正是他采用平等的態度,完全尊重孩子的自主人格,才讓孩子感知到自己被平等對待,心理會自由的發展。相反,孩子則會通過逆反行為尋找關注,無聲的對抗父母的強權。
《摔跤吧!爸爸》中講述了父親如何訓練女兒成為世界冠軍的故事,摔跤與世界冠軍看似與我們的生活關聯不大,但其中父親對女兒的影響以及父親是如何影響女兒的,卻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用心學習的。
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他人無法替代的。父親是規則的制定者,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對象。孩子往往更崇拜父親,更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可?!段业氖聵I是父親》
《摔跤吧!爸爸》讓我們看到了父愛的力量,讓我們用心感受父愛的深沉與偉大,并從中體會到作為父母的不容易。陪伴是一個相互了解共同成長的過程,父愛作為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應當值得我們每個人去重視、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