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汽車工業學校;安徽汽車工業學校校領導班子
假如當年的“大安汽”整合成功,今天奇瑞和江淮的發展,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
在過去的2003年,一直被忽視的奇瑞汽車異軍突起,全年累計銷售188萬輛,同比增長52.6% ,其中出口達93.7萬輛,連續21年居全國第一,成為僅次于比亞迪的第二大自主品牌。
與奇瑞相比,江淮的成績就不那么耀眼了,2023年江淮汽車全年累計銷售59.2萬輛, 同比增長18.4% ,其中出口16.9萬輛,很明顯,江淮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充滿挑戰。
奇瑞和江淮,一直是安徽汽車工業的兩大支柱,也是兩個龍頭企業,一個盤踞合肥,一個立足蕪湖,都肩負著帶動安徽經濟發展的重任。
別看如今的奇瑞風光無限,江淮也合縱連橫,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兩家企業的市場表現都不甚理想,省里面一度有讓兩家企業合并,組建一個“大安汽”的設想。
早在2009年,省府就出臺了《安徽省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力推奇瑞、江淮等車企按市場原則,在省內進行聯合重組,形成一個產能達百萬輛以上的汽車集團。
但因種種原因,“大安汽”的設想并沒有得以實施,兩家企業依然按自各的規劃路徑各自發展。
之后,經過多年的沉淀,奇瑞終于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2023年,奇瑞不僅銷量取得歷史性的突破,銷售收入也首次突破3000億大關。如今的奇瑞,可謂是國內海外兩大市場齊頭并進,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作為蕪湖的本土企業,可以說,是蕪湖供養了當初的奇瑞,而奇瑞對蕪湖的回報也是不遺余力。
蕪湖有五家汽車工廠,其中四家都是奇瑞旗下的,還有一家也是奇瑞的關聯企業--聯合卡車。除此之外,奇瑞還帶動上千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落戶蕪湖,先后培育了瑞鵠模具、飛龍股份、伯特利、華依科技、中鼎股份等產業鏈上市公司,未來,還有十幾家奇瑞系的公司排隊等待上市。
奇瑞與蕪湖,是企業與城市共生成長的范例。因為一個城市,培育了一個企業,因為一個企業,帶動了整個城市的發展,如今的蕪湖,汽車及相關產業已占城市經濟的半壁江山。
與奇瑞一直是汽車行業的焦點不同,江淮在中國汽車圈一直缺少存在感,名聲也不那么顯赫,但卻為安徽汽車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雖然江淮汽車的自主品牌發展不盡人意,一直不溫不火,但卻為合肥培育了至少三家整車品牌,而且都是當紅的頭部品牌車企。
1、安徽大眾,發改委特批,大眾在華的第三家整車合資公司。
2、蔚來汽車,造車新勢力領軍品牌,目前已獲獨立生產資質,基地就在合肥。
3、與華為合作生產的汽車新品牌,華為的市場影響力和能量輸出是有目共睹的,雖然華為與奇瑞也有合作,但江淮比奇瑞弱勢,合作過程必然以華為為主導。
以上三家汽車品牌,隨便拿出一家,在中國汽車市場都是響當當的存在,也是各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積極爭取的對象。
網傳保時捷可能落戶合肥,如果保時捷落戶成功,則江淮汽車為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四大頭部品牌,這個效益比江淮自己生產那點自主品牌要強的多,也大的多。
此外,這些頭部品牌的落地,不僅帶動合肥原有的上下游零部件產業發展,還能帶動成百上千家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入駐,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無法估量。
如果沒有江淮汽車,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不知如何起步,更別提超越那些老牌汽車強市了。
可以說,江淮就是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孵化器,是合肥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招商的母體。
雖然江淮與其為奇瑞發展方向不同,但殊途同歸,都用各自的方式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奇瑞秉性倔犟,堅持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逆流楊帆出海,實現墻內開花墻外香,是自主品牌走向國際的典范。
江淮性情溫和,利用自身的造車資質,積極與外部合作,引進頭部品牌落戶,為合肥地方經濟聚集發展要素。
假如,當初真的實施“大安汽”的合并重組,安徽汽車工業的發展不一定就更好,可能還不如現在。君不見,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規模龐大的傳統車企,如:一汽、東風、上汽都在艱難轉身,而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卻活力滿滿,“大安汽”又如何能拖著臃腫的身軀輕巧轉身。
幸好,奇瑞和江淮當年堅持不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