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商(汽車商業保險一年交多少錢)
想象一下,10年前,路上的汽車大多是燒汽油或柴油的。而現在,不僅公交車等大型交通工具,出現了油電混合或純電動車,許多人買車時也會優先考慮新能源車。需求確實在逐漸上升當中,但它的供應量,特別是中國的產量這幾年更是爆炸性增長,引發歐洲、美國、韓國、日本車廠擔憂。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綜合民間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規劃,預估中國2025年新能源車的產能,可以達到3,600萬臺,但明年中國國內的銷售量預計只有1,700萬臺,等于產量比需求量多出一倍,將近2,000萬臺。中國新能源轎車,成功實現了對傳統燃油車的大規模的替代,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在十年之間一舉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一的汽車出口大國,其實這個“世界第一”的名號,最主要還是要歸功于中國的政策扶持。一方面中國政府通過大量的補貼,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從2009年開始,中國推出第一個,大規模示范運行計劃“十城千輛計劃”,規劃每個城市,需要購買至少1,000輛新能源車,并給予一臺車最高6萬元的補助。
那直到現在,各種免稅、購車補助都還在持續當中,讓中國新能源車的需求量,在過去十年不斷攀升。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2012年新能源車的銷量大概是1.3萬輛,但去年已經增長到949.5萬輛,幅度相當驚人。
另一方面,中國官方也通過降低成本,讓車廠更愿意投入新能源車的生產。一來政府非常大手筆在補貼新能源車業,2009年到2022年之間,中國就投入1.288萬億元在補貼上;二來新能源車最關鍵的電池,中國也擁有完整的制作工藝和原料網路,既不受它國的牽制,也可以有效壓低成本。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數據,中國電池平均價格比歐美便宜2成。
先看中國國內,由于投入新能源車市場的門檻低,導致大量中國企業紛紛加入生產行列,2019年尖峰時期,甚至有500家車廠在生產,但需求沒有那么多,讓市場競爭變得非常激烈,很多車廠不敵,連年虧損,接連倒閉。到去年為止,市面上大概只剩100家,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副教授楊盛斌表示,未來中國消費市場集中程度,勢必還會提高,會淘汰到只剩十幾家,破產和倒閉會變得非常常見。
而現在日本、歐美等汽車制造商都在擔心,中國產量過剩的2,000萬臺新能源車,可能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沖擊。中國最大電動車制造商比亞迪和其他中國電動車商,正在布局東南亞的市場,希望借此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但豐田、三菱等日本汽車制造商,在東南亞地區擁有高達8成市場占有率,勢必會受到中國“削價競爭”的沖擊。
根據泰國曼谷4月國際車展的統計,展場預訂量的前五名,來自中國的比亞迪和名爵,包辦了第二名和第四名,顯示中國進軍東南亞市場來勢洶洶。另外,中國電動車也正在大量銷往歐洲市場,首當其沖的將是以汽車為核心工藝的德國。因為就技術方面來看,中國電動車不比德國差,但價格方面,因為中國生產成本比較低,售價也相對便宜。導致歐洲汽車制造商必須要壓低價格,才有辦法跟中國競爭。
對消費者來說,有便宜的電動車可以買,當然是好事。但是,德國政府和企業界也會擔心,隨著中國車在市場中的占比持續提高,未來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度,還有地緣政治風險的脆弱性也會隨之增加。中國歐盟商會會長伍德克表示,如果更多產品,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進入世界市場,貿易緊張局勢將會繼續升溫。
總的來說,中國的新能源車產能增長,正在改變全球汽車市場的格局。這對中國車企來說是個機遇,同時也是挑戰。未來,如何平衡國內外市場,如何應對國際競爭,將是各大車企需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