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學生自制麻將寶典走紅網絡 麻將寶典長這樣(圖)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某同學自制“麻將寶典”贈遠在日本留學的好友。寶典包括:基本規則、基本公式、老司機養成等篇章!#學生制麻將寶典贈友#快來感受一波這會玩的強勢!簡直太6666!你會打嗎?不會打麻將的果斷mark,超實用!
麻將,起源于中國,由中國古人發明的博弈游戲,娛樂用具,一般用竹子、骨頭或塑料制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每副136張。四人骨牌博戲,流行于華人文化圈中。
麻將是一種中國古人發明的博弈游戲,牌類娛樂用具,用竹子、骨頭或塑料制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每副136張(有的地區七4張)。不同地區的游戲規則稍有不同。麻將的牌式主要有“餅(文錢)”、“條(索子)”、“萬(萬貫)”等。在古代,麻將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說麻將牌實際上是一種紙牌與骨牌的結合體。與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將的玩法最為復雜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簡單,容易上手,但其中變化又極多,搭配組合因人而異,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最能吸引人的博戲形式之一。
麻將起源
筒
我們俗稱“餅”,它其實是一個糧倉屯(土話)的正上方俯視圖,也就是說”筒“是一個抽象的截圖。大家可以結合搜一個糧倉圖(暫沒有找到合適的俯視圖給大家)。儲糧食的時候,人們用席子圍成一個桶狀的立柱空間,糧食儲存在里面,為了防漏雨,頂是兩圈草墊以同心圓疊蓋結成。因此,從糧倉的正上方俯視下來,我們看到的抽象事物就是一個“筒”,兩個糧倉就是兩個“筒”,以此類推到“
麻將
九筒”。后來因打仗傳到南方后,叫法上出現了“餅”的讀音,是一種看圖說話的緣故,但這個錯誤也很普遍地沿襲了下來,讓人們對麻將的歷史理解越來越遠。
條
它也是一個抽象圖。細心的人會發現麻將的條里面有兩個奇怪的事情:一就是它沒有“一條”,而是“一條”被“小鳥”代替了。這兩個問題先賣關子留后再說。先說最早麻將中是有“一條”的,那么一條是什么?為什么條的形狀好像有紋理。“條”的圖案原型也是谷倉,但不同于“筒”的俯視圖,“條”是谷倉的側視圖。也就是說我們站著看一個谷倉,抽象看它是一個圓柱體,再把這個圓柱體平面化,就是一個帶有紋理的長方形。而那些紋理就是席子一層一層圍捆、結扎出來形成的紋。
幺雞
代替“一條”:幺雞出現在麻將中,而且是很奇怪的代替了“一條”,其中緣由當然是因為倉管恨透了偷吃的麻雀。由于古代早已有了軍備的習慣,糧食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看管是有嚴格的規定,存糧損耗也是有嚴格的限定,一旦損耗超過規定就要掉腦袋。可是陳糧、濕糧都要晾曬,而谷倉中的麻雀太多,它們不但來“搶糧”,甚至還在一座座谷倉屯中修葺了自己的窩,生養一群群的下一代。那么一倉糧食不見了,就是因為“變成”(生養)了麻雀。這也反應出倉管們多么恨透了麻雀,所以用麻雀代替了一條,以此勵志(提醒)自己。
麻將的誕生最早的載體是條狀的竹編,將寬竹條截成18厘米左右長的片片,并在上面畫上麻將的元素,類似于80年代農村中盛行的紙牌。
(更多精彩請看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