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航500公里充滿電要多少度,續航300公里充滿電要多少度
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大件,其單一部件成本能占到整車成本的40%左右,是當之無愧的成本第一大戶。常有朋友在買車過程中考慮電池壽命問題,看了很多關于電池問題的討論,顧慮有如下幾點:(1)隨著汽車使用時間增加,會不會車還沒用壞,電池先報廢了?(2)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壽命會不會很短?會不會用幾年電量就大幅縮水了呢?(3)廠家給的電池質保到期后,究竟還能撐幾年?(4)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到底哪個更好,哪個壽命更長?
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大多數朋友對電池壽命普遍存在焦慮。下面就來具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下,為什么在新能源汽車不用糾結電池壽命問題。
一、新能源汽車電池都有哪些種類?目前,在市場出售的新能源汽車上,幾乎全是鋰電池。根據選用的正極材料的不同,又細分為大家比較熟悉的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
磷酸鐵鋰電池的優點比較明顯,即成本低、熱穩定性好、循環壽命長。以上語言理解起來不太直觀,這里盡量通俗易懂地解釋下。
因為成本低,尤其是成本相對三元鋰電池低很多,所以大多汽車廠商傾向于將磷酸鐵鋰電池搭載到入門低配級車型上,以確保單車成本能夠大幅降低,以較低的入門價格快速占領市場,比如特斯拉入門版的價格能夠降低,主要原因就是搭載了磷酸鐵鋰電池。
熱穩定性好,是指在高溫下其自身活性仍比較穩定,更不易于起火。循環壽命長,是指從0充到100%的循環充放電次數。相比三元鋰電池更多(后面會詳細對比介紹)。
但磷酸鐵鋰電池的缺點也比較顯著,即能量密度低、低溫性能差。能量密度低,就是相同重量的電池,磷酸鐵鋰電池能“裝”下的電量更少,因此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汽車,普遍比同級別搭載三元鋰電池的續航要低。
低溫性能差,可以理解為在冬天氣溫零下的環境下,磷酸鐵鋰電池的續航“打折”比較狠。以北京冬天為例,最低溫時會在-10℃以下,在該種氣溫下,磷酸鐵鋰電池的續航基本會降至50%左右。如某車型續航500km,那么冬天實際續航里程約250km;而該氣溫下三元鋰電池續航會維持在60%-70%左右,即300km-350km。但這一不足在南方城市就不存在任何問題,南方氣溫下的用車場景可以完美規避磷酸鐵鋰電池的這一缺點。
三元鋰電池的優點也比較突出,即能量密度高、低溫性能好。因其能量密度高,相同重量的電池包能“裝”的電量更大,所以目前市場上續航能做到700km以上的純電動汽車,搭載的都是三元鋰電池。至于低溫性能好,在上面已提及,這里不再重復。
相對的,三元鋰電池的缺點就是成本高和耐高溫性差。因其成本高但續航表現優異,所以三元鋰電池普遍被選用于各主機廠純電動車型的旗艦版本。因其耐高溫性差,所以較適用于北方低溫氣候的使用場景。
二、這兩種電池的壽命到底多長?那么,回到今天討論的主題,下面以通俗的方式分析下,這兩種電池的壽命到底有多長。這里首先簡單說個概念——一個充放電循環,是指電池從100%滿電消耗到0%的全過程。
舉個例子,某車充滿電續航500公里,每天通勤開50km,那么理論上10天左右時電量清空,這就算是一個完整的循環。上面提過,磷酸鐵鋰的循環壽命保守估計在2000次以上,三元鋰電池的循環壽命保守估計在1000次以上。
圖1 電池循環壽命對應的車輛行駛里程數
那么以上所說的循環壽命對應到車輛行駛里程上,到底是多少呢?這里以某續航里程為500公里的車型為例,如單次循環使用總電量的80%,即400km,那么磷酸鐵鋰電池在其循環壽命下對應的里程是80萬公里,三元鋰電池在其循環壽命下對應的里程是40萬公里。
相信無論是三元鋰電池對應的40萬公里,還是磷酸鐵鋰電池的80萬公里,已經遠超過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實際用車需求。
通過以上估算來看,類似“整車還在、電池先壞”的說法僅僅是一種傳說,在客觀分析面前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循環壽命都采取下限值來估算,如果日常使用過程中多多注意一些用車細節,還會在以上基礎上給電池進一步“續命”。
三、要想給動力電池續命,日常需如何維護?那么,日常使用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有助于給動力電池續命呢?下面給大家列出幾個小Tips:
(1)堅持“淺充淺放”。以上分析中的循環壽命均是以滿充滿放為前提,如果平時使用過程中,如充電方便,不必等到電量用完再充電;另外,可選擇充到90%-95%電量,這樣的話,有助于養護電池,循環壽命還會更長。
(2)避免"電量清空",就是不要等電量耗盡再充電,這種方式對電池電芯損傷較大,會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也會降低安全性。建議充電時的剩余電量不要低于20%。
(3)爭取“多慢少快”,多用慢充,少用快充。經常使用快充會加速電池老化,對電池損傷較大。如家庭具備充電條件,盡量使用慢充來充電;在偶爾長時間外出無法慢充充電時,可選擇高速服務區或其他快速充電樁。
以上是今天分享的新能源汽車科普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緩解關于電池壽命焦慮。
作者曾就讀于國內頂尖汽車專業,海外留學2年,長期在一線從事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研發工作。深知技術復雜且枯燥,喜歡將技術問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技術能夠貼近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立場客觀、內容專業”是我入駐頭條的初衷和堅持的原則,歡迎點擊“關注”,長期分享優質內容,與您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