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汽車,極客汽車 是哪個廠家
3 月 11 日,周一一大早,理想汽車順義交付中心的院內擺著幾十臺 MEGA,在等待著首批車主提車;
同一天時間,李想在個人社交網絡發布長文:「身處黑暗,選擇光明。」
這時距離 MEGA 上市只過了十天。預想中的「爆款神話」沒有再次發生;相反地,理想 MEGA 在十天里掉入了負面輿論的漩渦:
造型被貼上負面的標簽;
訂單量遠低于預期;
連帶著理想的股價連跌一周。
這讓人一方面驚訝于 MPV 這樣一個「小眾車型」竟能引起如此高的關注度?另一方面感嘆于負面輿論對于一款車的影響竟然如此嚴重?同時,也好奇在 MEGA 真正的車主和潛在用戶心里,這波輿論攻擊到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過去一周走訪了理想汽車在北京的多家門店和交付中心,試圖還原出輿論漩渦之中的 MEGA。
MEGA 的首批車主們
——「(造型)越是有那種言論,我買了,更證明我不是那種人。」
3 月 11 日,MEGA 開啟第一批交付的日子。在交付中心門口,看到幾十臺準備交付的車輛,在后邊的停車場里,還有大概 100 多臺 MEGA 等待接下來幾天交付。
一眼看去,銀色和灰色車漆居多,白色車漆的比較少。
(理想汽車順義交付中心)
能在第一時間提車,意味著大概率要在 2023 年 11 月 17 日,也就是 MEGA 開啟預定的第一時間下訂,并在 3 月 1 日上市后堅定不移的選擇這款車。
對于一款價格 50 萬+、設計感強烈的純電 MPV 來說,首批提車代表著對這款產品/品牌非常高的忠誠度了。
因此,在首批交付的現場,我們能看到幾個明顯的標簽:
首先,自媒體車主占比不低。
在這個時間=流量的時代,汽車媒體搶首發提車也算是一種常規操作,特別是對于一些「待爆」車型。
在我臉盲屬性下,依然在交付現場認出了不少熟悉的面孔。這一點從今天不少博主在社交網絡上曬單「MEGA 首提」也能看出來,其中有一些并不在「多孩家庭」的用戶畫像中。這也算是另一種「商務(流量)需求」?
隨著不少自媒體提車,后續 MEGA 在用車體驗上很可能迎來第二輪傳播高潮。
其次,理想老車主回購。
在首批提車的車主中,不少已經購買過理想汽車,L9、L8、L7 車主都有,其中不少人不只購買過一輛理想汽車。
第三,多孩是購車的驅動力。
拋開前邊提到的自媒體工作需求,在與首批車主的交流中,「孩子」依然是選擇 MEGA 的驅動力,其中不乏 2 孩、3 孩家庭,已有 MPV 正在使用,這次購買 MEGA 是將之前的燃油 MPV 進行置換。
在問到選擇這款車的原因時,得到的回答有:體驗后老婆孩子喜歡、上下車方便、調座椅方便、之前的 MPV 實在是太不舒服了等細節。
與首批交付車主交流過程中,能感覺到一種「觀察者偏差」。
第一時間訂購、提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車主對 MEGA 的接受度。因此,關于 MEGA 在網上的爭議點,諸如純電 MPV 的續航焦慮、價格是否偏高等,在大部分首批車主看來并不是問題。
比如,關于純電的續航焦慮,有家充樁、家里有多輛車可以長途出行;
比如,關于價格偏高,有三位埃爾法置換 MEGA 的車主都表示購車預算充足,甚至覺得如今這個定價能有效的避免 「解釋成本」——「車突然換便宜了,還得給人家解釋,麻煩。」
不過,提到 MEGA 最近的造型風波時,車主們明顯多了一點情緒,畢竟自己好好的新車突然被貼上了負面的標簽。不過正是應了那句話,因為相信所以選擇,有車主表示,「越是有那種言論,我買車,更證明我不是那種人。」
來門店看車的人,到底關心什么?
