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境 2021—日本入境2021年3月入境
2023年8月22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將從24日開始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
東京電力公司已公布了向海洋排放的詳細步驟。按計劃,排放前在處理過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如果確認濃度降低到預想的水平,將在17天內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污染水。2023年度預計排放約3.12萬噸,氚總量為5兆貝克勒爾,約為東電年計劃排放量上限(22兆貝克勒爾)的兩成。
2021年1月8日拍攝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和核污水儲水罐。圖源:新華社/共同社
今天(23日)上午,一則“有研究模擬日本核污水排海擴散過程:240天到達中國沿海,1200天后覆蓋北太平洋”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
據悉,該研究分析來自清華大學的團隊。2021年,清華大學就做了核廢水在太平洋的擴散的實驗,發文分析福島核廢水在太平洋的擴散機理。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別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并實現了福島核廢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擬。
氚的宏觀擴散模擬結果
宏觀模擬結果表明,核廢水在排放后240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隨后,污染物一邊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著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擴散,另一邊通過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轉移。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污染物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島附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污染物高濃度區域將沿著35°N線附近向東延伸,從開始的東亞附近海域擴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2400天時,中國東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現濃度較低的淺粉色,而北美西側海域已經基本被濃度較高的紅色覆蓋。
三個沿海城市及它們附近的污染物濃度變化
核污水中
64種放射性元素超七成超標
中國海洋法學會會長、國際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國表示,從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到2021年日本決定排海時,核污染水大概已經累積了138萬噸,并且每天遞增約100噸,它的1100多個儲水罐大概到今年就沒有儲存空間了。因為日本從未披露真實數據,現在大概已經有150萬噸核污染水了,排放時間可能長達30到50年。
現在國際社會,包括周邊國家和利益攸關國,最大的擔心就是這些核放射性元素和物質進入海洋環境中。日本一直在做出“問題只在于氚元素”的誤導,但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是核污染水里含高達64種核放射性元素,并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標的,而且是多核素設備難以完理掉的。
這些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生態環境以后,氚可能還不是最危險的,對人類、對海洋生物影響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碳-14的半衰期約5370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長,約1570萬年。碳-14會在海洋生物,也就是魚類的體內聚集,碳-14聚集的豐度或濃度可能是氚的50倍。
中國海關總署:禁止進口
中國海關總署之前明確表示,為防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輸華,中國海關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十個縣(都)食品,對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別是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嚴格審核隨附證明文件,強化監管,嚴格實施100%查驗,持續加強對放射性物質的檢測監測力度,嚴防存在風險的產品輸入。海關還說,將視事態發展及時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消費者餐桌上的安全。
8月24日起,香港、澳門禁止進口
日本10地水產品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22日在香港對媒體表示,香港將于24日起禁止進口日本東京、福島、千葉等10個都縣的水產品。
謝展寰說,行政長官早前已經發表聲明,強烈反對日本公布的福島核污染水排放計劃。為保障香港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基于預先防范原則,特區政府決定從8月24日開始,禁止進口日本東京、福島、千葉等10個都縣的水產品,包括所有的活生、冷凍、冷藏、干制成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產品、海鹽以及未加工或經加工的海藻。相關的食物安全命令會在8月23日刊憲。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下屬的食物安全中心亦會做好進口食品把關工作,加強對日本進口食品的檢測,保障日本進口食品安全。
澳門特區政府22日宣布從2023年8月24日起禁止進口源自福島縣、千葉縣、櫪木縣、茨城縣、群馬縣、宮城縣、新潟縣、長野縣、埼玉縣及東京都共10個都縣區的鮮活食品、動物源性食品、海鹽及海藻,包括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水產及水產制品、肉類及其制品、禽蛋等。
澳門市政署亦會加強巡查市面零售店,主要針對由日本其他地方進口無需檢驗檢疫的副食品,如大米、紫菜、茶葉、零食等預包裝食品,以手提輻射儀進行檢測,并抽取食品樣本進行放射性核素檢測。為提升資訊透明度、加強科普教育,市政署從明日起將開通核檢食安專題網頁,除每天公布輻射檢測數據外,還會通過圖文包、帖文、短片等向社會進行科普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