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夜色降臨,第77集團軍某旅營區內一片寂靜。前段時間,大部隊開拔至野外駐訓場,往日熱鬧的營區冷清了不少。
作為一名服役期將滿的軍士,下士張海濤沒有被連隊列入野外駐訓的名單,而是被安排留守營區。這也是很多連隊的一貫做法:野外駐訓場自然環境差、執行任務重,連隊會安排傷病員和即將退役的官兵負責留守工作。
張海濤原本以為留守任務就是站崗執勤,誰知今年的留守有些不一樣——
論管理,早操、集合、點名一樣不少;搞訓練,體能、專業、戰術一樣不落;除了站崗執勤外,作為水電工專業骨干的張海濤還被臨時留守連隊賦予了營區管線維護的任務……
雖然每天很忙,但張海濤感到很充實,原本失落的心情也振作起來了。
“你每天都忙些啥?”在外駐訓的班長曾誠打來電話,張海濤笑著說:“班長,今年的留守不一樣了,根本閑不下來。”
不久后,一份通報發至駐訓地,曾誠也知曉了張海濤干的事。幾天前,營區供水主管道破裂,張海濤與戰友在泥漿里泡了一宿,修好了管道。經臨時留守連隊黨支部研究決定,為張海濤記嘉獎一次。
拿到這份通報,曾誠興奮地說:“我們班的兵就是不一樣,留守了照樣榮獲嘉獎!”
一個臨時留守連隊的日常抓建
■劉群芳 肖 琪 本報特約記者 李佳豪
清晨,隨著最后一輛運輸車駛離第77集團軍某旅營區,一名名留守官兵背起背囊,從各個點位匯聚到同一座營房。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這些官兵將在臨時留守連隊開始集體生活,負責維護營房設施和營區各點位的站崗執勤任務。
擔任臨時留守連隊指導員的是該旅某營工程師賀超林。上任之前,旅領導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這次演訓任務重,不可能讓營連主官留守,你要把留守工作當成難得的實踐機會。”
旅領導的一番話,讓賀超林倍感壓力。這不,臨時留守連隊成立不久,賀超林就遇到了一些麻煩——
留守官兵來自各個連隊,互相并不熟悉。連值日員張藝在叫哨兵起床換哨時,不禁犯了難:“排哨表上寫著下一班哨兵是齊海寧,可是一個班里10多張床鋪,到底哪張床鋪上睡的是齊海寧?”
無奈之下,性格耿直的張藝只好打開手電筒,將戰友們挨個叫醒。被攪擾了好夢,幾名戰士當場發了脾氣。
無獨有偶。第二天早飯時,有戰士因打飯順序發生爭執:有人認為飯堂值班員先叫了自己連隊的留守官兵打飯。
“這些問題,放在老連隊怎么可能發生?”接連處理完突發情況,賀超林開始思考,“臨時留守連隊到底該如何管理?”
人員花名冊經常變動,日常管理怎么辦
這天晚點名前,賀超林一如既往地拿起花名冊認真做功課——果然,花名冊上又多了幾個新名字。
留守沒幾天,賀超林發現了一個現象:臨時留守連隊人員經常變動。
駐訓地在營區數百公里外,官兵無法自行往返,但凡有官兵休假歸隊,都將臨時留守連隊當成中轉站,長則借宿六七天,短則睡一晚,等單位定期派車統一送至駐訓地。
不僅如此,雖然大部隊已經開拔,但營房改建施工等任務仍在繼續,因此部分干部也生活在臨時留守連隊。其中,不僅有基層排長,也有機關的參謀干事,甚至還有年近五旬的上校工程師……
人員組成復雜、動態變化較大、官兵間沒有直接隸屬關系……種種原因使臨時留守連隊管理秩序有些松散。對此,有些管理骨干并不在意:“大家不過是‘臨時搭伙過日子’,何必較真呢?”
