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欲將核污水排入大海(日本將核污水排入大海會怎樣)
直截了當地聊幾個問題:
2011年3月,日本北部發生了9.0級特大地震,幾十米高的海嘯沖到了福島核電站,1~6號機組均正常停機。但是,核燃料棒并不會因為停機就徹底停止衰變反應,反應堆在機組停機后依然維持著上百千瓦的發熱。
如果反應堆產生的這些熱量沒有及時處理,就會導致堆芯熔化,進而熔穿附近的一切物質。正常情況下,機組停機后會有冷卻水不斷注入來降低反應堆的溫度,但是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的供水系統和應急發電系統也都癱瘓了。
也就是說,機組雖然停機了,但反應堆衰變產生的熱量無法冷卻,最終導致堆芯熔化。海嘯退去后,核電站實際上已經報廢了,沒有任何挽救和維修的余地,人們能做的就只有設法阻止熔化的堆芯流出來。
如何阻止熔化的堆芯流出來呢?答案是通過管道不斷地向堆芯內注入海水,這個注入過程一直持續了十幾年,而且還在繼續往里面注入,每天注入大約170噸海水。很多朋友容易把這些海水誤認為是核廢水,其實這是核污水。
核廢水其實是核電站的冷卻水,冷卻水是沒有被污染過的,經過處理之后是可以排放的。而核污水是直接和反應堆接觸的污染過的冷卻水,里面還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比如碘-131、銫-134、銫-137等等。
被反應堆污染過的核污水不能直接排放,而是需要現場儲存起來。按照各個國家的核管理要求,核污水需要保存30年至50年,直到其放射性降低到一開始的1%以下時,才能移出現場,送到具有許可證的核廢料處理廠。
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從福島核電站機組堆芯泄露之后,每天都會產生170噸的核污水,到現在已經產生了約134萬噸核污水,全都儲存在了核電站內建造的儲水罐里。
在核電站未發生事故的時候,每年產生的核廢水也就30噸,在電站內建造一些儲水罐存起來就行了,有足夠大的空間建造足夠多的儲水罐。而反應堆泄露之后,每天都會產生170噸核污水,把整個電站全都建造成儲水罐也有裝滿的時候。
現在的問題就是,十幾年來產生的核污水已經達到了核電站儲存量的峰值,馬上就裝不下了。而且最早建造的那儲水罐有些已經開始生銹漏水了,如果這些儲水罐老化破裂,核污水流出來的話,日本整個東北地區可能都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那么究竟該如何處理這些核污水呢?日本給出的方案是將核污水處理過后直接排入大海!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批準了福島核電站向太平洋的排污方案,給出的理由就是儲存核污水的儲存罐容量即將達到上限,如果再不排放,將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后果,因此日本對外宣稱這是“無奈之舉”。
那么日本將核污水排入海中真的是不得已為之嗎?并不是!其實早在2011年核電站發生事故后,日本的專家學者就提出過5種處理核污水的方案:
日本科學界和民間團體也曾先后向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提出多種比將污水排海更為合理的方案,比如日本化學工程師、日本原子力市民委員會委員川井康郎提出的“砂漿固化”法,將核污水用混凝土和砂漿固化后,以半地下狀態儲存,但這個方案未被采納。
問題是,日本為何最終選擇了將核污水排入大海這種方案呢?答案是“更省錢”!也就是說,
2023年8月24日13時,在一片強烈的反對和抗議聲中,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了核污染水排海工程。從日本2021年決定排海計劃至今兩年多來,福島核污水排海計劃的正當性、合法性、安全性一直受到國際社會質疑。
日本迄今為止都未解決國際社會關于核污水凈化裝置長期可靠性、核污染水數據真實準確性、排海檢測安排的有效性等重大關切。正如我國官方提出的那樣,
“每天喝兩升,持續喝一年”,這是東京電力公司在討論處理過后的核污水中的核素輻射劑量時的表述,日本政府也對外宣稱排海的核污水對人體是安全無害的,少量的氚并不影響健康。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6月11日,太平洋島國的一些專家建議日本在基建使用混凝土過程中消耗核污水,說白了就是讓日本自己用掉這些“安全”的核污水。而日本給出的答案打了自己的臉,日本以“核污水或導致放射性物質氚蒸發,對人體有害”為理由,拒絕了上述提議。
