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白人_日本aa级毛片免费观看_一级黄色短片_日韩视频中文字幕_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_婷婷久久综合

烏蘇拉帕魯森斯卡

首頁 > 資訊 > 國際 > 正文

烏蘇拉帕魯森斯卡

烏蘇拉帕魯森斯卡

這個展覽是在向材料藝術提問,同時也在用作品回應這些問題。材料能夠為當代藝術的創作提供多少可能性?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到底能發揮多大的潛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這是一個原本應該在2020年舉辦的國際展覽,盡管受疫情影響推遲,但組委會持續不斷地優化、擴充展覽內容,在2022年統計最終入選作品名單時,赫然發現166件/組作品已經覆蓋六大洲。由此,籌備4年之久的“唯物思維”首屆國際當代材料藝術雙年展,不僅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國際展覽,也是第一個重新審視材料藝術在當下意義的展覽。

譚勛(中國)《彩虹中國計劃2、3、4號》

彩鋼板、鉚釘

230×170×150cm、250×260×230cm、220×130×150cm

數十塊“彩鋼石”以當代藝術的姿態穿行于中國各大城市之中,對“躍遷”式發展的中國社會做出積極回應,它既是中國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物證,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飛速發展的精神紀念碑。

瑪麗貝爾·波特拉(墨西哥)《瀑布》

紙 190×60×45cm

墨西哥的“尼亞加拉”瀑布如今污染嚴重,藝術家用回收的紙張和剪紙工藝塑造了一個純凈的、理想的美學烏托邦,反思現實生活中的消費浪費、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烏蘇拉·蓋伯·森格(瑞士)《今日的游牧民Ⅲ》

銅網、鐵絲 50×30×6cm

身處加速世界、信息洪流、移動生活,當代人成為“今日的游牧民”,一個個抽象的、符號化的人物剪影突出了當代人在生存中漂浮、移動和脆弱的特質。

展覽源起于2019年。張敢擔任所長的當代藝術研究所在進行一個從材料視角研究當代藝術的項目,通過一個學術平臺在當代藝術圈發聲,提出問題和解決案例,這是一個讓研究進入社會實踐的有效渠道。讓中國藝術界有機會看到更多國外的材料藝術,并對創作有新的生發,恰是展覽的初心。

張敢提出這個想法后,雙年展得到了清華大學的支持,清華大學也希望藉此為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在發起人會議上,決定由清華大學作為主辦,副校長彭剛擔任總策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馬賽擔任學術主持,張敢擔任總策展人并帶領策展團隊落實這個項目,同時組建了13人的學術顧問團。

2021年4月29日舉辦的發起人會議

部分受邀作品(一期展未展出)

奧西爾·伯頓(挪威)《丟失的事件》

混凝土、回收的鋁材料、書籍

衣服和其它個人物品等

500×150×110cm

白明(中國)《器-形式與過程》

瓷 18-22cm/件

顧黎明(中國)《山水賦-“鵲華秋色”圖解》

布面丙烯、色粉、水彩、樹脂膠

宣紙及拓印拼貼等

1200×180cm

胡偉(中國)《海灘》(前)《海礁1》(后)

木質構造、宣紙、麻紙、礦物/植物/土質顏料

金銀粉、金屬渣、植物粿粒、海砂、木屑等

(前)800×2800cm、(后)180×720cm×3

拉奎爾·萊特雷格(烏拉圭)《戶外》

打印聚酯、魚線、鉛錘 550×750×850cm

董書兵(中國)《構》(左)《河運國安》(右)

PVC管 50cm×30cm×80cm、50cm×25cm×70cm

王家增(中國)《物的褶皺》系列

鐵、鋁、不銹鋼 250×170×30cm/件

出人意料的是,當展覽邀請在全球發布后,受到了各國策展人和藝術家的積極響應。來自世界8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件報名作品,最終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166件/組作品入選參展。受疫情影響,與烏拉圭、阿根廷、波蘭、西班牙等國家間的線上展率先啟動,線下展直至4年后才真正落地。在溝通、運輸、布展等重重困難之下,已經到達中國的68件/組作品率先于6月20日在青島云上海天藝術中心舉行一期展。

