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結局是什么 七月與安生小說結局和電影的一樣嗎
七月與安生電影正在熱映中,該片根據作家慶山(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七月”和“安生”兩個女孩從13歲開始相識相知、相愛相殺的成長故事。對于80后、90后來說,本周三有一部要上映的影片或許有些特別。它看上去有點小清新、文藝,題材不算新穎,故事的編織架構也并非獨樹一幟,但卻是不少人的“青春回憶”。
電影就是改編自安妮寶貝(慶山)早年作品的《七月與安生》,故事收錄在她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告別薇安》里,還曾被改編成同名舞臺劇,江一燕出演,當年也引起眾人矚目。小說只有30頁紙的厚度,拍成電影后銀幕上足足撐了將近兩小時。
原本以為電影只是會照本宣科順時針講一遍故事,看過后發現有幅度不小的修改與延伸,主創花了一番心思想要在這個過于戲劇化的故事里延續探討個體成長、每個人內心的沖突矛盾、自我修正、自我和解。
雖然并沒有大尺度床戲,但影片的噱頭也是讓小編看花眼。
小說:
七月與安生從小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女孩,七月溫柔漂亮、文靜乖巧,走到哪里都受歡迎,而安生性格陰郁冷僻、桀驁不馴,除了七月沒有人愿意和她來往。兩個表象看上去極端相反的、帶有符號化特質的女孩,其實恰好就是彼此的投射,她們是對方的映射,顯現出自己另外一面所隱含的被壓抑的天性。
對安生的描述來源于七月男友家明的判斷,典型的“安妮寶貝”句式:“安生是個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顆散發詭異濃郁芳香的植物。會開出讓人恐懼的迷離花朵。”安生天生具有一種奇異的吸引力,在故事中她通篇都是較為強勢、鮮明,更具有力量的那一個,雖然這種性格讓她此后顛沛流離。
七月和安生在十三歲相識,也是完全處于被動之中:“突然一個女孩轉過臉來對七月說,我們去操場轉轉吧。女孩的微笑很快樂。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著她跑了。”
電影:
開篇在此參照小說,體現了那句:“她和安生之間,她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只是她心甘情愿。”兩個女孩的性格等設定也忠于原作。
十三歲到十六歲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安生總去七月家里蹭飯,兩人一起泡澡、一起去看內衣。有些男孩子氣的安生總是要七月脫衣服看胸,正在懵懂發育期的女孩有她們的小困惑,但總體相親相愛兩小無猜。隨后兩人的成長由于家明的出現而變得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