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源獨立的代價、美國能源獨立
美國“搞事”、歐洲“背鍋”,在美國挑起俄烏沖突并號召歐洲援烏這一問題上,現在的歐洲已經可以說是“傷得很深”。這其中,曾經作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德國,則已為這場持續19個月的戰爭犧牲了大部分經濟力。與此同時,從烏克蘭戰區不斷涌入歐洲的難民,也在快速“占領”著這個國家,使得本國民眾對朔爾茨政府的“怨念”也越來越大。但即便如此,堅持貫徹“親美路線”的德國當局還是宣布將緊隨美國“老大哥”聯合中亞五國的腳步,與這些國家展開高級別會晤。而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也將于9月29日在柏林接見中亞五國首腦,這在歐盟中尚屬首次。
朔爾茨上臺后緊跟美國政策。
難民,以及更多的難民,這就是德國當局近期不得不考慮的一大現實問題。在俄烏沖突短時間內并沒有停火和談跡象的當下,歐洲還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承受“難民潮”之苦。而自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因無法忍受美西方與北約勢力東擴而對烏克蘭實施“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俄烏戰事的爆發已經導致大量烏克蘭難民涌入了歐洲。根據官方最新數據顯示,德國在2023年收到約17.5萬份庇護申請(不包括烏克蘭難民),已接受烏克蘭難民則超過了100萬,他們是通過歐盟在俄烏戰爭期間引入的特殊庇護程序在德國取得庇護。
烏克蘭難民大量涌入歐洲
然而,收容難民其實并不像人們想的那樣簡單,因為這些剛加入德國“大家庭”的新成員都需要衣、食、住、行以及一份還算穩定的工作。可事實上截止今年夏天,仍有自2015年起便生活在德國的難民沒有找到自己的住所,德國專家們還將這一現象稱之為“遷出危機”。
戰爭爆發前后,烏克蘭民眾瘋狂逃離。
人只要活著就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但目前德國的各地方政府能夠給予這些難民的空間已然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機構也只得不斷呼吁歐洲他國“更有擔當”一些,因為他們已經沒有或幾乎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更多的尋求庇護者以及來自烏克蘭的戰爭難民。早在今年7月中旬,黑森州富爾達地方議會就以多數票通過了一封致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信函,信中寫道他們的城鎮和社區在“至少半人道”的條件下提供庇護的能力“已經完全達到極限”。
此前記者拍攝到的難民。
對此,富爾達縣的縣長貝恩德沃·伊德也叫苦不迭,稱“我們需要限制移民!現在我們不僅缺乏住房設施,在兒童看護、學校、醫療服務和許多其他領域,現有的容量也是有限的。”顯然,伊德縣長并不是一位民族主義或排外主義者,只是源源不絕的難民已經開始阻礙當地德國民眾正常的生活與工作,造成了許多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嚴重不足。而日益增加的犯罪率,也同樣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
“德國在接收更多移民方面正面臨困難。”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于9月20日接受意大利《晚郵報》采訪時如是說道:“德國2023年上半年收到的庇護申請占歐盟總數的三分之一。我們和意大利一樣,承受能力已經到達極限。”就在20日當天,施泰因邁爾前往意大利展開了為期三天的訪問,不但完成了與意大利總統塞爾吉奧·馬達雷拉的會晤,還造訪了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與德國一樣,近期的意大利也在難民收容問題“犯了難”。而意大利的蘭佩杜薩島,更是難民潮的“重災區”。由于該島距離非洲大陸較近,一直都被非洲難民們視為進入歐洲的中轉站,可由于烏克蘭難民的加入,該島的難民收容設施已經完全“被擠爆”。 僅在今年1至9月,已有大約12.6萬難民抵達意大利,這比2022年同期翻了一番,與德國可以說是“同病相憐”。
如何解決難民問題,是歐洲各國都需要解決的難題。
常言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但德國總理朔爾茨明顯就不懂這個道理,在國內問題堆積如山之際依然將工作重點放在了迎合美國的印太戰略上,并在美國總統喬·拜登上周9月19日剛于聯合國大會間歇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領導人見面后不久,就搞起了新一輪“接力式會晤”。