林崗(中國)《仁者樂山》

不銹鋼片編織 270×150×380cm

不銹鋼片代替了竹篾,用太湖石的造型來編織心中的琴,來回穿梭的金屬片在陽光下波光粼粼,仿佛折射著過去又揭示著未來。

林樂成、李廣忠、趙嘉波(中國)《竹之光》

竹、金屬、LED 420×1100cm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項目——竹生活、竹產業、竹文化課題研究,創作團隊從自然中擷取創作靈感與表現媒材,在取得100個具有竹燈產品特征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又完成了應用性竹裝置《竹之光》。

萬物皆是材料,當把材料藝術單獨提出來作為雙年展的主題,具體有著怎樣的指向?展出作品既有綜合材料的架上繪畫,也有雕塑和裝置,那么材料藝術具體指什么?在張敢看來,藝術家的觀念必須以視覺形式呈現,物質才是承載觀念的主體,而材料藝術所要探討的,并不是作品的形態,而是作為載體的材料。如何持續讓當代藝術煥發新生,這是雙年展這一學術平臺對于藝術界的重要意義。

李洪波(中國)《花海》

折紙 800×1400cm

這一片璀璨的花海耀眼奪目、動人心弦,然而它卻是由“武器”所鋪就。人類生生滅滅幾千年的血淚史,充斥著欲望、傷害、仇恨、沖突、戰爭及無盡的苦痛。愿繁花開遍,世界安寧,再也不需要武器。

利利特·斯捷潘尼亞(亞美尼亞)《但是》

草、土、紙板 90×150cm

BUT (但是)意味著否認、打破、改變、反對、駁回、限定、退讓等。它的意指可以起到關鍵甚至決定性的作用。這件由小苗種植出來的作品,鏈接了女性與自然,反思了幾百年來女性與自然的解放與斗爭史,但是(BUT) ,當下及未來又如何呢……

對材料的活用、對空間的掌控、對情感的表達,這些共同構成了材料藝術的特點。展覽中所指的材料藝術,并不是傳統的應用,而是通過當下的多種創作手法,對傳統的、已有的、常見的材料進行再造,進而讓藝術更加關注當下的文化,并與社會產生緊密關聯。

伊維塔·托馬諾娃(斯洛伐克)《巨魔2號》

紙張、有機玻璃、電腦鍵盤、橡膠膠水、丙烯顏料、電線

62×30×30cm

互聯網“巨魔(TROLL)”的手中擎起一個扭曲的被摧毀的屏幕,“巨魔”們操縱著網絡世界、制造著虛假信息,引發著過度消費、環境污染乃至生存危機,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能做什么?

徐小鼎(中國)《城市肌理》系列之北京、香港

紙雕 75×75cm×2

藝術家選取世界上一些極具符號化的城市地圖作為表達對象,試圖在作品中將這些城市肌理濃縮在多層紙雕帶來的具有體積感和縱深感的平面中,用方寸之間的畫面展現人類文明進行的痕跡。

展覽主題“唯物思維”既體現了“新唯物主義”視角下物質材料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也希望將唯物的思維方式和質性的研究方法引入當代材料藝術的探索。在這個匯聚六大洲作品的展覽中,時不時就能發現一些驚喜,這些驚喜部分來自于我們對異域的陌生經驗。

阿爾瓦羅·迭戈·戈麥斯·坎普薩諾(哥倫比亞)《鳳凰》

不銹鋼鏈環 128×128×60cm

不銹鋼代表著保護和強度,以這種新興的工業材料表現傳統的鳳凰主題,希望把觀眾從當下帶到過去,并提出已經展開并綿延至未來的問題:關于當下價值與追求的反思。

艾斯特·博爾內米薩(匈牙利)《選擇性的親緣關系》

pur泡沫、紙漿、蕁麻紗、線 60×90×150cm

這件作品借用了歌德描繪人類激情的著名小說之題,探討了人格的復雜性和人際關系的微妙變化。當觀眾經過懸掛的物體時,微小的空氣流動會促使它們轉身,喻指人際關系和情緒會時時進行著微妙的變化。

李海斌(中國)《共·生》

樹枝、螺絲 200×110×175cm

新冠疫情爆發引發了生命、自然、社會、經濟之間的連鎖反應,藝術家將抽象的“連接”關系具象化,采用現代工業的“螺絲”、植物繁殖技術“嫁接”、與傳統工藝“榫卯”,構建了一個多樣并置的連接“閉環”。

盡管藝術沒有地域之分,但作為藝術家個體,其創作必然來源于生活環境的影響,這些痕跡無意間留存在作品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方式。如果說很多人已經習慣一些西方的語言方式,那么這個展覽則是一場新的視覺沖擊和空間體驗。

