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所以不能形容美中關系,是因為美中關系的特點是超乎尋常的一體化。”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中國歷史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前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日前在做客中新社“東西問·中外對話”欄目時稱,不能用“零和博弈”“修昔底德陷阱”等概念來類比兩國關系。
本次“東西問·中外對話”中,宋怡明與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亞洲歷史、國際和全球研究學教授陸德芙(Jennifer Rudolph)討論了當前中美關系的困境,以及美國國內學者關于中美關系的態度。
作為當今世界的前兩大經濟體,中美關系已經超越了雙邊關系的涵義,具有全球性的溢出效應,對世界的和平和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
陸德芙說,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美中關系對國際關系穩定至關重要。然而近年來,從多個側面觀察,美中關系似乎都處于危機之中。
陸德芙表示,盡管很多美國學者認為中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不應該向中國學習,兩國在很多領域都有相互學習與合作的空間。
宋怡明表示,美國的成功之道不是去削弱中國,而是要著眼于如何利用好自身優勢繼續取得成功。他認為,在某些領域,美國無疑感受到了中國發展帶來的挑戰,但美國更大的挑戰是需要解決國內的嚴重分裂和政治癱瘓問題。
對于輿論中用“零和博弈”和“修昔底德陷阱”來類比中美關系的聲音,兩位學者均認為這一形容非常荒謬。
“零和的定義是兩個玩家之間的競賽中,其中一方得到就意味著另一方要失去,而用這一概念描述美中關系,這顯得很荒謬。比如,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非凡成就,但這并沒有讓美國利益受損,如果美國國內能齊心協力建設高鐵,這也不會傷害到中國的利益。”宋怡明稱。
談及哈佛大學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宋怡明表示,美中關系與艾利森所研究的歷史案例不完全相同。
“這個概念之所以不能形容美中關系,是因為美中關系的特點是超乎尋常的一體化,經濟一體化、科技一體化、教育一體化等等,同時兩國都面臨很多共同挑戰。”宋怡明說。
陸德芙表示,美中關系的一個特點就是其涉及范圍之大,一體化程度之高都前所未有,“冷戰”之下的美蘇雙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經濟體系,而美中之間的經濟聯系密不可分,人文交流也非常密切,美中關系有太多可以反駁“零和游戲”和“修昔底德陷阱”之類言論的案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