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對烏克蘭誰贏了(烏克蘭美女大量涌入中國)
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比俄烏沖突更“奇特”的戰爭了,本身,沖突伊始的時候,這是兩個軍事實力差距巨大的國家,但是沒想到,兩個國家竟然打成了膠著戰,這一膠著就是大半年。
這大半年,俄烏沖突有5件事讓我們大開眼界。
第一件事:俄羅斯從哈爾科夫撤軍
從哈爾科夫撤軍,原因很簡單,就是打不動了,不然也不會被反攻到了盧甘斯克,接著是丟了伊久姆、紅利曼,在接連被反攻后,蘇洛維金上任,頓巴斯一帶基本沒有再出現撤退,倒是從赫爾松撤了,這個倒是可以理解,借著第聶伯河這道天塹來建立防御,事半功倍。
第二件事:歐盟宣布對俄羅斯天然氣設定價格上限
這是俄羅斯和德國之間關系惡化的顯著標志,在此之前,德國對制裁俄羅斯能源一直非常猶豫,畢竟,默克爾時代建立的工業大循環,俄羅斯的能源是重要的一環,朔爾茨做出這樣的選擇,打破了俄羅斯和德國之間的能源合作。對于今后歐盟的經濟發展,勢必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只是時間還沒到,目前來看,歐盟面臨的能源問題似乎解決了。
第三件事:歐盟竟然順利度過了寒冬
在美國以及中東天然氣供應國的大力支援下,歐盟的確順利度過了寒冬,而且還讓天然氣的價格出現了大幅下降。這不得不說美國的作用,在法國和德國提出美國及其盟友以4倍于俄羅斯天然氣價格出售天然氣給歐盟后,歐洲天然氣價格應聲下降,顯然,這其中美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件事:俄羅斯開始在東烏地帶反攻,格拉西莫夫成為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
對于任命格拉西莫夫為最高指揮官,這是俄羅斯對俄烏沖突升級的重要標志,到目前為止,格拉西莫夫還沒有對烏克蘭發動自己策劃的軍事行動,一切似乎還停留在蘇洛維金時代的打法。
不過,從西方和烏克蘭的情報看,俄羅斯的大舉反攻可能會出現在2月15日到2月25日前后,其目的是拿下頓巴斯全境。
第五件事:在俄軍反攻之際,北約多國宣布向烏克蘭提供主戰坦克
北約這次向烏克蘭援助的坦克,多是西方坦克,而不是蘇聯時代的蘇制坦克,其中包括豹式坦克和M1艾布拉姆斯坦克。這一次,德國的態度讓外界感到了意外。德國在多方壓力之下,同意了購買豹式坦克國家可以向烏克蘭轉讓豹式坦克,而且德國方面也宣布會向烏克蘭援助14輛豹式坦克,而美國則宣布向烏克蘭提供31輛M1坦克。
那么,俄烏沖突的結局到底會怎么樣呢?
作為一個中等國家,烏克蘭面對的是全球國土面積最大的俄羅斯,而且也是全球最多的國家。烏克蘭想要取勝,不是不可能,而是不能。
哪怕是西方,都很清楚讓烏克蘭最大限度也就是奪回失地,而不是打入俄羅斯。美國、波蘭等國都明確表態,不會向烏克蘭提供F-16戰斗機。因為這種遠程打擊武器一旦進入烏克蘭,歐美很難控制這些武器的使用范圍。
俄烏沖突的結局很好預測,烏克蘭贏不了,俄羅斯輸不了。
烏克蘭贏不了原因很簡單:第一,烏克蘭的兵源基本到了極限,再征召可能導致國家經濟徹底崩盤;第二,西方的援助也讓很多國家武器庫存出現了問題,再打下去,西方的武器援助會出現問題;第三,西方自己心里有數,不可能讓烏克蘭贏,因為北約害怕逼到俄羅斯動用。
俄羅斯輸不了的原因也很簡單:第一,俄羅斯還有很大的戰爭潛力,不行還能再次動員;第二,俄羅斯依然還有很多目標沒有轟炸,說明俄羅斯還有更多打擊的可能;第三,俄羅斯是核大國,北約逼到家門口,俄羅斯就只能動用大殺器了。
對于俄烏沖突而言,如果想要短期內實現和平,不僅僅是俄烏雙方都要讓步,北約尤其是美國的態度也很重要,美國作為烏克蘭最大的援助方,北約的主導者,如果不能認清區域和平的重要性,非要和俄羅斯拼個你死我活,到最后,美國也不會是贏家。
而對于歐洲而言,尤其是法國和德國,作為區域大國,是重要的調解角色,現在卻陷入了直接和俄羅斯對抗的陣營,實屬不應該。可見,俄烏沖突如何結束,考驗著各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