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電視劇;太行山上電視劇演員表
比之過去的片子,此片戰斗場面做得相當好,若據此仔細探索它們背后的故事,則無疑更增一些趣味。
平型關之戰,日軍士兵被炸后撞擊卡車駕駛室的鏡頭,日軍集體退的鏡頭,雙方肉搏的冷兵器動作設計,工兵鎬的揮舞,再現了中日兩軍精銳以死相拼的激戰場面,戰士的動作粗獷而兇悍,都給人真實震撼的效果,顯然導演投入了很大精力。如果對比《亮劍》,就會發現《太行山上》的處理效果要好得多,而《亮劍》電視劇則略遜,沒有表現出原著的激烈精彩。比如同樣是攻擊日軍卡車,《亮劍》里面明顯就是弄了幾輛卡車來走一走——起步而已,速度都沒有提上去,塵土都沒揚起來,鏡頭拍完停車——根本沒有部隊行進間的感覺。而卡車被擊中的場面,《亮劍》里面是卡車整個往上崩,這實戰中不是不可能,但卡車是一件很大的東西,它往上崩的時候,部件,玻璃等的損壞是必然的,而且各有各的破壞規律,不可能一輛車炸得飛起來玻璃還完好無損,那是模型。這一點,《太行山上》就很好地注意了細節,它的戰爭場面能夠做出動態來,因而顯得更加真實。
肉搏平型關:歷史上的平型關之戰,確是一場偏重肉搏的戰斗。日軍文獻記載,八路軍三槍打完立即發起沖鋒,這大概和軍一貫缺乏,而過去的老對手軍在肉搏戰中意志不堅有較大關系。但是平型關之戰,應該是中日雙方都吃了一驚,沒想到對方的戰斗精神如此堅韌。影片中林彪下令部隊和敵軍肉搏以避免空襲的損失,這沒有考證過真偽,但日軍在平型關作戰中出動過戰機確實有記錄,而且因為兩軍絞纏而無法進行攻擊。那時候鬼子還沒到1944年的垂死掙扎,要是在硫磺島遇到這樣的情況,估計日本飛行員就一塊兒的通通打了。
忻口會戰:在影片中給人留下兩個深刻印象,一個頑強,一個慘烈。頑強到炮彈炸倒一片接著上,前赴后繼,慘烈到軍長戰死沙場,血肉長城。整個戰役過程中,高潮有二,一個是突襲陽明堡機場,其中日軍飛機起飛后又被八路放的手炸掉下來,這個場面頗有好萊塢的氣派。第二個則是郝夢齡“我死國存”血拼1300高地,戰死陣前。忻口會戰對日軍炮火威力的描述下了大功夫,比平型關炸出的朵朵彩煙要令人震動。
夜襲陽明堡;這個場面好像是來自于一幅油畫,注意兩個細節,郝夢齡下令出擊的時候說道:“你們的旅長已經戰死了!”還有一個是軍在督戰隊的射擊下紛紛倒下,掉頭沖鋒。應該說這一段影片,比較真實地再現了歷史。郝夢齡所說戰死的旅長,就是獨立第5旅旅長鄭廷真,他在率領獨立第5旅攻擊1300高地的時候陣亡。唯一與歷史不同的是,郝至死不知道鄭陣亡的消息。歷史上正是因為鄭陣亡,第五旅后退脫離戰斗,郝聽不到第5旅方面的槍聲,親自率少數親信突日軍封鎖線前往詢問時,被日軍擊中殉國。這次出擊1300高地,軍攻擊隊形過于密集,無法發揮火力,因此損失很大,不能不說勇氣可嘉,戰術上卻不夠縝密;忻口作戰,軍的戰術就是硬頂,所以消耗很大,影片中出現的督戰隊確有其隊,而且以鐵石心腸聞名。指揮這支督戰隊的,正是傅作義的老搭檔,解放戰爭中的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因為他執法嚴厲,不近人情,督戰隊前面的忻口陣地被稱為“鬼門關”——上去就下不來的地方。忻口戰役是抗戰前期軍打得比較好的幾次戰役之一,影片的這兩個細節,顯示了抗戰中想“打的比較好”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太原守城作戰:影片用兩個場面來描述,一個是日軍在城郭和守軍的殊死爭奪,戰斗中傅部軍官在城墻上大呼要求援軍,守軍沿著城墻封閉日軍突破口,手投擲下日軍被炸的死傷累累;另一個是炮彈爆炸中傅作義若無其事地指揮戰斗,這時部屬來報告日軍從后方包抄上來,太原已經成為孤城。
看這段內容,雖然短,但是很有內容。
同樣我們來注意細節。太原守城戰,傅作義是勉為其難。閻軍原來的計劃是“依城野戰”,也就是內外呼應。忻口退下來的部隊軍心渙散,已經無心戀戰,紛紛繞城逃走,實際上一開戰就成了城郭戰。這就是影片選擇城郭戰為太原會戰主要場面的原因吧。都跑了嗎?也不盡然,軍中只有陳長捷所部殘破的一個師在城外藍家灣拼死堅持,試圖協助傅作義,雖然杯水車薪,但從這件事看,從抗戰到內戰,陳對傅作義是夠義氣的。說起來,太原會戰,是傅作義系統名將的大檢閱。那個在城頭上呼救的軍官,原型很可能就是傅作義部下的一號戰將,后來在綏遠起義,成為兵團司令的董其武,時間是1937年11月7日晚。。