相比于第一批交付車主的篤定選擇,對于理想來說,更多在觀望中的潛在車主的態度,決定了 MEGA 這款車后續的市場走勢。
在過去一周,我們走訪了北京市朝陽區的幾家理想汽車門店, 最大的感受是:看車的人多,但看熱鬧的不少。
以北京合生匯商場五層為例,這里匯集了理想、比亞迪、極氪、小鵬、智己、阿維塔等多個汽車品牌,光新能源 MPV 車型,就有理想 MEGA、騰勢 D9、極氪 009、小鵬 X9。
在工作日下午的同一時間段里,進店看 MEGA 的顧客流量是幾家汽車品牌中最大的一家,特別是來看 MPV 車型的客群數量,能達到 5:1 甚至更高;在理想店門外,也能聽到路人類似「這就是那款車」、「這就是 MEGA」的討論。
不過,不論是周末還是工作日,我們并沒有遇到排隊上車體驗的情況。在預約試駕時,周末當天余有 1~2 個時間段可以試駕;工作日相對充裕,有一半的試駕時間段已經約滿。
其次的感受是:對手竟是我自己?
理想 MEGA 和 L 系列,是定位完全不同的車型:MPV 與 SUV、純電與增程……不過,在進入理想門店體驗、有購車意向的人中,有不少將 MEGA 和 L9 作為了對比的對象。
在北京 SKP 對面的理想汽車門店,濾除了商場里「隨便逛逛」的群體,進店看車的人不少:
周末進店看車的流量能達到約 40 人+/小時;
其中,約 60%的人進店體驗了 MEGA;
體驗 MEGA 的人群中,近70%同時體驗了理想 L9/L8;
或者也可以說,來體驗 L9/L8 的人,大部分順便體驗了 MEGA,無形之中把兩款車型進行了對比。
對于這類群體來說,MPV 并不算剛需。在有限的預算下,大 6 座的 L9 可以滿足目前的家庭需求。
這是目前國內新能源 MPV 火熱的原因之一:MPV 原本的市場并不算大;各家新能源 MPV 車型的潛在受眾,不只是傳統的 MPV 用戶,也擴大到大中型 SUV 用戶。
這也是 MEGA 起售價 55.98 萬元的原因:拉開與 L 系列(特別是 L9)的價格空間。
拋開商場里「隨便逛逛」的人群和吃瓜群眾,對進店詳細了解這款車的群體究竟關心什么?
在與門店銷售的交流過程中,5C 快充補能體系、第二排第三排的空間、雙腔空懸、低風阻的造型設計,是銷售們介紹的重點。
在與潛在車主溝通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對于「純電」的擔憂并不如外界推測那樣強烈。
這一方面是因為 MPV 的潛在車主中,極少將這款車作為家庭第一輛車(或者唯一一輛車),而且以市區內/近郊出行為主,對續航焦慮并不敏感;
當然,另一方面,是部分對純電續航焦慮敏感的潛在車主,已經轉頭考慮 L 系列或者其他品牌的車型了。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造型」。原本以為大家只是在網上看樂子的調侃,在門店才能發現影響真的存在。
比如,在造型風波發酵后,我們再次去門店看車時,會遇到銷售問:「你覺得這個造型能接受么?」
比如,受訪的計劃換置 MPV 車型的消費者中,有不止一位由于家人對造型的敏感,最終放棄了考慮 MEGA;
當然,也有不少人表示:我才不在乎這個。
最后
在過去幾年里,國內汽車行業經歷了配置戰、價格戰,但無論是汽車行業的從業者還是消費者,顯然都不希望陷入無底線的輿論戰。
50 萬以上+純電+MPV,這些詞條原本劃定出一個非常小眾的范圍,卻因為流量和輿論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
在這種輿論漩渦之下,我們很難分辨哪些是 MPV 受眾真正在意的槽點,哪些只是吃瓜群眾的調侃;也很難量化估計 MEGA 的訂單,有多少是受了負面輿論的影響,有多少是產品本身的原因。
其實,MPV 本身是圈層營銷的典型產品,圈子內的口口相傳+彼此影響,這種有點古老的方式,往往是 MPV 這類車型成功的關鍵。
這樣來看,也許站到流量中央的那一刻,MEGA 就難以避免輿論風波;也希望在風波退去之后,MEGA 依然機會被看到它本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