起初,賀超林也抱著這種心態。直到幾天后,一件事發生在臨時留守連隊——
一天,值班排長宋云河組織操課,查人時卻發現少了一名軍士。四處尋找后,他才發現這名軍士竟以“回原單位巡查營房”為由,在宿舍里睡起了懶覺。
“部隊的規章制度,必須不打折扣堅決落實。”經過一番思想斗爭,賀超林下定決心改變現狀。為此,他做了3件事——凝心、立威、聚氣。
“長征時,掉隊的紅軍戰士能夠自覺聚在一起,互相攙扶走出草地;抗美援朝戰爭,被打散的官兵也能自發聚到一處,一起抵抗敵人的進攻。”在一堂“合編、合心、合力”教育課上,賀超林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這些事例說明啥?說明人民軍隊的隊伍里不該有你我之分,也不該有‘臨時搭伙過日子’的錯誤觀念。”
一場教育課結束后,賀超林宣布了對那名軍士的處理意見:經臨時留守連隊黨支部研究決定,依據《旅“雙爭”評比細則》扣除其量化管理分值,同時通報至其所在營黨委。
嚴抓作風建設的同時,賀超林也表現出溫情的一面——但凡官兵表現好,哪怕是一件小事,他都會致電其所在連隊進行表揚。
一天早飯后,一級上士王勇強接到老連隊的表揚電話。掛斷電話,王勇強有些困惑。最終,還是賀超林道出緣由:就餐后,王勇強發現營區門口有一些生活垃圾,他隨手拿起掃帚打掃干凈。
“住賓館的旅客會動手清理垃圾嗎?一般不會。王勇強能夠主動打掃衛生,說明他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凝心、立威、聚氣,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賀超林漸漸發現連隊作風建設明顯好轉。
以晚點名為例:以往要等到集合號響起,大家才會從各個點位走到連隊門前;現在,官兵們都會自覺列隊集合參加點名。
“如今的臨時留守連隊已經從‘賓館’變成‘家’了。”看到連隊作風建設走向正軌,賀超林感慨地說,“只要用情用心,臨時單位同樣也能產生向心力、凝聚力。”
留守官兵專業多,軍事訓練如何抓
這是一次看起來很不協調的隊列訓練——
一個班橫隊中,排頭身高一米九,第二名降至一米七,而隊尾的戰士才一米六出頭。齊步走時,一條條胳膊在空中高低甩擺,遠看就像起伏的波浪。
見此情景,臨時留守連隊連長樊東江不免感慨:“隊列訓練都這樣,組織其他課目訓練難度可想而知。”
臨時留守連隊成立伊始,樊東江曾掰著指頭算了一下官兵所屬專業:步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僅兵種專業就有10多個,“單是制訂訓練計劃都令人撓頭”。
“這哪是一個連,根本就是一支微縮版合成部隊!”對于樊東江的困惑,有人提議:“每天搞搞隊列、練練體能就行了,何必糾結于專業訓練呢?”
樊東江卻持不同觀點:“部隊歸建后,就會迎來年終考核。如果這段時間訓練掛了‘空擋’,既是對單位戰斗力建設不負責,也是對官兵本人不負責。”
“話雖然這么講,但訓練究竟該如何組織?”為此,樊東江做了一次嘗試:一次操課,他讓不同專業官兵分頭帶開訓練。結果令他大跌眼鏡:有些專業只有一兩名戰士,訓練時無人組織,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有些專業訓練因缺少裝備器材,根本無法展開……
“難道真的如大家所說,搞搞隊列、練練體能就行了?”正當樊東江一籌莫展之際,妻子的一個電話給他帶來啟發。
“你能想到嗎,我模擬駕駛科目考試得了滿分。”“不過是游戲罷了,想要練車技,還得在真車上下功夫。”“這可不是游戲,這是駕校的模擬訓練軟件,感覺像是開真車!”
