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孚汽車;羅孚汽車停產了嗎
雖然羅孚75在全球市場上的銷量非常差,但不可否認,它是一輛與眾不同的汽車。甚至在遙遠的中國,還有兩位遠房親戚——榮威750、MG7。
來自英國的ROVER(羅孚)品牌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ROVER這個單詞可以翻譯為領航員、流浪者。從生產自行車,到生產汽車,羅孚在造車方面始終專注自己的風格與標準,不喜歡隨波逐流,在品牌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風雨,幾經轉手最終…………
1877年,由約翰·坎普·斯達雷和威廉姆·蘇頓合資建立了ROVER公司,剛開始時他們和很多如今都在做汽車的公司一樣,都不是在做汽車,而是在做自行車。
1904年,才真正進入汽車領域,并設計制造了一輛8馬力的汽車。因此很多人認為,1904年才是羅孚作為一個汽車品牌真正誕生的時間。
不過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英國汽車工業遇到了麻煩,一系列的壞消息使得羅孚無法再繼續經營下去。1966年,融入英國大多數主流汽車廠商和品牌的英國汽車控股公司和英國利蘭汽車合并,如奧斯汀、MG、羅孚、凱旋和捷豹等品牌都被并入其中。
1975年,除羅孚外的其他品牌的運營狀況毫無起色,利蘭集團被英聯邦收編,成為了國有企業,集團被分為四個部分。1977年,在利蘭汽車Michael Edwardes爵士的領導下,利蘭公司開始和本田合作生產本田汽車,同時羅孚汽車也與本田展開了技術合作。
1984年,羅孚與本田合作的第一款結晶——羅孚200正式上市。但是學不到本田技術一味貼標使羅孚失去了技術創新的能力。這款車可以說除了標,所有的核心部件都有著濃濃的本田味。
1986年,羅孚的行政級轎車已經沉寂了十多年,終于羅孚SD1的后繼車型羅孚800在英國問世,這是羅孚與本田合作的第二款車型,新車受到了世界各地車主與媒體的好評。
有些人認為本田留了一手,也可能是英國人裝配工藝不過關,反正在羅孚800上出現了一系列在同平臺謳歌RL上完全沒有出現過的問題。
要知道羅孚曾經被英國人稱之為“中產階級的勞斯萊斯”,這樣的品牌已經淪落到貼牌生產的地步,高傲的英國人自然不會買賬,從那以后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之后的羅孚品牌一直輾轉在各大資本之間,從利蘭集團,到利蘭索性改名為羅孚集團,從想和本田合作失敗,到被英國航空集團買下,每一次輾轉都讓羅孚品牌價值江河日下。
1994年,同樣來自歐洲的寶馬看到了機會,花費8億英鎊,從不堪重負的英國航空集團手中接手了羅孚品牌,寶馬希望自己成功的造車經驗,重新打造羅孚,打擊下老對手梅賽德斯-奔馳。
隨后羅孚品牌推出了羅孚400,以及1999年的羅孚75。
當然,在這段時間中還有羅孚25和45轎車問世,看起來品牌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營收方面還是不太行,羅孚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甚至要拖累寶馬自身,后來羅孚被寶馬以10英鎊的價格賤賣。
羅孚75是雙方合作的第一款車,只是當時他們不知道,這也是他們合作開發的最后一款車。就目前來看,這樁買賣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因為寶馬保留了MINI熱賣至今。此外,寶馬還吸取大量路虎技術推出了X5,而勞斯萊斯被寶馬收入囊中也跟當年有很大的關系。
