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過剩會產生哪些后果,生產過剩有哪些危害
在上一期講到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生產過剩,不良后果逐級疊加直到發生經濟危機。如何解決過剩是發展的重中之重。
產能過剩了企業就需要減少生產成本,并且尋找新的市場,我們看一下歷史上應對危機的案例。
歐洲完成工業革命后,貧瘠的土地很快限制了自身的發展,于是以西班牙、英國為首的工業國開始對全球擴張,殖民地為歐洲社會提供了豐富原材料、廉價的勞動力、黃金白銀貨幣以及廣袤的殖民地市場,殖民整過程持續了400年,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西班牙與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
缺陷是擴張需要不斷發掘新的殖民地,殖民擴張只是在不斷轉移矛盾而不是解決了矛盾,當世界都被瓜分完畢時又回到了起點——生產又過剩了。很快到了1929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便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各之間矛盾加深、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加深,再次引發了世界大戰。
在二戰后,出現了以原子工業、電子工業、高分子工業和空間技術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工人勞動價值提升,相應的工資也變多了,他們可以消費掉更多的商品。
但缺陷是一旦科技停滯,生產效率不再提高,超強的工業生產能力更加劇了供求矛盾,危機周期也變得越來越短。
產業轉移/資本轉移是比于殖民擴張更溫和的方式,發達地區企業和資本為了尋求更低廉的成本和更廣袤的市場向次發達國家地區轉移產能的過程,大大緩解了本國區域性矛盾。
缺陷是可轉移的地區是有限的,次發達地區接收產能實現工業化后生產成本也會不斷升高,市場不斷萎縮,矛盾逐漸顯露。
川普反復提到一個概念就是涓滴效應,核心思想就是不用補貼窮人,富人變富了會通過增加消費、創造就業等方式惠及窮人。對應的政策就是減稅,放松監管,給企業松綁激發創新。
缺陷是這個理論看似合理,但是忽略了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小于窮人,舉幾個例子,富人一天吃了三頓飯飽了就吃不下第四頓,已經買了一輛自行車,對于自行車的消費欲望就會下降。
而且富人傾向于購買高溢價的商品,能買幾千的襯衫絕不買幾十的,于是大家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普通商品的銷售量在下降,而豪車、名表、奢侈品的銷量卻上升了。窮人買不起任何東西,服務于富人的服務卻更多了,因為生活品質的差距越來越大,社會風氣越來越仇富。
富人的收入很多,但是只拿出一小部分用來消費,窮人的收入很低,但要全部拿出來用于消費,這個矛盾就需要通過政府支出、轉移支付來幫助窮人增加收益用于消費。
美國從一戰到80年代有過數次大規模加稅,在和平期間也對富人與企業均加以重稅,并逐漸完善社會福利體系來補貼窮人,延緩貧富分化。
資料來源:Tax Policy |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天風證券研究所
缺陷:征收重稅只是使企業與富人將稅收成本轉嫁在商品價格上,最終仍舊是由普通大眾承擔,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富人和窮人的資產結構。并且在重稅環境下打擊了企業的積極性,迫使資本與產業逃離本土,大量工廠關停工人也會失業。
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赤字財政,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缺陷:政府債務急劇加大,龐大的債務要么在下個周期賺回,要么就會徹底崩盤,還有政府需要大量基礎建設,但是長期脫離于具體的生產生活的通常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凱恩斯主義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只在特定環境特定時期發揮效用,且非常考驗政府的行政能力。
如果各種方法都無法化解矛盾必定引發戰爭,在1929年經濟大危機之后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矛盾累積爆發,迅速轉變為,于是失業人員轉變為士兵,面臨倒閉的工廠成為兵工廠,戰爭機器的目標是摧毀他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占領對方原材料、奪取能源與市場。戰爭是各帝國之間的一場豪賭,贏者獲得一切,敗者失去所有,戰爭給人類帶來巨大而深刻的苦難。
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看到至今還沒有有效解決過剩問題的方法,我國目前也在面臨過剩的問題,除了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還有對外的“一帶一路”,通俗點的解釋是釋放產能、釋放人民幣與開發消費市場,整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雖然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仍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市場經濟魔咒中,中國走出了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