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代表制度_允許外國公使駐京的條約是
1865年9月20日,近代中國最大兵工廠江南制造總局在上海成立,李鴻章在其奏折中說:“正名辦物,以絕洋人覬覦”,道出了辦廠之用意,即是“自強”。江南制造總局成立之后,左宗棠隨即在福州興辦船政局,專門從事軍艦生產與海軍人員培訓。曾幾何時,大清還強調“重農抑商”、“崇本抑末”,可如今近代化企業在全國各地(主要是東南沿海、沿海一帶)興辦。伴隨著“滾滾濃煙”之飄起,宣告了農業時代的“田園風光”成了過去,晚清歷史邁向一個新時期,即是后人常說的近代化。晚清近代化,興起于同治、光緒年間,并由政府主導,故而稱之為“同光新政”,又名“洋務運動”、“夷務運動”、“自強運動”等。“同光新政”對晚清近代化之影響是全方位的,也是極為深遠的。
01.“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朝廷內部開明人士探索救亡圖存之道
1840年6月,一向被視為“蠻夷”的英國遠東艦隊居然炮轟廣州城,悍然挑起戰爭,還將“天朝上國”大清王朝擊敗,并強迫其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議定關稅。1856年10月,英國、法國以“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再次炮轟廣州,而后一路殺往天津、北京,強迫清朝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與此同時,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縱橫大江南北,占據東南這塊財稅重地;張樂行、張宗禹、任化邦等領導“捻軍”則橫掃兩淮流域,攻略中原各地,威脅大清心臟地帶安全。外有英、法、美、俄等強敵環伺并不時敲詐、勒索,內有太平軍、“捻軍”作亂,大清王朝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遇到之前王朝所未曾遇到之危機。如此之局勢,稍有不慎,不但帝國毀于一旦,華夏文明、儒家文明也會遭受劫難。
所謂是“社稷危亡思良臣”,在內憂外患之嚴峻局勢下,朝廷內部也不缺乏開明之士,他們紛紛建言獻策,提出救國良方。如林則徐、魏源、李鴻章、奕訢、馮桂芬、左宗棠、張之洞,等等,他們均有自己的救國良策,均主張向西方學習,實行“新政”。
李鴻章:“竊自同治元年臣軍到滬以來,隨時購買外洋槍炮,設局鑄造炮彈,以資攻剿,甚為得力;此次克復湖州等城,破敵摧堅,頗得開花炮彈之力。”(籌辦洋務始末)
恭親王奕訢:“自換約以來,該夷(英國)退回天津,紛紛南駛……臣等就今日之勢論之:發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國志在通商……肢體之患也。”(節選自《籌辦夷務始末》)
馮桂芬:“以中國之名教倫常為原本,輔之以諸國富強之術。”(選自《校邠廬抗議》)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節選《海國圖志》)
02.機器大生產降臨華夏大地,工業化浪潮由此興起,田園風光不再
西方列強之入侵,打斷了本就難以轉向近代化生產的資本主義萌芽,卻客觀上推動了晚清近代企業之建立與發展。列強的“堅船利炮”與“廉價商品”,讓李鴻章等開明人士意識到了中華在技術上與歐洲存在代差,一個是“工業時代”,一個則停留在“農業時代”,這是中華屢屢受欺凌之原因。在恭親王、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員之呼吁下,慈禧決定執行“新政”,第一步則是興辦近代化企業,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實現“自強”,謂之“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此,率先建立的是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軍工企業。接著,洋務派繼續向前進一步,興辦了民用企業,以求“富裕”,國家昌隆,如興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等等。如此,官方主導的工業化開始了,中華大地上首次出現了屬于自己的近代化工廠,這具有劃時代意義。
洋務派主導下的近代工業化,自然會影響到民間有識之士,他們也紛紛起來興辦企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典型代表就是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輕紡工業。如此,官辦企業、民辦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華夏大地出現了工業化浪潮,農業時代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田園時代”一去不復返。正如部分開明官員所言:“近來體察沿海各口商務情形,洋紗一項進口日多,較洋布行銷尤廣。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難銷洋布之區,更無不用洋紗之地。”(選自《籌辦夷務始末》)可知,中國民族工業正在崛起,他們從海外引進技術、原料,與列強進行爭奪,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經濟權益。當輪船招商局正式運營有起色后,太常寺卿陳蘭彬曰:“這一局成立后,外國船只載客量和載貨量都減少了。”一語道出工業化之意義。
03.軍事工業化的武裝力量,普及,迎來“鋼鐵”時代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登陸天津,而后朝北京前進,與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麾下3萬蒙古、東三省馬隊在通州八里橋進行決戰。此戰,聯軍7000步兵吊打滿清騎兵,3萬鐵騎陣亡4000余人,聯軍則死傷10余人。如此巨大之傷亡比例,讓清朝內部開明人士意識到了中西之間的代差,沒有軍事工業化的武裝力量,只能是任人宰割,毫無還手之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清軍屢次攻城都慘敗,只能采取“長圍戰術”,憑借國力耗死對手。一旦與西方列強合作,則形勢就此改變,“長圍戰術”靠邊站,大口徑火炮成為絕對之攻堅利器,太平軍營壘再堅固也擋不住開花大炮。正如李鴻章所言:“此次克復湖州等城,破敵摧堅,頗得開花炮彈之力。”一語道出現代化武器對戰爭之重要性。李秀成在其《自述書》中也說:“蘇福省之陷落,實乃洋鬼作怪。”從側面上反映出近代軍事工業之重要性。