就俄烏沖突而言,德國被美國坑慘了。
依照德國政府發言人斯特芬·赫貝斯特雷特9月22日在柏林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德國總理朔爾茨將與上述五國總統共進晚餐,并討論一系列重要議題,例如雙邊關系、經濟問題以及能源政策合作等。與此同時,能源大國哈薩克斯坦的總統卡西姆-若馬爾特·托卡耶夫還會在9月28提前與朔爾茨舉行會談,并在會后一同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對于這場德國與哈薩克斯坦單獨展開的雙邊會談,西方媒體紛紛猜測其內容很可能與德國能源安全與供應議題有關。畢竟,在莫斯科與烏克蘭開戰前,德國曾非常依賴俄羅斯的能源供應。但隨著今年冬季的即將來臨,柏林急需尋找替代能源方案,而哈薩克斯坦就是一個絕佳的“替補”。
中亞五國并沒有給拜登太多面子。
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目前德國遇到的“煩心事”明顯與美國不同。雖然在表面上,朔爾茨與拜登似乎是做著完全相同的事情,但外界猜測其談話議題將主要聚焦于德國與中亞五國能源層面的合作上,而并非拜登所注重的政治、軍事層面的合作。這樣一來,德國既可以在美國面前彰顯自身緊跟“老大哥”腳步的決心,還能同時解決一下德國為今年過冬取暖而越來越緊迫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問題。可令人深感遺憾的是,這個本可以在默克爾時代成為歐洲“主心骨”的國家,其實完全避免這樣的能源危機,但如今卻成為了臣服于美國淫威之下的“軟骨頭”。
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能源出現巨大問題。
當時的德國在國際上有著極佳的政治、經濟獨立性,不但可以從俄羅斯得到廉價且穩定的天然氣供應,還與中國在汽車產業上有著深度的經濟合作與技術交流。而在政治與軍事上,則依然與美國走得很近。也正因如此,德國才能在中、俄、美之間左右逢源,達到本國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自德國前總理安格拉·默克爾,2021年12月8日告別政壇以來,剛剛接班不到兩年的朔爾茨政府就“把一切都搞砸了”。
默克爾時代,德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并不算壞。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句話還是需要在后人“不敗家”的情況下才能應驗。現在看來,德國的朔爾茨政府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可以說是把默克爾好不容易“栽的樹”直接當成“柴火”砍掉賣給了美國人。如果他們能夠老老實實的延續默克爾時代的基本戰略主線,德國根本不需要走到“快斷氣、沒氣”的地步。眾所周知,德國目前共有兩條石油天然氣運輸管道,其中的北溪1號管道于2011年5月鋪設完畢,并于同年11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而北溪2號項目也在2021年9月6日建設完畢,并于同年的10月5日起開始調試送氣,但朔爾茨政府剛一“當家”,就以向美國“立投名狀”為代價自廢了德國能源供應的“任督二脈”。
俄烏沖突爆發后,德國能源緊張的問題就愈發突出。
此外,新政府還為了迎合美國反華而主動減少了與中國在5G通信、汽車等行業的經濟合作,最終導致德國汽車失去了中國的投資與市場,并逐漸走向沒落。以至于在今年9月4日的慕尼黑汽車展上被中國國產汽車全面壓制。不久之后,西方媒體就爆出了德國已連續兩個季度出現經濟產出萎縮,正在拖累歐洲經濟的消息,其中英國商業雜志《經濟學人》更是對德國經濟做出了“毀滅性”的評價,將他們稱作是“歐元區的病夫”。
德國收容烏克蘭難民“達上限”,朔爾茨卻還想跟著美國與中亞五國會晤。目前德國面臨的內憂外患,完全可被視為是一種“綜合性災難”,其中內憂就包括了德國從化石能源向潔凈能源的轉型困難、汽車工業從油動技術向電動技術轉型陣痛,以及德國經濟高利率、高通脹和居民消費力下降等問題;外患則包含了德國一味迎合美國印太戰略、反華抗俄導致的本國利益受損,以及軍援烏克蘭引發的烏克蘭難民危機等。
跟著美國走,注定被坑慘。
這在我們看來,完全可以用“自作孽、不可活”六個字來形容。因為在北溪石油天然氣管道項目和中德經濟合作議題上,德國本不必出于迎合美國的政治目的,而導致本國能源安全和經濟利益受損。如果當時他們能夠走出一條順應世界多元化趨勢的“歐洲獨立路線”,最后的結果可能會截然不同。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已經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的朔爾茨政府,能夠讓德國重返默克爾輝煌時代的可能性已經不大,即便通過中亞五國找到了替代能源,也并不是一項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