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沖突再次爆發-巴以沖突繼續
自巴以沖突11月7日爆發以來,綜合以色列媒體和巴勒斯坦醫療機構10日公布的最新消息,已經造成了超過1900人的死亡。雖然日平均死亡人數沒有俄烏沖突日平均死亡千人以上高,但是沖突新聞的視覺沖擊力一點不亞于俄烏沖突中的畫面,世界關注的焦點還是從烏克蘭被拉回到了中東。
中國外交部已經呼吁:“有關各方應該保持冷靜克制,希望立即停火保護平民,防止局勢進一步惡化,并表示將推動巴以雙方早日恢復和談,尋求持久和平之道。中方將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為此作出不懈努力。”
從中國外交部的呼吁當中,就可以看出來中國是站在公平正義的立場上的,并沒有刻意站在哪一方,沒有自己的私心。盡管中國是認理不認人,巴以沖突還是不可避免的,對中國的國際環境帶來一些影響。
其一,有利于中國的中東戰略布局的實施。中國主導的沙特和伊朗大和解產生了意外效應,促進中東遜尼派和什葉派的聯合。哈馬斯的主要出發點有可能是避免海灣國家和以色列的和解會導致巴勒斯坦的徹底出局,客觀上起到了對我國促進阿拉伯世界團結的戰略支援,增進了阿拉伯國家對中國的信任。有利于中國通過在中東的戰略布局來牽制美國。
其二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緩解了中國面臨的戰略壓力。即使在俄烏沖突中,美國大力支持烏克蘭也沒有動搖美國依然把中國作為第一競爭對手的目標。巴以沖突有它的特殊性,會直接影響到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一旦以色列在中東失守,那要比烏克蘭亡國產生的后果還要嚴重。
首先在美國國內,占據政治、經濟、金融、科技、教育要位的猶太人群體就會群情激憤,美國政府絕對不可能無視。
其次,美國用以色列制衡阿拉伯世界的戰略就會失敗,多年經營的中東棋局就會毀于一旦,后果那是不堪設想。美國不得不在這個時期將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戰略資源暫時轉移到中東來支持以色列。客觀上來說,折騰中國的精力就會受到一些影響。
其三有利于減輕我國海上方向的軍事壓力。連俄烏沖突中,美國都沒有派出航母到地中海去,巴以沖突,美國不敢大意,已經派出了“福特”號航母趕往了地中海。據美國政治新聞網10月10日的報道,美國國防部官員稱,美國航空母艦“艾森豪威爾”號航母編隊已經定于近日從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軍港出發,可能也會部署到地中海以色列附近的水域。
美國11艘航母,其中可能有8艘都在維修保養的狀態下,美國很難派出更多的航母在臺海、南海地區展開軍事行動了。尤其是在當前中菲黃巖島、仁愛礁緊張對峙的情況下,幾乎可以判斷美國恐怕拿不出更多的航母到南海來對中國進行威脅了。
當然,巴以沖突也有對中國不利的地方,比如:中國難以保持對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略平衡,中東石油產出國也有可能受到巴以沖突的影響,對中國的供應帶來一些不利因素等等。
不過總的來講,還是利大于弊的。能不能把好局變成勝局,這還需要極高的外交智慧,把握機遇能力。我們相信形勢比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