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云南騰沖5月12日電(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主任、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CBAS)主任郭華東提出,要推動“美麗中國中脊帶”構建成為國內國際循環的樞紐,打造國內大循環流通的主干帶、國際循環的促進帶。
第三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云南騰沖舉行。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由HIST、CBAS、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云南省文旅廳、保山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論壇,5月11日至12日在云南騰沖舉行,郭華東院士在論壇上作《“美麗中國中脊帶”與可持續發展》特邀報告,對如何加快建設“美麗中國中脊帶”并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四項具體建議。
第三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論壇上,郭華東院士(左一)與參加論壇代表交流。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他說,建議之一就是把“美麗中國中脊帶”構建成中國內外循環的樞紐,打造國內大循環流通的主干帶、國際循環的促進帶,構建國家區域發展和國土發展新格局。
“美麗中國中脊帶”地處中國東北-西南的貫通樞紐位置,具有溝通東西、承接南北的地緣優勢,并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大的空間發展戰略價值,因此還可作為東西聯動傳遞帶、新舊動能轉換帶。
另三項建議包括:一是以創新中國西部即“美麗中國中脊帶”西側跨越式發展、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為出發點,挖掘西部發展新要素,激活西部發展新動能,維護西部發展的良好環境。主要內容包括瞄準高質量發展目標,跨越進入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激活西部的資源能源優勢,產生新的發展動能;加強西部教育針對性發展,培育第四產業人才;創新引進與穩定人才環境,不拘一格使用好人才;保持西北半壁比較優勢,維護西部良好環境。
二是將“美麗中國中脊帶”培育成為國家區域戰略,全社會共同推動“美麗中國中脊帶”發展形成連接中-俄-緬的“一帶、兩端、三國、九省”格局,聯通中-俄-蒙與中-緬經濟走廊,促進東北亞與南亞形成南-北貿易與密切交流態勢。同時,針對交通、資源、生態、政策、經濟、旅游、人才等要素,對“美麗中國中脊帶”全域發展的優勢與劣勢、機遇和挑戰等內外部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提出對應開發策略。
三是把“美麗中國中脊帶”建成生態安全屏障和國防空間戰略安全區,要構建宜居生活帶,引領象征性消費,通過對“美麗中國中脊帶”內部及東西兩側進行整合,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安全屏障。
郭華東強調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以“美麗中國中脊帶”來詮釋和破解“胡煥庸線”,不僅僅是從“分界線”到“聯絡帶”的簡單過渡,更是科學認知的改變。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美麗中國中脊帶”,事實上就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此,“美麗中國中脊帶”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成為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綜合發展區。
第三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位于著名的“胡煥庸線”兩端的城市簽約開展文旅合作。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據了解,基于著名的“胡煥庸線”(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璦琿-騰沖的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東、西兩側的農牧交錯帶與新發展需要,郭華東院士主持的中科院學部咨詢項目于2017年研究指出,中國東北-西南的未來新發展國土空間,在呈金雞形狀的中國版圖上,該空間區域處于“中脊”位置,遂稱為“美麗中國中脊帶”。聚焦破解“胡煥庸線”難題,郭華東院士團隊持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
“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論壇自2021年首屆以來,已連續三年舉辦。本屆論壇將圍繞“中脊帶”內涵、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發展、遺產保護與文體融合、新基建與新金融發展路徑、絲綢之路與農牧交錯帶、大數據支持、可持續發展等七個專題,推出近40場專家學術報告,還舉辦豐富多彩的文旅推介、合作簽約等系列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