喬·漢密爾頓(英國、美國)《分層的閃亮島》

鉤織毛線、回收的家用塑料 84×343cm

藝術家以毛線和鉤針編織這種充滿女性意味的材料與方式,描繪了一個充滿肌肉感的男裸體像。作品中所有的材料均由回收而來,包括藝術家將家里的塑料垃圾升級改造成 "plarn"(即塑料紗線)織成的“閃亮島”, 喻指一個已經凝固成陸地的人,躺在塑料的海洋中,體現了對過度生產、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反思。

貝巴·奧西特(拉脫維亞)《藍色、灰色與紅色方塊》

帆布、浮木 70×70cm×3

在《舊約》中,海洋是民族的象征,藝術家很多作品靈感來自于波羅的海。在她看來,材料是藝術家探討人類存在的靈感之源,她在創作過程中也實現了從“藝術作為一種對象”到“藝術作為一種體驗”的過渡。

當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萌芽期以及野蠻生長期,重新回到最初的狀態,從材料入手可以更好地重新審視理念和方法。材料作為記憶的載體,很容易與觀者產生情感共鳴,這種天然的屬性,恰恰在創作中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伊娃·科魯米娜(拉脫維亞)《孤獨》

聚乙烯廢料、絲網印刷、丙烯酸樹脂 100×130cm

聚乙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塑料之一)有很多含義,它曾是科學進步的象征,現在則變成破壞環境、帶來災難的無用之物。藝術家選擇使用鍍金的聚乙烯來制作成千上萬個小肖像,在微妙的組合中思考作為個體的存在問題:盡管周圍有成千上萬的人,但人們卻仍然無比孤獨;也反思作為整體的人類生命的處境:極為脆弱易逝,但同時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未來無數代人。

到底材料能夠為當代藝術的創作提供多少可能性?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到底能發揮多大的潛力?這是張敢在預展開幕式視頻中提出的問題,展出作品恰好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回應。在紛繁的當下,回到對材料本身的關注,也即回到藝術本體。

栗子問答

CHESTNUT Q&A

張敢

ZHANG GAN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首屆國際當代材料藝術雙年展總策展人、《清華美術》主編

·關鍵詞 1·

陌生經驗

藝術栗子:材料藝術是一個比較新的名詞,為什么想做一個關于材料藝術的展覽?

張敢:所有的藝術都是觀念的,它都有觀念在支撐。觀念必須用物質來承載,所以材料本身是最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材料就變成了一個特別重要的研究對象。現在當代藝術的面貌越來越復雜,有很多人抓不著頭腦,什么是當代藝術呢?在我眼里它就是個時間概念。展覽中的作品有的是對形式語言的探索,有的是對當代事件的反思,它們都在反映時代精神,所以稱之為當代藝術。借助材料本身的特性,從材料語言本身去探索,創作表達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要做這樣一個展覽。

楊洋(中國)《咫尺天涯》

麻紙、礦物/植物/土質顏料、沙、金銀粉、蠶絲

173x540cm

以蠶絲為主要材料,營造一種絲絲縷縷、綿延不絕的視覺感受,映照了快節奏、零距離、即時性的網絡時代下心與心、心與物的交流的淹沒……

藝術栗子:可以理解為,這個展覽在用另一個角度研究當代藝術?

張敢:對。如果我們從材料這個角度切入,更強調從材料自身屬性出發的一些創作,那就可以延展出更多維度。現在科技越來越便利,但對于內心世界的體驗卻變少了。我覺得藝術還是應該關乎生活、美、心靈、精神,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被外在裹挾,僅僅追求外在的東西。藝術功能還是很多樣的,可以怡情悅心,也可以托物詠志。

展覽現場

尤維塔·撒克朗斯凱特(土耳其)

《你需要生氣才能高興嗎?》

毛氈、牙簽、金屬桶 30×40×60cm×2

這系列作品以細膩入微的面部表情塑造、牙簽/金屬針做的尖銳發型為特征,多是關于情緒、人性、本能、人與社會等問題的思考。

瑪麗亞·托蘭德爾(烏拉圭)《誰說脆弱的?》

印刷、玻璃大理石 62×29×18cm

“她不是像花一樣脆弱,她是像一樣脆弱”。藝術家試圖用大理石和回收再利用玻璃、及印刷在玻璃涂層中的女詩人的文字等材料,重新探討女性氣質與玻璃概念。

藝術栗子:此次展覽的作品基本都是我們傳統認知的材料,或者日常物,網絡科技也可以成為材料藝術的材料嗎?

