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速度單位、汽車速度單位是什么
有人得意地分享他為了趕時間,以120邁的速度飛馳,準時赴約的經歷。大家聽后心照不宣地笑了,明白他其實想表達的速度是120公里每小時,但為了朋友的面子,沒人會當場糾正這小小的得意。
這種速度單位的錯誤說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為了澄清速度單位的常識性誤解,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對“碼”、“邁”和“公里”仍感到困惑的朋友們有些幫助。
一、邁、碼、公里的起源
“邁”、“碼”“公里”分別是三個不同的長度單位。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追溯這三個單位的由來。
1、“邁”的起源:事實上,“邁”并非一個正式的速度或長度單位。它源自于歐美國家采用的英制長度單位,即英里。
由于英里的英文名稱“mile”音譯近似于“邁”, 而且,人們在表述車速時(MPH),常常會省略后面的“每小時”,因此,就簡潔地說車速是多少邁。
2、“碼”的由來:這個單位與英王亨利一世之間有著一段頗為有趣的歷史。在一次關于長度單位的熱烈討論中,大臣們各執己見。亨利一世在一次不耐煩的揮手間,定義了從他的鼻尖到食指尖的距離為一碼。
雖然,我一直不大相信碼(yard)這個單位的制定,竟是國王一氣之下的隨意決定。但這個有趣的歷史故事,倒是為這個單位增添了些許人文色彩。
3、“公里”的普及,公里,又叫千米(符號km)。自從1790年5月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米作為國際標準化的長度單位, “公里”已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接受和應用。
二、為什么會有“邁”的說法
“邁”在中國作為速度單位的流行,主要歸因于兩個因素。
首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量歐美進口轎車涌入國內。而且當時車速表普遍采用英里每小時(MPH)為單位。由于“mile”與“邁”音譯相近,邁就逐漸被中國的老司機們廣泛采用來描述車速。
其次,同期港臺電影和言情小說的盛行也推動了“邁”作為速度單位的普及。這些作品中常以“邁”來描繪車速,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這一單位的印象。
盡管“邁”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歸根結底,它都源于“mile”的音譯。
關于碼,從現在考證來看,現在常說的“碼”應該是出于對“邁”的誤叫。碼和邁都是長度單位,發音相近,因此不排除口誤。同樣也可以理解為,是部分老司機約定俗成的叫法。
如今,中國已全面采用公制單位制,車速表上也統一使用公里每小時作為速度單位,這與國際通用做法保持一致。
汽車在路上行駛Car driving on road
三、單位換算與誤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我開了120碼”或“我開了120邁”這樣的說法,但這兩者其實與以為的“120公里/小時”并不等同。
這種混淆往往源于對單位換算的不了解,因此,我們有必要先明確一下相關的換算關系。這樣對于理解正確的速度表達至關重要。
1英里= 1760碼= 1.609344公里
1碼=0.914米
接下來,我們分別來揭開“120邁”和“120碼”背后的真相。
當我們說“120邁”時,等于是在表示車速為120英里每小時。但是這個速度換算成公里,每小時則高達193.13公里,即便是高速公路上駕駛,這個速度也得說飛得有點低。
而當我們聽到“車速120碼”時,這意味著這輛每小時的行進距離只有約109.68米,這樣的車速能確定車是有人在駕駛嗎?因為即便就是推著車走,也會比這速度快一些。
四、總結與啟示
總有人覺得這個無所謂,畢竟有很多人都默認120碼就是120公里每小時,既然這樣,那就這么理解唄,平時聊天吹牛的時候,彼此附和這樣的說法,也沒毛病,畢竟習慣成自然嘛。
但話說回來,大家在聊起速度這件事兒的時候,不說專業一點,起碼應該多少懂一點,至少不要公里、碼、邁,還傻傻分不清楚。因為露怯,雖然別人不會直接懟你,,但還是會暗暗笑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