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武漢5月13日電 (徐昕彤)從張之洞創建湖北槍炮廠時起,“漢陽造”便成為洋為中用、工匠精神與自主創新的代名詞。
在“漢陽造”的工廠舊址,坐落著以“為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而奮斗”為初心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校堅持“興船報國育英才”的軍工文化理念與特色發展之路。
5月12日,“第七屆全國主流融媒體湖北特色高職行”走進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40余家媒體聚焦校園建設故事,探尋技能型人才發展之路。
“建校73年,學校培養輸送了各類人才10萬余名,先后建設成為國家示范校、國家優質校、國家‘雙高’校,也是目前湖北省唯一一所國家‘雙高’學校建設單位。”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黃士華說道。
圖為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活動方供圖學校立足船舶,服務軍工,牽頭成立湖北省船舶協同設計創新中心、長江流域(湖北)信息化共享創新中心,在近三年培養了1500多名“吃得了苦、扎得下根、干得成事”的工匠型造船人才。
在距離學校不遠處,俞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的古琴臺屹立于此,“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文脈亦深深影響著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賈嘉說,學校德育培元,講好船院故事,開發“遠航中國”“課前三分鐘”“萬人同上開學第一課”品牌;智育提質,出臺《“雙師型”教師認定及管理辦法》;體育強健,形成素質訓練、技能養成、專項培養的遞進式體育育人模式;美育浸潤,持續開展“大美船院”主題活動,開發15門美育實踐課程。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推進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2023年是‘雙高’建設的收官之年,學校將重點在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戰略‘三個服務’上下功夫,堅持揚長教育,賦能湖北船舶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培養高端大國工匠人才。學校將繼續傳承紅色基因,以船為伴、與船同行、興船強國,厚植船院人的根和魂。”學校教務處處長徐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