張敢:新媒體藝術最終還是需要通過物理載體來呈現,所以也是物的一部分。這次我們高科技作品用得少,多是傳統的、已有的、常見的,甚至是日常的材料,之后可能會逐步拓展到新的技術形式中。傳統未必在當下就失效了,關鍵是藝術家如何在當下激活和再造。這一次在全球的覆蓋面比較廣,作品也很多元,我們一直堅持下去,就會影響到更多藝術家。

原博(中國)《靈璧問道》

瓦楞紙箱、稻草、紙屑 100×55cm×3

以快遞紙箱、稻草和紙屑為材料塑造靈璧石,在材料置換中引發物欲時代下的審美反思,從日常廢棄物的再生中尋得新的價值。

藝術栗子:展覽涉及六大洲藝術家作品,其中也出現了對于很多中國藝術家來說,頗為陌生的經驗。這樣的交流會對中國藝術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張敢:在這個展覽中可以看到我們之外的藝術家是如何思考的。怎樣在當下的大環境中尋找自己的方向和特色,我覺得當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藝術是創造美的,但在現在的環境會逼著大家去想各種極端方法,各種劍走偏鋒的辦法。我覺得這樣的現象在藝術界太多了。

·關鍵詞 2·

技術、觀念

藝術、工藝

藝術栗子:如果說材料藝術的特點,是否可以歸結為它是技術、觀念、藝術和工藝的集合體?而這也是材料藝術創作自身的復雜性。

張敢:我覺得可以。藝術創作最終都有技藝成分在里面,這是藝術存在的一個底線。如果這一點都不要,那就真的不需要藝術。最終能夠留下來的作品,一定是形式內容俱佳且完美結合的作品。

蔡陳林(中國)《可見的幻覺-蘑菇云3號》

透明亞克力板上油畫、亞克力螺絲 46×30×21cm

藝術家以核爆蘑菇云的照片為風景,將平面的圖像轉換為三維的空間繪畫。將歷史事件與當下生存環境聯系起來,賦予特定“風景”某種“意境”。

吳九沫(中國)《舞者》系列

墨、宣紙、布面油畫 60×50cm×2

這組《舞者》是在疫情期間畫的,內容包括穿防護服的醫生與消費時代的廣告等形象。藝術家用拼貼的方式將碎片化的“時代切片”并置成“婆娑世界”的曼妙舞姿。

王忠民(中國)《沉默?》

漆畫 90×90cm

粗糙的抹布與黑色的貴賓犬并置,構成了“默”的意指,觀眾在貴賓犬的鏡面中凝望著自己,形成了人與物、與己之間想象的可能。

藝術栗子:這一次的作品中,有發現和以往對于材料的認知不太一樣的創作手法嗎?

張敢:我一直不認為有什么是可以超越的,只不過是在某個材料方面走得更遠、更透一點而已。材料探索本身就是有意義的,但這和材料學院的研究也不一樣。材料學院研究的是物理和化學屬性,創作是將這些材料轉化為一種藝術表達,研究方向不同。例如材料學院看到瓷器裂開,瓷器就算廢品了,但是藝術家就從中看到了藝術。所以材料藝術對藝術家的要求更為全面一些,但是前提還是要基于藝術語境之上。

·關鍵詞 3·

評選機制

藝術栗子:這一次在作品的選擇上會特意去強調東方性嗎?

張敢:沒有。我們希望盡量呈現不同國家的不同特點,這應該是一個多元的展覽。

安娜·約瓦諾夫斯卡(馬其頓)《綠洲》

透明的環氧樹脂蠟、回收的塑料娃娃、壓制的花和葉等

12×12×2cm/個

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時間膠囊?藝術家用透明的環氧樹脂封存了一片片葉、一朵朵花和穿插其中的塑料娃娃部件,構造了一個個沉靜而迷人的綠洲。這似乎應和了作品主題中的應有之義——在困境中的一方和平、安全、幸福之地。

埃爾克·曼克(德國)《社會中的裂縫》

水晶玻璃、報紙、帶刺鐵絲、頭發

11×12cm、13×11cm、9×11cm

以綁著鐵絲、報紙和頭發的水晶玻璃探討內部沖突、社會裂隙,反思德國所面臨的難民問題。

藝術栗子:本次展覽還有一個13人的學術顧問團,這么多作品如何進行評選的?

