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馬一浮與熊十力、梁漱溟并稱現代新儒家三圣,其在二十世紀經學、文學和書法等領域均獨樹一幟,具有典范意義。他與浙江大學(下稱“浙大”)也有著深厚的淵源。
浙大西遷之時,馬一浮受時任校長竺可楨的邀請,在江西泰和及廣西宜山為西遷途中的師生講授國學。他在浙大講學中系統提出“六藝論”的思想,這既是他的課程大綱,更是他整個治學理念的學術宣言書,也是抗戰期間重要的中國文化宣言。
此次展覽分別以馬一浮與浙江大學、馬一浮的六藝論思想、馬一浮的文化觀為內容展開。
展覽清晰展示了1938年4月到1939年1月馬一浮在浙大開設“國學講座”的課表以及竺可楨老校長多次聽課的記錄。
“區別于之前校內外舉辦的馬一浮生平展、書法展等,我們這次舉辦馬一浮展覽,主要想以浙大收藏的馬先生書法、詩詞等作品為主,展示‘馬一浮’三個字背后的豐富內涵。”策展人說。
馬一浮與浙大人的關系遠不止這些,在來浙大之前,他便與“一代詞宗”夏承燾等頻繁書信來往。展覽中就有夏承燾行書《玉樓春》軸,上面寫道:北京看節日焰火,次日乘飛機南歸,歌和馬一浮、謝無量兩翁。
現場還展出不少馬一浮的印章,諸如“直接孔孟”“以詩說法”“孤神獨逸”等。這些正是他踐行六藝之學、弘揚六藝之教的印記。
詩歌是馬一浮思想的精華,也承載著他的詩教理想。展覽中就有不少馬一浮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創作的詩歌作品,如懷表壞了、攝影、新茶來了等都可以成為創作素材。此外,杭州的玉皇山、西山公園、靈隱寺、六和塔、吳山等都曾出現在馬一浮的筆下。
現場展出馬一浮詩作《濾風行》。他認為,現在弘揚六藝之道,并不是狹義地保存國粹,單獨地發揮自己民族精神,而是要使這種文化普遍地影響全人類,革新全人類習氣上的流失,而復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
馬一浮也是現代重要的書家,這次展覽中就有題跋、書稿、詩稿、書信、立軸等多種形式的墨跡,體現了馬一浮深厚的學術功底。
馬一浮曾游歷美國、日本,搜集、翻譯西方哲學和文學著作,并帶回德文版《資本論》。回國后他寓居杭州外西湖廣化寺,飽覽文瀾閣四庫全書。英文的《社會平權論》《民約論》《種族起源》……從展覽中的一份書單,可以看出學貫中西的馬一浮閱讀之廣、用功之勤,可謂“網羅天下、無書不讀”,這也奠定了他思想體系世界性視野的基礎。
據悉,此次展覽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二號展廳舉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