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6個人,8匹駱駝,兩次翻越兩座海拔4000余米的雪山,徒步200余公里。令人記憶深刻的13天,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航天新氣象科技有限公司的設計師張朝和喀什地區氣象局的工作人員一起,在帕米爾高原無人區順利完成了1個多要素氣象觀測站和4個水文站的建設。
航天人和當地氣象局工作人員翻越兩座海拔4000余米的雪山,去帕米爾高原無人區建氣象站?!≈袊教炜乒ぜ瘓F二院23所 供圖寶貴的氣象、水文觀測數據通過北斗系統,傳回喀什地區氣象臺和新疆氣象局氣象信息中心。一直以來處于觀測空白的喀什地區母親河——葉爾羌河流域源頭終于實現了氣象監測全覆蓋,水溫、濕度、雨量、風向、風速等氣象要素實時傳輸到氣象局,為下游600多萬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氣象信息服務保障。
航天人和當地氣象局工作人員翻越兩座海拔4000余米的雪山,去帕米爾高原無人區建氣象站?!≈袊教炜乒ぜ瘓F二院23所 供圖翻越“絕望坡”
一直以來,葉爾羌河冰川突發洪水以其極高的漲落速率威脅著南疆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加之這個區域洪峰漲幅異常,歷來都是眾多中外科研工作者的關注熱點。但因葉爾羌河流域源頭地處無人區,氣候惡劣、環境險峻、高寒缺氧,科研人員也難以到達。
張朝介紹說,此次去建站,他們需要穿越一個“絕望坡”,從山頂到山底直線距離不到800米的路程,坡度60多度。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下,想要穿越這條天塹,不僅要躲避隨時墜落的山石,還要經受高原缺氧環境下身體機能的考驗。
航天人和當地氣象局工作人員翻越兩座海拔4000余米的雪山,去帕米爾高原無人區建氣象站?!≈袊教炜乒ぜ瘓F二院23所 供圖由于安裝地點沒有道路,而且需要翻越四千多米雪山,大家就雇了8匹駱駝將物資和儀器運至目的地。隨著海拔升高,大家的高原反應越來越明顯。張朝說,大家陸續感到頭痛欲裂、呼吸困難、惡心嘔吐……但是誰也不敢休息,相互攙扶或是輪流騎著駱駝,緩慢向山頂推進,只為趕在天黑前到達目的地。
據了解,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走相當于在平原負重20公斤,就算躺著不動,心臟負荷也相當于在平原一口氣爬上七層樓。行走在高海拔區域,腳下如同踩著棉花,沒有重心。
航天人和當地氣象局工作人員翻越兩座海拔4000余米的雪山,去帕米爾高原無人區建氣象站?!≈袊教炜乒ぜ瘓F二院23所 供圖張朝說,他們爬上去一趟需要7個多小時,第一天先去現場勘探地形地貌,晚上就住在山里,支帳篷或者住在廢棄的房子里,吃的就是隨身帶的馕和泡面,第二天再下山。等到第三天休息過后,再帶上設備爬上4000多米的高山,去現場安裝。
在懸崖壁上作業
讓張朝記憶最深刻的是,儀器就安裝在距離水面二三十米的懸崖邊上,下面是深達5米、湍急洶涌的河流,頭頂是隨時可能掉下巨石的山崖和炎炎烈日。當大家感到身體不適時,只能緊緊抱住立柱緩一緩,然后接著干活。
航天人和當地氣象局工作人員翻越兩座海拔4000余米的雪山,去帕米爾高原無人區建氣象站。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 供圖為保證基礎的牢固,現場因地制宜將鋼筋插入石頭里,再將混凝土澆筑在鋼筋上,最大程度保證航天新氣象儀器設備的穩定可靠。
航天人和當地氣象局工作人員翻越兩座海拔4000余米的雪山,去帕米爾高原無人區建氣象站。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 供圖張朝說,當看著氣象站穩穩立在峽谷邊,映著眼前的美景,24小時實時觀測著高原氣象,為生態觀測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務,身為航天人,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