張敢:評審主要還是看形式,看作品的語言,以及最后呈現的效果,聚焦在作品本身。很多國外的參展藝術家都在學校工作,他們既是藝術家也是教育家,還有一些自由藝術家,參展藝術家的面貌和陣容很豐富。

·關鍵詞 4·

性別因素

藝術栗子:這一次的男女藝術家比例恰好是1:1。

張敢:這個沒刻意選擇,等到評選結束后,就出現了這個結果。

丹妮絲·布蘭查德(智利)《神圣的外衣》

回收茶袋、尼龍網 600×240cm

用社區回收的茶袋集體縫制了這件關于女性的“神圣外衣”,以微小之物織就偉大、以平常織就非凡,反思幾個世紀以來女性所扮演角色的廣度。

李薇(中國)《清·遠·靜》

紗 110×800cm×3

三條水紗像瀑布一樣垂置而下,體量充滿整個空間,讓觀者如走入水墨畫中。在縹緲的山水中隱喻了一種面對當下的真實,以一種源自傳統的、山水的、柔性的力量開啟一條通向心靈的救贖之路。

克塞尼婭·申科夫斯卡娃(拉脫維亞)《朝圣者們》

羊毛氈、浮木 尺寸可變

藝術家被隔離時收到朋友贈送的浮木,決定用這些浮木制作一系列的形象,并選擇了她認為最能代表溫暖的古老材料氈來與其配合。她希望以此來提醒人們: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將在對自然的中獲得平衡與安寧。

藝術栗子:不可否認的是,藝術界的男女比例是嚴重失衡的,但是以材料的視角切入當代藝術,卻達到了性別的平衡。可以說材料藝術便于不同性別的群體進行藝術表達嗎?材料沒有那么多的壁壘和障礙,是否可以成為性別平等的實驗場?

張敢:材料的介入形成了一種互動和平等的對話,做材料藝術需要有著特別的敏感性,女性在這方面可能普遍具有優勢,這次的結果恰好達到了這種平衡。傳說中最早的繪畫是黃帝的妻子螺祖畫的。其實對于敏感的藝術家來說,材料藝術是很好的創作載體,這關乎藝術家的藝術感知,而非性別。

·關鍵詞 5·

情感壁壘

藝術栗子:在新技術的應用上,似乎有一種強技術、弱藝術的現象?

張敢:也是有這種問題。科技只能是一種手段,如果想藝術和技術完美結合,那就要有真正強大的專業技術團隊做支撐。文藝復興的時候,科技剛剛開始,達·芬奇可以憑借一己之力,在多個領域里面都可以做得非常精彩。今天你不可能同時在計算機領域特別棒,然后在藝術領域特別棒,專業化的時代很難產生這樣的人才。

卡捷琳娜·博羅達夫琴科(俄羅斯)《全視之眼》

聚乙烯密封線束、鋼絲、照片 尺寸可變

這里的“全視之眼”可以是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監控器、攝像頭和數據追蹤,也可以是內在于精神世界的上帝之眼、良心之眼。

宋春陽(中國)《惹》

動物毛皮、pu革、填充面料 70×950cm

材料可以帶給我們直接的聯想,通過視覺、觸覺、嗅覺反映最基礎的情緒。作品《惹》將動物原生的形狀和顏色皮毛與當下的人造皮革相混合,意在表達當下人們在生活中的情緒。

瓊·舒爾茨(美國)《筆記系列》

布、紙、線 50×46cm×2

如何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重塑完整性?作為詩人的藝術家寫道:無意識地圖繪著/使不可見的,可見/讓隱私的背面突顯/把背面帶到前面/從舊事物中牽引出新的繪畫。

藝術栗子:科技和藝術之間的壁壘是因為我們對科技的陌生、不熟悉?因此有時會有情感難以注入的問題?

張敢:陌生感確實跟我們不理解、不了解有關。或許00后對于高科技材料有著更多的情感記憶,畢竟他們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他們可能在里面找到更多藝術的東西。但是,科技和藝術作為兩個學科,找到一種可以融會貫通的方法,還是比較難的。

藝術栗子:這次雙年展,您覺得對于材料藝術的發展或者當代藝術的發展,它的重要的意義體現在哪里?

