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 宜昌“蠻拼的”
“十二五”時期,是宜昌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這五年,是綜合實力大躍升的五年,是轉型發展大邁步的五年,是城鄉面貌大變化的五年,是改革開放大突破的五年,是民生福祉大改善的五年。五年來,宜昌牢牢把握新常態下發展主動權,穩神定氣,奮進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
數說“十二五”
地區生產總值:
連跨兩個千億級臺階
339.1億: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連跨三個百億級臺階,達到339.1億元,是2010年的4.8倍。
3085億: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跨三個千億級臺階,達到3085億元,是2010年的3.2倍。
10573億: 五年累計完成投資:10573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3.6倍。
1089.5億: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89.5億元,是2010年的2倍。
綜合實力
躍居全國百強城市第57位,前進16位;躍居中部地區同等城市第2位,前進1位;穩居長江沿線同等城市第4位。
【千億產業】
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現代物流四大產業產值分別突破1700億元、1800億元、1100億元和1000億元,新材料和文化旅游業產值分別達到700億元和800億元。
【旅游休閑】
新增國家5A級景區3家,總量居全國同等城市前列。被評為中國“十佳最具人氣旅游城市”、“十佳宜居宜業宜游旅游城市”。
【科技創新】
新增上市企業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9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5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個、長江質量獎及提名獎5個。
【城市拓展】
中心城區建成區拓展到1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75萬人。宜昌新區累計完成投資1003億元,220平方公里新區骨架基本形成。BRT項目榮膺“世界可持續交通獎”。
【路網貫通】
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7%,比2010年提高7個百分點。宜巴、保宜高速公路和漢宜城際鐵路建成通車。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國道,鄉鄉通省道,村村通客車,各縣市區全面進入宜昌“一小時經濟圈”。三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24萬人次,躋身全國機場60強。
【生態景觀】
實施城市整理和綠化美化行動,完成建筑綜合整治項目550個、165萬平方米,新增綠色建筑222萬平方米;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29平方米。“六大水系、八大公園”生態景觀雛形初顯。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65.7%,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簡政放權】
在全省率先實行“先照后證、三證合一、網上注冊、簡易注銷”,推動企業登記注冊全程便利化,市場主體達到50.9萬家,是2010年的3.9倍。
【四大平臺】
組建宜昌新區推進辦公室、三峽旅游新區管委會、三峽樞紐港管委會,完善宜昌高新區管理體制,“四大平臺”高效運行。
【國家試點】
承擔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智慧城市、信息惠民、電子商務等20多項國家試點示范。我市被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范圍。三峽城市群上升為省級戰略。湖北自貿區宜昌片區方案加快申報,三峽保稅物流中心獲批設立。
【六大工程】
精準扶貧、城鄉居民收入倍增、全民創業、社會治理創新、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城市綠化美化等“六大民生工程”全面實施。
【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528元、13080元,均是2010年的1.9倍。累計減少農村貧困人口28.1萬人。五年新增城鎮就業56萬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1%以內。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28歲。
【民生安居】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農村老年人生活互助照料中心覆蓋率超過55%。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23.7萬套,其中棚戶區改造11.8萬套;完成農村危房改造7萬余戶。
【社會治理】
“一本三化”社會治理創新經驗全國推廣,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網格化管理全覆蓋。在全省率先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并成功蟬聯。
【文化大餐】
200多件文藝作品獲省級以上獎勵,歌曲《巴土戀歌》《江河戀》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我市被命名為“中國詩歌之城”、“中國鋼琴之城”,舉辦了首屆中國屈原詩歌大獎賽。
【平安宜昌】
平安宜昌建設成效明顯,公眾安全感和執法滿意度連續三年居全省市州第一,榮獲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長安杯”。
【廉政建設】
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動作風建設制度化、常態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成效顯著。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進一步加強。(記者 李玉嫻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