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焦點新聞-2021新聞職稱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晴
德國有一位大哲學家康德,做為哥尼斯堡大學的老師,不僅教哲學,還教邏輯、形而上學、人類學、道德哲學、學、數學、物理、美學、地理、自然法等,甚至像墨子一樣教過筑城術和煙火制造術,基本上當時大學能有的課程他給教遍了。
康德上課從不遲到,就和他每天都在下午準時出去散步一樣。他講課從不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趣事不斷,還間雜異國的風土人情(盡管他從未出過國),經常把學生們講得當堂落淚。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也是德國哲學革命旗手;他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
康德的哲學堪比“哥白尼革命”,正如哥白尼將宇宙的中心從地球轉移到太陽,康德將哲學探究的焦點從外部世界轉移到人類認知的內部結構,這場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哲學家處理認識論和形而上學問題的方式。
這個近現代哲學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康德,居然是一個長期評不上職稱的人。當年他屢屢向學校遞交申請,力陳自己的學術專長、經濟拮據狀況、年紀太大,以表白他的迫切心情,直到四十七歲他才當上哥尼斯堡大學的正式教授。
其實在他當教授之前,盡管康德在學界早已聲譽卓著,無奈只是“墻內開花墻外香”,教授空缺總也輪不上他。
他寫了許多重要的著作,卻連一個教授也當不上,可能正因為這些著作太重要了,他必須全力以赴,所以沒有多余精力去爭取當教授了。
以我們后人的眼光看,對于康德來說,職稱實在是太微不足道的小事,絲毫無損于他在哲學史上的偉人地位。那么多評上教授的人在歷史上籍籍無名,做為一個大哲學家,他應該選擇自己的課題,走自己的道路,而不屑費神于主題以外的事情,不用去討好對他晉升職稱有影響的人物。
然而,康德當年似乎有點看不開,那有著哲學智慧的頭腦,有時不免為虛名的角逐而煩躁,那探尋著真理本源的敏銳眼光,有時不免因職稱的晉升困難而暗淡。如此曠世大哲,居然也在乎許多平庸之輩也可輕易得到的教授稱號,讓人不免一聲嘆息。
不過,轉念一想,偉人活著時也是普通人,也要吃喝拉撒睡玩,也有物質上的追求,不該求全責備。德國的哲學家多是地道的書齋學者,康德并不例外。既然在大學里教書,學術職稱幾乎是他們唯一的世俗利益,有所牽掛也在情理之中。
何況目睹周圍遠比自己遜色的人一個個捷足先登,他們心中有委屈,更屬難免。人畢竟難以完全免俗。
實際上,職稱只是對專業技術水平、能力肯定的一種等級稱號,不同的領域等級分類不同。我們國家的職稱,比如教師領域的職稱,分為三級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比如我們醫生,醫師領域的職稱,分為住院醫師(助教)、主治醫師(講師)、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任醫師(教授)。
回想起當年晉升副主任醫師的時候,是先全國考試合格,才可以參加評審,評審資料復雜,三甲進修6月以上,還要論文、論著,業績量,還要病案,真的不輕松的。我耗費了整整八年的光陰,才晉升上,那些艱苦的日子換來的也就是每個月漲點微薄的工資,真的很不容易。
我們那個時候還要考職稱外語,這個也難倒了許多英雄漢,后來職稱英語的成績才不做為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了。說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
回過頭來想想,評上副高,也就是多了一天兩份盒飯的錢!一份盒飯都要十多元,稍微好點的要二十多元。評個副高就算每月多一千,每天多個30多塊錢,這點錢也只夠炒一兩碗盒飯。
不就是一天吃個盒飯的事嗎?當年為了晉升還勞神費力、耗費了大量的精力,現在想來也就一天三十塊多錢的事,其實日子也一樣過,沒必要那么用力。
即使晉升到了高級職稱,如果因為太累太辛苦而沒命享受其帶來的福利,這又何苦呢?還是多活幾年好,我身邊已經有好幾個拿高級職稱的醫生、老師剛退休沒幾年就去世了,還有一個兩年前退休的老師得了癌癥晚期了,已經沒辦法治療了。
他們為了職稱晉升、課題研究等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到最后倒在了自己未竟的事業上,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其實,這些終究是小事,包括職稱,包括在學術界、在社會上、在歷史上的名聲地位。什么是大事呢?依我之見,惟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好,工作開心一點,身體健康一點,如此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美好的,這些和職稱真的沒太大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