張敢:我覺得可以喚醒大家對材料的興趣,看到材料的更多可能性。我希望大家能夠回到作品本身,回到材料本身的。藝術創作就是在跟熟悉的材料打交道,跟它交流、共鳴,產生作品。19世紀的威廉·莫里斯就提過這樣的問題。在我們討論藝術與科技的關系時,藝術到底是什么?新技術、新材料、新媒介,這是吸引當代人的。但實際上真正的藝術本身不變的東西,還是形式語言,對美的創造。這個展覽的目的其實還是喚醒大家回到藝術本身,回到藝術本體。

坎·薩魯穆·卡霍亞(剛果-金)《美麗的薩》

回收的金屬板和易拉罐 67.5×120.5cm

藝術家的作品多反映家鄉薩人民的日常生活,通過回收和再利用的金屬板、易拉罐、電線、棚架、塑料等廢物來進行藝術創作,他用廢棄的材料創作了一個美麗的都市街景,也寄予了自己對首都薩再現輝煌與璀璨的希望。

巴圖(中國)《游獵》

布上皮革、丙烯、油彩等 90×160cm

藝術家從鄂爾多斯青銅飾牌動物咬斗紋得到啟發,將寫意性和極簡風格的相融合,以皮革為材料拼貼、打磨、繪制了這件充滿游牧文化特質的作品。

侯吉明(中國)《修復計劃》

綜合材料 50×60cm

通過拆解和重構敦煌、龜茲壁畫圖像元素,將壁畫殘像等傳統文化符號與今日之報刊、書籍碎片等當代意象相結合,在交織的時空語境中講述著民族文化的故事與傳統再造的潛力。

·關鍵詞 6·

思想碰撞

藝術栗子:國外的材料藝術發展,現在是什么狀態?

張敢:國外的發展比咱們這邊要更豐富,他們在材料的探索上,運用得非常成熟。之所以邀請外國的藝術家,還是要進行更多對話,從中得到新的啟示。西方很多大藝術家都在進行材料研究,比如畢加索,他后期創作了大量非常精彩的材料藝術作品。中國很多藝術家已經很少在材料本身動腦子了。

瑪麗亞·歐亨尼婭·莫亞(秘魯)《快樂的自我肖像》

小麥粉、藝術家的頭發、指甲、種子、黃鐵礦、小鏈子

卵石、薰衣草、石膏作品碎片 120×100×10cm

自畫像是一種認識和理解自我的方式,藝術家的這幅肖像是非具象的“觸覺”肖像。作品材料多來自藝術家日常使用的物品、身體的毛發碎屑或是有紀念意義的物證,并結合家鄉傳統的糊狀工藝,塑造了這件與身體親密接觸的物像。

孫月(中國)《新石器時代工業印章》

陶瓷 110×10×70cm×2

這是一組偽裝成嶺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沉積層地質考察出土的陶制印章,觀眾在互動使用會發現所有“出土”印章印出的圖案是日常工業產品的印記,由此探討概念的形成與認知過程,創造出新的感知體驗。

藝術栗子:可以將中外的創作狀態做橫向對比嗎?

張敢:我覺得文化不同,沒必要去比。我們只是說他們的創作能夠開闊我們的思路,沒必要一定把他們作為我們的未來。

藝術栗子:吸收借鑒。

張敢:吸收借鑒而已,文化還是各有各的特點。比如,未必喝咖啡就是先進的,有的人喝茶,有的人喝咖啡,世界就豐富了。

#

展覽信息

總策劃:清華大學副校長 彭剛

學術主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 馬賽

總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清華美術》主編 張敢

(受疫情影響展覽分成兩期舉行)

一期展(預展):6月20日至11月20日,青島云上海天藝術中心

二期展:12月2日至明年2月27日,青島、北京

文|顧博 張火火

審|梁開

圖|首屆國際當代材料藝術雙年展組委會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b3q24.cn)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亚洲欧美 | 九九伊人八戒 | 中文字幕一二三 | 2018天天操|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精品18久久蜜臀董小宛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 9999777做爰 | 色综合久久网 | 一区二区在线看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乱码av中文一二区软件 | 91精品视频在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 伊人成人在线 | 五月婷婷综合激情 | 久久久网站 | www.欧美视频 | 西安护栏厂家联系方式 | 一级毛片免费毛片一级毛片免费 | 天堂中文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美女在线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自拍偷拍 | 热99re久久免费视精品频软件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 日韩aaaa| 久久久888| 国产成人一级 | 欧美大黄大色一级毛片出红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三区 | 香蕉影视app官网最新版 | 欧美最黄视频 | 在线观看欧美一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洲视频一区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人人看人人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