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泰國和新加坡哪個好玩
與最初公布時的同比上漲0.1%相比,新加坡統計局經過再度核算后給出的2023年第一季度經濟成績單是:同比實際上漲0.4%,完成的名義GDP為1581.322億新元,再度超過市場預期。
上調數據主要是由于“交通、酒店、休閑娛樂等行業的發展較為出色”,但鑒于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正在上升,歐美需求下滑帶來的經貿壓力等可能都會對新加坡經濟發展產生較大抑制效應。
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首席經濟學家Yong Yik Wei因此表示,“不會因為一季度的數據高于預期,進而上調2023年全年的增長預期目標”——仍維持之前設定的增長0.5%至2.5%的預估值。
東盟前六強:菲律賓經濟增長率最高
雖然新加坡當局將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同比實際增長率“由之前的0.1%,上調至0.4%”,且超過了市場預期,但這個提升力度依然在東盟前六強中墊底。
增長勢頭最強的是菲律賓,國民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實現了6.4%的實質性增長,并在建筑、運輸倉儲、住宿餐飲、其他服務業等領域實現了兩位數的提升。
馬來西亞2023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實際上漲了5.6%,也較為出色;印度尼西亞經濟實際上漲5.03%,與之前幾個季度相比,保持了較大的穩定性。
越南和泰國復蘇勢頭相對不足。其中,泰國一季度經濟上漲2.7%,越南放緩至3.32%。往年通常是主要支撐因素的加工業制造業,居然在今年第一季度下降了0.37%,轉變為最大的拖累因素。
歐美需求放緩,外部訂單減少當然是越南制造業發展勢頭受阻的核心因素。那我們中國的對外貿易為何還能繼續保持旺盛發展呢?根本原因還是越南制造業競爭力有限,產業升級滯后。
越南制造業雖經過多年發展,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再加工——從其他國家進口原材料、零部件,通過本地的低廉勞動力再加工,賺一筆辛苦費罷了。
制造業向越南、印度等國所謂“遷移”,目前來看更像是“中國供應鏈的溢出”,核心依然留在國內。而且我國還借助越南、印度加強制造業投資帶來的機遇,推動了裝備和設備制造業的發展。
再看東盟前六強一季度的GDP數額
經濟規模最高的依然是印度尼西亞,在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的名義GDP為5071.68萬億印尼盾,按平均匯率換算成美元為3329.49億;泰國位居第二名,GDP為4.53萬億泰銖,約為1335.83億美元。
新加坡人口少,經濟增長率也較低,但GDP數額卻高達1581.32億新加坡元,約為1186.25億美元,在東盟內部排第三名。不僅如此,新加坡人均GDP也常年在東盟內部領跑,優勢巨大。
2023年第一季度,菲律賓全社會完成的名義GDP為56014.89億比索,換算成美元為1021.11億;馬來西亞創造的一季度GDP為4440.41億林吉特,約為1010.12億美元,略低于菲律賓。
越南以2300.882萬億越南盾,約為974.16億美元的成績繼續排在第六的位置。與其他五國相比,越南第一季度的經濟規模通常都偏低,2023年全年的排名仍有可能回升至第四哦!本文由南生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