若想抵御列強,剿滅起義軍,傳統的冷兵器派不上用場,發展軍事工業、普及才是制勝之道。為此,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蘭州制造局、湖北槍炮廠等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建立,這些企業不但生產陸軍使用的洋槍、洋炮,還生產海軍使用的艦艇、、等。鑒于歐美列強入侵多來自海上,清朝將軍事工業化之重點放在組建近代化海軍上,如左宗棠言:“自海上用兵以來,泰西各國火輪兵船直達天津,藩籬竟同虛設。臣愚以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選自《籌辦夷務始末》)為此,清朝組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是重中之重,主力艦10艘,戰斗艦艇總排水量近五萬噸,號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由此,清朝武裝力量逐步告別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基本全副,迎來了軍事上的“鋼鐵”時代。
04.近代化背景下教育的轉折,保留傳統之基礎上,國際范十足
隨著“同光新政”之開展,工業化步伐之加快,教育領域之變革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公元605年,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考試制度正式形成,經唐、兩宋、元等朝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度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并逐步走向衰落。在科舉制度下,學校教育與考試、做官相聯系,儒家經典成為必修課,自然科學則不受待見,被稱為“奇技淫巧”,為士林所不齒。學習儒家經典書籍有錯嗎?答案是沒錯,可一心專注于儒家經典則行不通。這是因為,儒家經典重視人文社科,而相對輕視自然科學教育,這對工業化是非常不利的。工業化社會需要的不是熟讀“經史子集”的傳統儒生,需要的是具有專業技術之人才,這是機器大生產對人才追求之必然結果。工業化大背景下,傳統教育領域必須要做出變革,以適應時代之需要,可傳統思想觀念(科舉做官)根深蒂固,教育領域自然會呈現出新舊并存之局面,在保留傳統之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1862年8月,晚清政府鑒于:“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情性,欲悉各國情形,必諳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在北京成立同文館,開設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等科目,培養翻譯人才;后則開設天文、算學科,學習西方近代科學,培養科技人才。京師同文館建立后,上海廣方言館等近代學堂也紛紛興辦,為“同光新政”培養實用人才。1871年,在第一位留學生容閎之大力倡導下,清政府決定派遣留美學生,直接去一向被視為“蠻夷之地”的歐美學習先進科學技術,這在國內外引起了大轟動,它表明晚清教育已朝近代化方向變革,開始融入世界。教育領域的變革,為近代中國培養了無英才,如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等等。
05.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傳統“夷夏觀念”受沖擊,外交邁向近代化
1793年,乾隆皇帝當面拒絕英國使臣馬戛爾尼之請,“天朝所管地方至為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驛館供給,行止出入,俱有一定體制,從無聽其自便之例,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至更張天朝百余年法度,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以“天朝上國”之姿態,將英國“蠻夷”拒之門外。然而,時過境遷,隨著經濟、軍事、教育等領域近代化步伐之加快,清朝與列強之間的正面交往已經無法避免,傳統“夷夏觀念”必須改變,否則只能招致更煩。第二次戰爭時,簽訂《天津條約》,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可是,咸豐皇帝認為公使進京有辱“天朝體制”,于是千方百計予以抵制,結果是戰爭繼續,被迫簽訂《北京條約》,損失更多權益。此時,清朝已經被卷入由歐美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固守傳統“夷夏之防”行不通,外交體制必須得做出調整。
1860年10月,焦佑瀛等十余名官員聯名上奏:“馭夷之法,貴有責成。查向來夷務,由軍機處辦理。惟樞密之地 ,事務大繁,只能總持大綱,于細微曲折,不能詳細考察。應請旨設立辦理通商處,以王大臣領之,分為各司,辦理各國事務。”(選自《籌辦夷務始末》)建議成立專門處理外交事務之機構,以應對西方列強之挑戰。次年,清廷批準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下分英國股、美國股、法國股、俄國股等機構,專門搞外交,這標志著晚清外交體制邁向了近代化。1876年,清朝派遣郭嵩燾出任駐英公使,這是近代派出第一任常駐外使節,“夷夏之防”藩離被撕開口子。隨后,清朝相繼派遣駐美、駐法、駐日、駐俄、駐德公使,外交體制與國際接軌。
綜上所述,在外有列強入侵,內有農民起義這“三千年未之大變局”下,為了應對危機挽救統治,“同光新政”應運而生,在經濟、軍事、教育、外交等領域均做出相應變革與調整,盡量與國際接軌,標志著晚清社會步入近代化。必須說明的是,“同光新政”之措施雖然較全面,但改革力度不足,沒有觸動封建統治之根基,即是變革政體,更新上層建筑,這是它最大之局限,也注定近代化之成就是有限的。1895年,甲午戰爭慘敗, 標志著以自強為奮斗目標的“同光新政”破產,清朝無法實現自我救贖。
參考文獻:《清史稿》、《籌辦夷務始末》、《校邠廬抗議》、《海國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