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荒問題再引關注;兒科醫生嚴重不足
文/王紅峰
近年來,兒童患者扎堆、兒科醫生短缺難題一度引發社會關注。3月7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分組審議現場,一場圍繞“兒科醫生荒”的討論熱烈展開。在鄭州兒童醫院工作了12年的周崇臣說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兒科醫生工作強度高、壓力大,和成人相比,給孩子檢查、診療面對的困難更多。另一方面,綜合醫院在績效考核上,對兒科工作的特殊性重視也不夠,沒有做好兒科與其他科室的平衡。”(3月8日 新華網)
兒科醫護收入低是兒科難留人的關鍵原因之一。但目前醫護人員的收入是通過績效綜合考核來體現,而醫院績效分配機制導致了兒科醫生收入偏低。去年,安徽省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10名醫護人員,因績效考核過低,以科室名義聯名打報告,要求集體轉崗,引發輿論關注。雖然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調整了績效發放標準,并給予兒科傾斜政策,但總不是長久之計,因為不是所有醫院都能拿出大筆資金來補貼兒科醫護收入。
兒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兒童疾病存在起病急、病情變化快、操作難度大等特點,和其他臨床科室相比,兒科工作瑣碎、收入低,許多人都不愿意干。相關調查統計數據顯示,70.9%的兒科醫護人員日均工作9小時以上,兒科醫師日均承擔門診人次數是其他執業醫師的2.4倍,年均承擔的出院人次是其他執業醫師的2.6倍。兒科稱為“啞科”,問診困難、檢查治療困難、各種操作難度大,對兒科醫護人員的技術要求高。同時兒童是一個社會最關注的群體,家庭成員期望值高,都加劇了兒科工作壓力。
根據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近三年流失的兒科醫生人數為 14310 人,占兒科總人數的 10.7%。2017 年,我國兒科醫師總數僅 10 萬人,但我國 0-14 歲兒童約 2.6 億人,根據數據對比來看,兒科醫師缺口已超過 20 萬人。也就是說,一名醫生將為 2600 名兒童服務。平均每八小時,醫生將會問診 60 到 80 個孩子,甚至更多。“兒科醫生荒”讓家長們慌了,未來誰給孩子們看病?要破解“兒科醫生荒”難題,不能單靠醫院內部來解決。兒科醫生短缺問題不是“小兒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且需要政府、醫院、社會共同努力。
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醫院兒科的財政補貼,可實施兒科特殊崗位津貼,支持兒科發展。同時,應該增加各綜合醫院兒科醫師編制,地方政府可考慮將兒科列入急需人才引進,從政策上吸引報考兒科專業和從事兒科專業的人。衛健主管部門應出臺政策,建立符合兒科特點的績效分配內部機制,同時真正落實兒科醫護人員收入不低于本單位同級別醫護人員收入平均水平,并將此項工作納入醫療衛生體系考評內容,并與院長的績效考評掛鉤;要指導干預綜合醫院增加兒科床位,打造優勢兒科專業,提高兒科醫護人員待遇,用優厚的政策將優秀人才吸引到兒科醫護隊伍中來。醫院要糾正對兒科等“不賺錢”科室的偏見,不能簡單地把科室醫療服務收入與醫生待遇掛鉤,必須想方設法讓兒科醫生的勞動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真正體現。同時,也需要患兒家屬的理解與配合,給兒科醫生尊嚴。一些家長,孩子生病時,把醫生當神仙,稍有不順,就把怨氣撒在醫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