連他們自己的表述都如此自相矛盾,又如何能讓他人信服呢?我們來看看日本方面究竟是如何處理核污水的。
福島核電站產生的核污水中一共含有63種放射性元素,從技術上來說,除了氫的同位素氚難以處理外,其他62種放射性元素都是可以被清除至達標的。即使是最難分解的氚,市場上也有一家名為Kurion的公司,已經開發出了處理氚的系統。
但是日本方面在2016年時就下了結論,稱在福島廠址上,沒有可用的去除氚的方法。并且,日本選擇了效果并不理想的“多核素除污設備”來過濾氚以外的其他放射性元素。也就是說,日本選擇的核污水處理方案并不是最理想的,那么處理效果可想而知。
另外,東京電力公司執行的核污水排放標準也不高,他們僅將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質里的30種作為檢測對象,只要這30種放射物質的含量總和低于某個限度,就視為“達標”。但2020年8月的數據顯示,處理后73%的核污水中,放射性元素仍然超標,留待進行二次過濾。
簡言之,日本選用了一個較低的標準來處理核污水,可即便如此,處理過的核污水中有73%的部分仍不達標,連他們設定的低標準都達不到,說是要留著進行二次處理。
到了2023年5月18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的官網上掛著核污水的處理情況,顯示數據十分不樂觀:133萬立方米的核污水中,經過“多核素除污設備”處理的污水只占30%,另外70%連第一次過濾都沒完成。這跟此前宣稱的“留待進行二次過濾”有很大出入,又是個互相矛盾的數據。
除了日本宣稱的核污水處理進度數據存疑外,他們使用的“多核素除污設備”本身也有問題,比如該系統倉促上馬,國際上并無先例,技術上仍不成熟,安全性存疑;再比如該系統的壽命不詳,可持續性存疑等等。
根據官方數據,日本首次排污計劃將在17天內排放7800噸核污水,而整個排污入海工程至少要持續30年時間。這些還有大量放射性物質的核污水入海,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呢?
清華大學相關科研團隊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別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并實現了福島核污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擬。
宏觀模擬結果顯示,核污水將在排放后240天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達到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隨后,污染物會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著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擴散,同時通過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轉移。
日本排污地點的特殊性,決定了核污水隨著洋流擴散的速度會比較快,幾年后就會蔓延至全球范圍。另外,德國海洋研究機構也有研究表明,核污水經氣化后會進入大氣循環,還會隨著降雨灑遍地球的每個角落。
在生態影響突顯之前,社會和經濟影響已經來了。從日本政府宣布將核污水排海計劃開始,日本民眾就不斷地舉行各種抗議集會,至于國際上的反對聲音就更不用多說了。
在日本執意啟動核污水排海工程后,我國就宣布了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這將給日本水產品行業帶來巨大的沖擊,可以用“哀鴻遍野”來形容。數據顯示,日本福島三大漁業協會2022年的捕撈量只有5500余噸,這僅僅是福島事故發生前的兩成。
因擔心核污水污染,韓國民眾正在大量搶購囤積鹽和海產品,甚至影響到了我國消費者,大街小巷的民眾紛紛前往超市商店搶購食用鹽,我們老家的超市甚至將用編織袋裝的鹽擺在了門口銷售。
不過話說回來,我國消費者真的不用去搶購囤積食用鹽,因為即便海水被污染了,我國食用鹽也夠全國人民吃上上千年甚至更久,說實話,最不應搶購食用鹽的就是我國的消費者,大家切勿制造恐慌。
日本用了最省錢、最省時的方案來處理核污水,最終帶來的損失會更大,也不知道他們究竟是怎樣算這筆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