那時雙方對羅孚75期望值非常高,當時寶馬的口號是打造世界上最好的前驅轎車,為此寶馬為這部車提供了大量底盤技術。而外觀內飾由羅孚負責(這部車非常的英倫但仔細品味還是帶有濃濃的寶馬味道)。
羅孚75于1998年10月20日在英國伯明翰車展上首次亮相,四眼圓形頭燈,鍍鉻的車門把手和后視鏡,以及由一條優美的鍍鉻腰線詮釋出的雪茄型車身線條,讓羅孚75一經亮相即驚艷了世界車壇。
這款車也絕對不是樣子貨,在1999年6月17日正式上市之前,這款車經歷了長時間深度測試。不過最終該車于2005年宣布停產。
羅孚75定位是中型豪華轎車,競爭對手為阿爾法·羅密歐156、捷豹X-Type、雷克薩斯IS和SAAB 9-3。它的出現取代了該品牌的旗艦產品,以羅孚600和羅孚800的繼任者身份出現。不幸的是,這款車從未進行過任何更新換代。
底盤部分,羅孚工程師參考了寶馬的設計思維。前懸架為帶有柔性襯套和副車架的麥弗遜結構,后懸架則采用了與寶馬Z1跑車相同的Z軸雙搖臂獨立后懸架,也就是X-axle(獨創性Z軸雙搖臂獨立后懸架),該結構屬于BMW最早的多連桿技術之一。
運用這個后懸架技術除了BMW Z1 和R40項目,還應用了BMW 3系E36的靈感。作為專門為BMW Z1研發的技術,運用了大量當時十分的先進的技術,在Z1取得不錯的成績后,BMW就將這個技術運用到大名鼎鼎的3系E36并獲得極大的成功。
作為一款前橫置引擎的前輪驅動車型,羅孚75擁有只有后驅車型才會采用的中央傳動軸通道和橫向鋼梁,這種設計也讓人們對羅孚75與E39 5系之間的關系浮想聯翩。
羅孚75提供了豐富的動力單元,從1.8升汽油到2.0升2.5升KV6發動機。此外,柴油發動機是羅孚集團與斯太爾合作基于寶馬柴油發動機打造而來的,擁有共軌柴油噴射系統等先進技術。
2004年,日內瓦車展期間,最頂級的旗艦車款-羅孚75 V8亮相,羅孚的工程師通過將羅孚75的前后懸架加以改進,同時加入底盤橫向固定鋼梁,并且省略掉備胎,在備胎倉部位設置了后差速器,由此將一臺縱置的福特4.6L V8發動機塞進了羅孚75車內。
這臺取自福特野馬車型上的4.6升V8引擎,最大馬力為260匹,最大扭矩有410牛·米,驅動這臺羅孚75可以達到最高時速150英里(240公里),資料顯示旗艦車型只生產了166臺。
1999年,上市之初羅孚75的銷售就不怎么,完全沒法與寶馬3系和奧迪A4那些競爭對奪市場。不過,因為英國政府對羅孚提供了財政援助,使得羅孚品牌在2000年的銷量出現大幅回升,甚至成為當年4月英國第五受歡迎的新車。
除了標準版車型外,羅孚75還擁有75 Tourer和MG ZT和MG ZT-T等運動車型。不過2005年4月MG羅孚的破產,這一切都被擱置了。
有意思的是,花費10英鎊從寶馬手中收購羅孚的英國鳳凰集團干脆將羅孚75貼上MG的標簽,對發動機重新調教后重新上市,并取名MG-ZT。
?當時的“新”MG汽車(ZR、ZS和ZT)其實都不是新產品,它們都是基于現有羅孚車型,稍加修改打造的“換殼“車型,但在某些情況下,消費者還是得到了一些性能上的提升。
由于先天的剛性十足,MG-ZT被改裝成后驅,后期還加入了來自福特野馬的V8發動機,取名MG-ZT 260作為量產車上市,2003年 MG-ZT旅行版還創造了最快旅行車的世界紀錄。
2008年,南汽將MG-ZT進行了國產,取名MG7,雖然有些媒體對這款車的操控性能比較滿意,但最終的銷量卻還是慘不忍睹。而羅孚75也逐漸被世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