“模擬訓練軟件!”聽到這幾個字,樊東江腦中靈光乍現。在獲得負責留守工作的旅領導同意后,樊東江第二天把各專業的模擬訓練器材庫房和營區模擬訓練中心的鑰匙借到連隊。
隨著模擬訓練展開,樊東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官兵們閑暇時會去其他專業訓練室“串門”,東瞧瞧、西看看,學習一下其他專業知識。
“我是步兵專業,過去訓練都是本連隊組織,因此沒有機會接觸其他兵種專業。”步槍手楊景中說,“如今,同班戰友中有防空兵、通信兵,難免會好奇他們在練些什么。”
“這不正是我們這支臨時留守連隊的優勢所在嗎?”樊東江由此設想,“我們常強調不同兵種協同作戰,如今‘協同’的機會就在身邊,何不好好把握住呢?”
就這樣,“兵種小講堂”夜校在臨時留守連隊應運而生——晚上,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崗位的官兵輪流走上講臺,向戰友介紹其所在兵種的武器裝備、戰術思想等內容,幫助官兵開闊視野、提升聯合思維。
夜校取得的效果還不錯。某炮兵連排長姜瑞結合自己的思考,撰寫了一篇軍事理論文章,發表在某軍內期刊。
“文章中的兵種理論知識,是我向一名軍士骨干請教的。”談及此事,姜瑞感慨地說,“觀念一變天地寬。只要轉過腦中的‘那個彎’,臨時留守連隊的劣勢也可以成為優勢。”
除了“看家”,還有什么作為
夜色漸深,樊東江剛結束營區巡邏回到宿舍,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
“東江,抓緊出發,我們營門口碰頭。”來電的是負責留守工作的一名旅領導,“旅里一名干部的妻子駕車返營途中遭遇車禍,這名干部在駐訓地一時半會趕不回來,需要我們立即前去代為處理。”
趕到事發地點,樊東江和那名旅領導兵分兩路,一路留下進一步處置事故現場,另一路則陪同那名軍嫂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身體一切正常,回去后注意休息,若有不適隨時就醫。”完成一系列檢查后,天邊已泛起晨光。
“要不是你們,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真是太感謝了!”數天后,那名軍嫂打電話向樊東江道謝。樊東江笑著說:“人沒事就好。我們留守,除了‘看家’,還要為戰友及其家屬提供服務保障。”
提供良好的服務保障,是臨時留守連隊成立時定下的目標。為此,樊東江專門給留守官兵確定了幾重身份:營區守衛的“保安”,營房維護的“物業”,后勤保障的“管家”,以及隨叫隨到的“勤務員”。
在臨時留守連隊的一本工作日志上,詳細記錄著他們的服務內容:巡查時發現某營門前燈箱被大風刮落,目前已重新加固懸掛;家屬小張反映公寓房墻體滲水,已找到生銹管道并更換;某連上等兵劉韜保暖內衣遺失,已在被裝精確申領服務平臺代為下單,并由休假返回人員轉交……
“這些事情看起來是小事,但關乎著官兵的切身利益。”樊東江舉例說,前不久,他們接到一名上士的求助電話,求助內容挺有趣:能否讓留守戰友替他帶兒子去一趟動物園。
原來幾天前,過生日時,孩子說出自己的心愿:想去動物園看梅花鹿。然而,此時正是某大項任務攻堅階段,這名戰士無法請假返回。
了解情況后,樊東江立即安排留守干部肖志強利用周末時間,帶孩子完成了心愿。
“戰友們在駐訓地流血流汗,決不能讓他們再為后方的瑣事分心分神。這也是我們留守工作的應有之義。”樊東江說。
近日,一場階段性總結會在該旅駐訓地召開。會上,并未到場參會的臨時留守連隊被反復提及。
“雖然他們距離我們很遠,但在后方守護好了我們的家園,他們同樣功不可沒。”該旅領導這樣評價臨時留守連隊,“有他們在,營區安全有了保證,官兵安心有了保障。”(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