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焦點新聞評論-2020焦點新聞
第一財經記者從權威信源處獲知,在當地時間23日召開的世貿組織(WT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委員會會議上,各項與環境政策相關的補貼成為成員方交鋒焦點。
歐盟批評了美國新的反補貼調查,稱其針對的是歐盟的排放貿易體系,而中國則再次對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補貼調查提出了質疑。
同時,韓國和日本還批評了法國促進某些電動汽車銷售的“綠色獎金”制度,并稱該政策不公平地歧視了日韓汽車生產商。
此外,中國和幾個發達經濟體成員方,主要是美國,再次就產能過剩問題進行了尖銳交鋒,同時中方再次提出,美方對其半導體產業提供非法補貼,美方對此予以否認。
25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在例行記者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一些西方國家頻頻指責中國“產能過剩”。這種炒作毫無道理,中方堅決反對。產能問題要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充分考慮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的現實情況,要秉持客觀、公正和科學立場。
與環境政策相關的補貼成為交鋒焦點
在會議上,歐盟率先對于美國商務部在3月6日對從德國進口的化學品三聚氰胺啟動的反補貼調查提出尖銳批評。
歐盟表示,令人遺憾的是,歐盟的排放貿易體系(ETS)成為了調查的目標,盡管這完全符合歐盟的國際法律義務。排放交易體系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至關重要,是歐盟實施綠色政策的支柱。
歐盟表示,此次的三聚氰胺案是ETS第二次成為美國調查的目標。在全球幾乎所有的排放交易計劃中,碳泄漏保護都是一個標準特征。這些措施不會扭曲貿易,也不會提供競爭優勢。歐盟表示,在國際社會應合作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之際,針對排放交易計劃等方案的貿易保護調查破壞了實現共同氣候目標的努力。
美國表示,調查是在上個月才開始的,因此與這一程序相關的調查結果尚未公布,因此美國目前無法提供進一步的評論。初步調查結果將于7月16日公布。
隨后,中方對于歐盟在去年10月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表示批評。
中方表示,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于去年9月13日宣布歐盟有意啟動調查之前,歐盟未向中方提供有意義的啟動前磋商機會,剝奪了中方在《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ASCM)下的權利。中方曾多次要求歐盟提供完整版的啟動文件和證據,但均遭到拒絕。
中方表示,此次立案調查也不符合《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關于立案調查應得到國內產業請愿支持的要求:事實上,奔馳、寶馬、雷諾等歐盟主要電動汽車生產商均明確表示反對此次調查。
此外,中方表示,歐盟委員會對生產商的抽樣調查違反了歐盟和WTO的規則,也違反了歐盟委員會的一貫做法。
因此,該抽樣調查既不符合統計學原理,也沒有涵蓋中國出口量的最大比例。中方補充說,中國政府和中國公司無法理解歐盟的調查和意圖,因此無法提供所要求的信息。
中國表示,中國愿與歐盟和所有WTO成員合作,維護自由、公平、非歧視和可預測的國際貿易環境,這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至關重要。
歐盟表示,中國的聲明包含并提及了調查程序中的涉密信息,因此歐盟無法深入探討中國主張的細節。然而,歐盟表示,不同意中國的相關法律定性及其對電動汽車調查的評論。
中方還批評歐盟在其反補貼調查和措施中引入"跨境補貼"這一新穎概念。
中方表示,歐盟在若干反補貼調查中偏離了《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援引了跨境補貼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并非源于《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而是由歐盟創造的。對此,摩洛哥也提出了批評。
在談到歐盟及其最近對中國電動汽車采取的行動時,中方表示,20年前當中國市場被大眾等汽車制造商占據時,中國從未抱怨過,但歐盟現在擔心中國汽車在其市場上的份額增長過快,卻忽視了中國汽車具有很強競爭力的事實。
在會議上,韓國則表示,其注意到,法國正在推出旨在促進電動汽車銷售的新補貼計劃,該國正向環保電動汽車的購買者提供補貼--這可能不符合WTO規則。
韓國表示,該新計劃根據電動汽車在整個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來評估補貼資格。
韓國稱,法國確定碳排放系數的標準是武斷的,缺乏客觀標準。在計算碳排放總量時考慮運輸距離和運輸車輛的類型,可能會使那些裝配線遠離法國并依賴海運的外國電動汽車制造商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韓國敦促法國政府在計算碳排放總量時取消運輸因素,并根據碳排放的實際計算結果,對外國生產的電動汽車采用客觀標準。
日本則在會議上表示對此事很感興趣,并要求以符合WTO規定的方式實施和管理補貼計劃。
歐盟代表法國答復說,該措施旨在讓消費者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優先購買環保車輛。歐盟表示,法國當局希望強調,該計劃完全符合歐洲和國際承諾,目前許多非歐洲車型都有資格獲得補貼,包括現代、豐田和日產的車型。
韓國回應說,到目前為止,只有一款現代電動汽車被認為有資格獲得補貼。
中國重申對美國芯片法案關切
此次,中國重申對美國《芯片法案》中規定的有利于美國半導體行業的扭曲貿易和歧視性補貼的關切。
具體而言,這包括該法案中“CHIPS商業制造設施獎勵計劃機會”下的措施,為資本投資超過2000萬美元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項目提供補貼。這些項目要求使用美國國產商品作為發放補貼的前提條件,這構成了WTO禁止的進口替代補貼。
中方認為,美方的惡劣做法和措施是典型的冷戰零和思維,擾亂了正常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秩序,是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冒犯。
此外,據了解,此次各方也就“產能過剩”議題進行討論。此次澳大利亞、加拿大、歐盟、日本、英國和美國要求將“補貼與能力”列入會議討論項目之中。
中方對此作了長篇發言。關于"產能過剩"一詞的問題,中方表示,2017年首次提出該議題時,中方就反對產能過剩問題不屬于補貼與反補貼委員會的職責范圍,并繼續堅持這一立場。
中方同意允許繼續討論,中方和其他成員在隨后的委員會會議上向各成員非常明確地表達了對產能過剩問題的看法,但這些討論沒有得出任何結論,因此中方認為各成員不會從繼續討論中進一步受益。
中方表示,"產能過剩"一詞在經濟和法律上都沒有明確定義,現在已成為一種虛假的說法和誤導。當一些國家無法競爭時,"產能過剩"一詞就會被用作失敗的借口和指責他人的武器。
中方表示,中國產品的競爭優勢是由技術創新和中國企業的效率驅動的;一些成員面臨的問題是它們的企業不如中國企業有效率,這就是它們失去市場的原因,而產能過剩則被用作對中國產品采取保護主義措施的借口。
澳大利亞、加拿大、歐盟、日本和英國也在會上發言,稱產能過剩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風險越來越大,并強調透明度的根本重要性,以便全面了解導致產能過剩的補貼,并評估哪類補貼最具破壞性。(記者高雅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