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裝配-新能源汽車裝配與調試是做什么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會聽說過“磨合”這個說法,并且在新車落地之后也曾被身邊的“老司機”朋友們提醒道:磨合期開車一定要注意,不然車就不耐用了!
“磨合”這一操作,似乎直接影響著新車的后續使用體驗乃至使用壽命,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用車知識。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關于汽車磨合的新觀點又出現了不少。
“如今的新車制造工藝更加精密成熟,早就不需要磨合了!”
“汽車發動機和變速箱出廠前就有做過測試,都已經幫你磨合好了!”
“新能源時代,汽車連發動機都沒有了,磨合也該成為歷史了!”
像這樣的觀點看著好像各有各的道理,但也常常會導致小伙伴們心里充滿疑惑:到底哪種說法才是對的?我的新車到底要不要磨合?應該怎樣磨合?
要解答這些問題,咱們還是得先從“磨合”這個概念本身說起。
“磨合”,在國外被稱作“Run in”,意思是通過一些技巧,在新車落地初期的一段時間里讓車輛逐漸進入最佳運行狀態。
而這一概念的誕生,主要源于汽車內部的基本機械構造。
在汽車的行駛系統之中,無論是發動機還是變速箱,都涉及大量相互接觸運轉的金屬部件,包括活塞、齒輪等等。
雖然這些機械裝置內部都加注有潤滑油液,但這些新出廠的機械活動零件表面并不完全平整光滑,零件之間也并非完美契合。
如果此時馬上讓發動機和變速箱全力運轉,雖說不至于導致嚴重損壞,但也很可能因部件之間的潤滑不足或運行不順暢導致零件之間出現不正常的磨損,影響后續的使用體驗和使用壽命。
因此“磨合”的意思就是在一段較長的時間里讓發動機、變速箱等活動部件以較低的負荷運行,使其以較為溫柔的方式逐漸讓內部活動零件之間的接觸面磨得更加光滑,使它們的運轉變得更加順暢。
因此新車的“磨合期”通常指新車落地后的首2000-3000km行駛里程,而在此期間駕駛者需要盡量避免急加速,避免發動機轉速超過3000rpm,以此來確保動力系統處于低負荷的運轉狀態。
但有的小伙伴可能會問:如今汽車工業如此成熟,機械零部件做工今非昔比,那是不是就不用磨合了呢?
有人說新車出廠時已經經過測試,咱們買到手的車已經不需要磨合,這樣的說法又是否可信呢?
首先,汽車的機械部件加工技術與材料品質的確在過去數十年里發生了巨大變化,加工精度、組裝精度和材料本身的品質都更加優秀,活動部件相互之間的接觸面早已不是毛毛糙糙的樣子。
但汽車的發動機與變速箱始終不是高精元器件,零部件在組裝之前大多沒有經過非常細致的打磨,且仍然存在一定的公差,在咱們用車的時候其實是依然需要注意磨合的。
雖然對于如今的新車來說磨合對耐久性和使用體驗的影響已經變得非常小,但在新車落地的初期小心駕駛,讓車輛的內部構件逐漸磨合適應,總是一件好事。
此外,說到新車出廠測試的問題,雖說每一輛新車在下線后都必須通過一些簡單的測試,會累積一定的行駛距離。
但是數十公里的行駛里程相比新車磨合所需的2000-3000km簡直是微不足道,若想以這段短暫的測試路程代替后續在您手上的“磨合期”,起碼在現階段是幾乎完全做不到的。
然而,在這個新能源時代,相信大家最關注的不是新的燃油車需不需要磨合,而是“純電動車需不需要磨合?”
首先,教授直接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
雖說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沒有裝備傳統內燃發動機與多擋位變速箱,看上去確實是不需要進行磨合。
但負責將驅動電機輸出的力量傳遞到車輪上的傳統系統依然包含有一套固定齒比的齒輪組。
而只要是齒輪組這樣存在零件之間相互摩擦的機械構件,它就需要在投入使用的最初期進行“磨合”,以使齒輪之間的運作更加順暢、穩定。
而與傳統燃油車一樣,新能源車的磨合期長度也在2000-3000km的行駛里程范圍之中。
不過,由于新能源車不會顯示電機運轉轉速,因此咱們不能使用老方法對新車進行磨合,只能盡量避免在磨合期內深踩加速踏板,避免急加速等工況。
至于電池,雖然這種非機械部件完全不需要通過磨合來讓它的工作變得更加順暢可靠,但我們在用車過程中也能通過一些手段讓它的使用壽命達到最佳。
比如在用車過程中盡量保持電量水平在20%至80%之間,環境氣溫較低時避免在電池未充足預熱前進行急加速等等。
最后,有一些磨合項目是所有汽車都需要注意的。
比如說剎車系統,無論是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它們的剎車系統之中剎車片與剎車盤之間的接觸面都并非完全平整貼合。
因此在新車落地初期仍需要注意避免非必要的重剎車,讓剎車片與剎車盤之間逐漸貼合,同時避免不平整的剎車片對剎車盤造成造成非正常磨損。
經過磨合的剎車系統能夠將剎車盤磨損不均勻、出現制動異響、制動盤變形的風險大幅降低,使制動系統達到最佳使用效果和使用壽命。
而且,由于剎車片屬于損耗品,在后續用車的過程中,類似的“磨合”操作需要在每次更換新剎車片、剎車盤時再執行一次。
不過相比于動輒上千km的動力系統磨合,剎車系統的磨合往往只需數十到一百km即可完成。
此外,嶄新的輪胎同樣也需要經過“磨合”才能提供最佳的抓地力。
因為輪胎在制造過程中會使用到潤滑劑用于使輪胎與生產模具脫離,而這一種潤滑劑會在輪胎表面殘留,導致新輪胎無法馬上提供100%的抓地力。
于是,在新車落地或換上新輪胎之后,大家需要更加謹慎駕駛,在經過大約200-300km之后,輪胎表面的殘留潤滑劑確保完全脫離,此時的輪胎真正算是達到理想工作狀態。
教授總結
無論是油車也好,電車也罷,汽車終究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機械部件;要是站在長期使用體驗的角度看,“磨合”這種操作,總是有價值的。不論其效果是否容易被感知到,又或者只能帶來心理層面的安慰,它始終是一種對于愛車有利而無害的東西。
不過在教授看來,平日里會深踩加速踏板全力提速,會將發動機轉速拉升至3000rpm以上甚至接近紅區的駕駛者始終是少數;而對于大部分普通用戶來說,按照平日里充滿佛系色彩的駕駛習慣,其實每一天都算是在以“磨合”的方式駕駛,對于“新車磨合”這個話題也就不必關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