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員工級別一覽表(比亞迪的職級和工資)
在回望來路時,你是否懊悔當初的選擇?總渴望有那么一個人,能夠在你人生的重要轉折點處,指點你一下,使得你的人生的航向,少了不必要的彎路,從而更加地一帆風順!
對于求職的你,是否渴望立即成功,但是又害怕失敗?
去比亞迪,還是去富士康?你是否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本文以一位23屆應屆生的一個offer選擇的問題,全方位的對這兩家大廠進行綜合比較,起到拋磚引玉之效,希望能夠解決你的疑慮,讓你知進退,懂取舍。
馮小崗,2023年7月畢業,985本科,機械設計專業,由于今年應屆生找工作艱難,決定投身大廠,目前兩家公司給的基本薪資都是7000。
一直在糾結,不知道該進哪個公司?
有多少人,背井離鄉出門在外的打拼,背負著房貸,背負著車貸,背負著養家糊口的壓力,拼命地賺錢,那都是生活壓力之下的無奈之舉。誰不想在家就能夠把錢輕松地賺了,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到?
打工,還是多數人的唯一選擇。
作為打工人,薪資才是衡量你到底重不重要的第一標準!
兩家公司薪資對比
若入職比亞迪,職位F1,無加班費。
比亞迪的薪資構成=底薪+月度績效獎(常規0.33)+季度獎(大概0.15,可能沒有)+年終獎(較少,甚至沒有)。
根據這個薪資構成,馮小崗的(底薪+月度績效獎)年收入=7000×12×(1+0.33)=111720,再加上季度與年終獎,大概浮動10000+左右,年總收入≈125000。
若入職富士康,應屆本科,資位一般是S2。
富士康的薪資構成=底薪+加班費+年終獎。
加班底薪7000,折合加班基礎時薪=7000÷21.75÷8=40.2元,若一個月加班40H(32個G2+8個G1),當月加班費=40.2×(32×2+8×1.5)=3060,若年終獎按15000計算,年總收入≈7000×12+3060×12+15000=135720。
富士康理論薪資135720>比亞迪理論薪資125000。
由于,在富士康的薪資構成中,加班費占有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大約占到年薪的3成左右。根據一個在職的資深員工透露,近兩年,富士康經常會拿加班當做成本調控的一個手段。一個月40H的加班時數,要看是什么部門,以及淡旺季的問題,這樣的話,富士康的不確定性比較高,薪資浮動會比較大。
所以,從實際薪資的角度進行對比的話,比亞迪會占優。
成功,通常并非是一蹴而就,我們除了能夠看到眼前的風景,還必須懂得從長遠著眼,還要擁有一種前瞻性的能力,利用望遠鏡看向遠方的星辰大海的能力。
我們不能只是茍且眼前的利害得失,還要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甚至不能只考慮未來的3-5年,還要考慮得更加久遠一些。
兩家公司職業前景對比
比亞迪,作為國內第一新能源大廠,又處于新能源崛起的時代風口,企業的發展前景明顯占優。一個企業的良好發展,可以給內部員工提供更多的機會。
“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郭臺銘曾經如此說。
一流的客戶,自然是指蘋果,而蘋果就是富士康的最大的護城河。
富士康,之所以能夠成為“代工之王”,就是用同業難以想象的價格搶單,再從內部的管理和財務的管控方法中要效益,讓競爭對手心驚膽寒,讓客戶喜笑顏開。
富士康,作為“代工之王”,它的“優秀”不可置疑,特別是它著名的四大系統。
代工領域的“核心技術”無非就是產能和良率,富士康卻將它做到了極致,國內無可替代,從每年的高端iphone的代工比例就可見一斑。
所以,從宏觀的前景角度進行對比的話,比亞迪占優。
但是,如果從技術或者系統等微觀角度來看,富士康占優。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只有必然的失敗,沒有偶然的成功。特別是在這個無處不卷的時代,既賺錢又輕松還自由的工作,有沒有呢?
既想拿著讓人羨慕的高薪,又想工作得更加輕松自由,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兩家公司工作強度對比
據富士康友人透露,富士康的企業流程更加完善,內部分工更加細致。生產單位旺季加班很多,淡季加班相對很少,其它單位整體加班時數不多,工作強度不大。
在富士康,唯一不缺的就是人,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有的是人。
綜合對比,比亞迪的工作強度明顯大于富士康。
對于職場中人來說,升職加薪是每個人的夢想。畢竟,誰都想生活得更好,誰都想力爭上游。
兩家公司晉升對比
兩個大廠,校招生的晉升政策都比社招要優待得多。
在富士康,連續兩年績效甲即可晉升,正常情況下,每晉升一階,加薪幅度大概是500-1500不等。
對于校招應屆本科生,資位一般是S2,連續兩年績效甲可晉升到S3。但晉升后的薪資調整,要跟隨所在事業群的普調,若事業群整體無普調,底薪會一直停檔在原來的資位下限,極端情況下,雖然晉升到了S3、S4,但是可能還是剛入職時S2的底薪。這時就有點尷尬了。
比亞迪,小級別晉升,表現優異的話1~2年即可,在效益好的部門,晉升后一般會調整對應職位的薪資下限,以7000底薪為例,調整額度800-1500不等,但也可能更低或更高,這個沒有任何一個部門是標準化,也有可能被同職位倒掛1~2年后調整,關鍵是你進的哪個事業部,跟的是哪個主管?
綜合對比,拿晉升后的調整幅度來說,兩家企業不分伯仲,不過,根據近兩年的數據統計,從薪資調整的時效性來說,比亞迪占優。
比亞迪的“套路”:底薪與薪資的差距!
面試時
HR:我們這邊有各種福利,每個月有33%的績效,房補800,車補500,你期望的最低薪資是多少?
我:16K(我的算法,16+0.8+0.5=17.3)
HR:沒問題
拿到offer后
我:為什么我的基本工資是11K?
HR:工資的算法:(16-0.8-0.5)/1.33=11K
富士康的“套路”:小心注水的 “年薪”
通常,HR在談薪資時,都會談到薪資的三個組成部分“底薪+加班費+年終獎”。
但是,實際上,加班費的多少跟具體的部門有很大的關系,年終獎又跟個人的年底績效有很大的關系,除了底薪是確定性的之外,其余的都是不確定的,這就很有可能造成到手的工資比預期的浮動比較大。
剛畢業的前幾年,大家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學會著重補自己的短板,比如:補不懂的知識,補沒有的資源,補不掌握的技能,等等。
不用太著急著去變現,著急著利用自己的長板去謀取眼前的高額薪水,著急著去理財,等等。
只有當自己有一天,沒有短板了,變得更加強大起來了,即便這個企業不能變現,也可以去別的企業,也一定會變現的。
非常喜歡的一句話:“我們常常拿著放大鏡去觀察和評價別人,卻嫌少向內探尋。”
人的兩只眼睛,可以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偏偏就是看不到自己。而一個人最怕的,不是沒有能力,而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看得太重,往往只會摔得最痛。
凡事要盡力而為,更要量力而行。
一個企業再好,個人的成就還是要看個人,認清自己的實力,了解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強烈的進取心和企圖心等。而企業對于個人來講,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考慮清楚了嗎?請做出你的選擇吧?
本文中的人物經歷和職場故事來源于網絡社交問答論壇,僅供參考,如有出入,請在評論區一起指正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