為什么是他呢?董其武出身清寒,作戰勇猛,人稱“董武穆”,是傅作義的左右手,人稱“傅作義的兩只虎,孫嵐峰,董其武”,也是守城主力,日軍從東、北、南三個方向環攻太原,董其武防衛的陣地,正是最為危險的北城。董的部下只有三個團,還要派出李思溫420團防衛太原兵工廠,兵力不孚分配,防守頗為困難。但董不愧名將坯子,足智多謀,他采用的辦法是在城墻上多樹旗幟,并用軍帽軍衣偽裝守軍,吸引日軍炮火,這樣日軍集中炮火猛攻北城一天多,無所建樹,直到7日黃昏,才以敢死隊猛撲北城和東城孫嵐峰旅結合部的東北角炮兵營盤,因為城墻都被炸塌,中國軍隊抵擋不住,日軍攻入城內,董其武親自督戰無效,只得向傅作義拼命求援。
傅隨即派出自己的警衛營向東北城角全力反擊,才將日軍趕出城去,這個帶隊的指揮官,也是傅軍后來的名將,中國早期摩托化部隊指揮官——王雷震。用大號手從城墻上投擲殲滅日軍的就是王營。這種大號守城手是晉軍太原兵工廠的特產,威力很大不過太笨重。東北角這個點也成為兩軍第二天反復爭奪的地方,日軍雖然攻入城中,始終不能發展。
傅在炮火中鎮定自若,但一聽到日軍迂回包圍就失去了守城的信心,也是頗有原因的。傅兵力不足,守城的時候擺了一個險陣,當時傅的守軍是35軍,表面一個軍,實際上作戰部隊只有兩個旅,孫嵐峰的211旅,董其武的218旅,其配屬守城部隊中比較完整的僅有楊維垣一個旅,而且多為新兵沒有戰斗力。傅將孫、董兩旅部署在東城、北城,迎擊忻口而來的北路坂垣日軍,對南路日軍從娘子關來的迂回部隊,卻只放了楊維垣一個新兵旅,這樣打起來楊根本招架不住。
實際上,傅的想法是坂垣在忻口打慘了,為了扳回面子,一定會拼命攻城,而南路日軍也知道坂垣的尷尬,所以一定會停下來等待讓坂垣先攻進太原,所以傅敢于基本放棄南城的防御。事實證明,日軍確實是如此行動。
但是,6日、7日兩天血戰,日軍意識到傅軍還有戰斗力,不容易攻入太原,坂垣也明白了問題所在,于是派出部隊繞道南進,準備和南城日軍合攻太原。南城日軍沒有了顧慮,傅作義的空城計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他現有的兵力也決無法再三面迎敵,這應該才是8日傅決心放棄太原的真正原因。
影片寥寥數筆,把大段的史實輕輕帶過,可說是相當令人欽佩的手筆了。
人物的刻畫,本片也頗有特色。
獨臂團長賀炳炎,其揮刀沖陣有真實歷史背景,雖然影片頗有夸張,但賀曾在雁門關之戰中手刃一名日軍,或為其原本。這個賀團長的扮相似乎太“嫩”了,林彪也是。年輕可以,但百戰余生的林、賀決不應該“嫩”,這部分的刻畫有些遺憾。至少賀應該有一種風霜感,眼神混濁些才更接近想象中的獨臂將軍。賀獨臂刀血戰日寇和崔營長的楊家飛槍,不必深究,如同《珍珠港》中起飛迎戰的兩位子虛烏有的美國飛行員一樣,代表的是一種奮起反抗的精神,歷史在這里,有的時候也要讓讓路了。
日軍山地戰專家阿部規秀被擊中陣亡黃土嶺。這個場面曾經被一些朋友認為不夠真實,因為炮戰開始后阿部居然像活靶子一樣站著挨打,令人難以置信。歷史上的阿部規秀是被楊成武部迫擊炮擊中斃命,但并非炮戰,而是楊部直接炮擊阿部的指揮部。真正的戰斗八路軍只打了四發炮彈:第一發測距,第二發打近,第三發打遠,第四發直接命中。日軍聽到前三發炮彈的爆炸,已經預感到第四發炮彈將打阿部所在位置,所以紛紛閃避,但是阿部規秀的位置有很好的隱蔽物,所以他沒有躲避,結果八路軍的炮彈卻如有神助,要了他的性命……他不知道八路軍炮彈稀缺,惜彈如金,用四發炮彈打他已經肉痛,如果還打不上,這八路軍的炮兵指揮官也就快撤職了。
《在太行山上》的歌詞
在太行山上
冼星海曲 桂濤聲詞
紅日照遍了東方,
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看吧,
千山萬壑,
銅壁鐵墻,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氣焰——千萬丈!
聽吧,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
敵人從哪里進攻,
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敵人從哪里進攻,
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