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太陽能,汽車太陽能板安裝視頻教程
賈浩楠 發(fā)自 副駕寺智能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中國自主首款「千萬豪車」誕生,還是太陽能驅動:
“天津號”,由天津市立項招標,并由天津本地數(shù)十家企業(yè)一同打造。
跟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光年太陽能汽車不同,“天津號”是不靠插電,不用增程的純太陽能汽車。
能源技術,與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同源,都采用空間砷化鎵太陽電池技術。
續(xù)航里程74.8km,日發(fā)電量7.6千瓦時,儲能電池能量比達到330Wh/kg,
此外,自動駕駛等級L4級以上。
這樣一輛車,到底是噱頭還是突破?會量產嗎?
按照官方數(shù)據(jù),天津號太陽能組件面積8.1平方米,日發(fā)電量7.6千瓦時。
儲能電池能量比達到330Wh/kg,天氣晴好條件下,支撐續(xù)航里程79.2公里。
整車尺寸4080mm/1770mm/1811mm,軸距2850mm。
座位數(shù)3個,整車質量1020kg,最高車速79.2km/h。
天津號日均發(fā)電7.6度,按每天充足光照8小時來計算,即平均每小時發(fā)電0.95度,可以算得發(fā)電功率為95W。
太陽能組件面積8.1平方米,所以平均每平米的發(fā)電功率為117W。
目前我國最好的單晶太陽能板1平米連續(xù)發(fā)電功率150W左右(峰值在200W左右)。
這樣看,天津號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發(fā)電效率并不算是國內最先進。
不過天津號上的太陽能電池板與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完全相同,都由中國電科十八所提供。
而且采用了空間砷化鎵太陽電池技術。
砷化鎵是III-V族半導體材料的典型代表,和硅材料太陽能電池相比,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具有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三結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可以達到50%以上,遠遠高于Si太陽能電池的最高理論效率23%。
在可見光范圍內,砷化鎵材料的光吸收系數(shù)遠高于Si材料。同樣吸收95%的太陽光,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只需5~10μm的厚度,而硅太陽能電池則需大于150μm。因此,砷化鎵太陽能電池能制成薄膜結構,質量大幅減小。
砷化鎵太陽電池的特性,也使得它可以在光照條件不那么良好的情況依然可以保持一定的發(fā)電功率。
這也是天津號太陽能汽車為實用性考慮做出的選擇。
除了和神舟十二號上相同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天津號上還搭載了5G V2X車聯(lián)網模塊、L4級自動駕駛技術。
不過根據(jù)天津號5個月研發(fā)周期來看,這些智能汽車相關模塊應該是直接采購的供應商產品,具體信息和功能演示,現(xiàn)在都沒有放出。
不過從車輛實裝照片來看,車頭處“天津號”字樣下面,安裝了一顆前向激光雷達,而車頂隆起部分,則有可能是攝像頭集成。
另外,天津號全重1噸出頭,比同軸距的普通乘用車輕一倍左右,原因在于采用鋁合金車身和碳纖維覆蓋件。
而且,天津號鋁合金車身,并不是普通乘用車上澆筑、焊接的工藝,而是采用天津理工大學的冶煉擠壓成型技術。
天津號本身并不是一個商業(yè)項目,而是天津市“揭榜掛帥”式科技攻關的首款產品,目的是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并探索一批科技成果落地。
具體項目則隸屬于天津市科學技術局,由它發(fā)布要求進行招標。
最終項目由天津本地的汽車設計公司阿爾特中標,并牽頭研發(fā)。
當時參與招標的,還有長城汽車、旭馳汽車等等企業(yè)。
不過天津號亮相后,有人質疑項目實際意義并不大,尤其是在陰雨較多的南方,根本沒有實用價值。
而阿爾特公司則這樣回應:
下一階段天津號將以園區(qū)接駁、景區(qū)觀光、校園通勤等場景應用示范為目標。目前天津號還存在成本高等問題,技術上能實現(xiàn)和作為消費產品,這還是要走一段路。
成本高在哪?
據(jù)公開資料,我國市場上,三結砷化鎵太陽能電池材料,每8平方厘米的成本是100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天津號這輛3座小車只算電池板成本,就需要1012.5萬元。
與此相比,電池、激光雷達等等萬八千的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之前智能車參考曾介紹了由荷蘭公司Lightyear設計的“光年0號”插電式太陽能汽車,已經確定量產,盡管售價高達170萬人民幣…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的天津號,更像是一個先進技術和工程能力的集中展示。
不過,盡管太陽能汽車量產還比較遙遠,但阿爾特公司,已經在造車這道門檻外面躍躍欲試了。
阿爾特成立于2007年,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獨立汽車設計公司。
其創(chuàng)始人宣奇武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與日本九州大學,曾長期在長春一汽汽研所與日本三菱汽車公司開發(fā)本部工作。
所謂汽車設計,其實就是主機廠提出需求,然后由阿爾特這樣的公司給出一整套交鑰匙方案。
這其中既包括車輛外觀內飾設計,也包括動力系統(tǒng)、生產制造方案等等環(huán)節(jié)。
而阿爾特是國內這一領域較為領先的玩家。
國內前十大汽車集團中8家為阿爾特客戶,且與日產、大眾、奔馳、現(xiàn)代和本田等外資品牌均有合作。
同時,蔚來、理想、小鵬、天際、合眾、威馬等均為長期客戶。
此外,阿爾特還為滴滴、美團等知名互聯(lián)網公司開發(fā)專用新能源車型。
阿爾特其實早就想造車,2015年對外官宣的插電混動工廠動工的計劃,還說不排除推出自己的品牌電動車,但之后沒了下文。
不過今年3月阿爾特發(fā)布公告稱,公司擬從天津一汽夏利手中,收購天津博郡汽車有限公司80.1%的股權。
博郡汽車2016年成立于南京,是和蔚小理同批創(chuàng)業(yè)的造車新勢力,創(chuàng)始人黃希鳴此前長期工作于福特、通用汽車。
博郡高開高打,亮相時就拿出了兩個平臺三款車型,還投資了產業(yè)上下游一眾公司,放話2019年量產。
不過量產一直沒有實現(xiàn)。
2019年開始,博郡被曝出拖欠供應商款項以及員工薪資,直到2020年宣布停擺前三員工。
之后就是一汽接盤,由天津一汽夏利公司收購了博郡汽車。
而現(xiàn)在從公告內容來看,一汽也無力回天,直接把博郡汽車賣給了做汽車設計出身的阿爾特。
這樣一來,阿爾特就一步解決了造車資質問題,趕上了第二批新勢力。
你看好阿爾特造車嗎?
賺足眼球的太陽能汽車天津號,到底是噱頭還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