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美國2019年加息表、美聯儲2019年加息
「今天是木子讀吧陪你的第1104天」
當經濟過熱或者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過多時,各個國家通常會采用偏緊的貨幣政策,“加息”和“縮表”這類詞匯出現的頻率就會升高。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加息”?中美的“加息”有什么不同?
我們先來說說加息
實際上,中國的“加息”和美國的“加息”不是同一個概念。美聯儲加的“息”,是聯邦基金利率,指的是美國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簡單說,就是銀行業同行之間互相暫時借點錢,所支付的利息率。
銀行之間相互拆借的原因很容易理解:某個銀行由于日常的運營,賬面上可能會出現赤字,這時就需要通過與其他銀行進行短期拆借來彌補赤字。這里的“短期”大部分是指隔夜,但不管短期還是長期,既然是借貸,就會產生利息。
美國的中央銀行也就是美聯儲,本質上也是銀行,也是銀行間同業市場的參與者,它可以宣布提高自己的同業拆借利息,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美聯儲宣布加息。
美聯儲加息,實際上是想通過提高自己向外借錢的利率來引導銀行間互相拆借的利率,進而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借貸成本,由此將銀行間的資金余缺傳遞到實體經濟,最終影響到生產、投資和消費等方面。之所以強調的是“引導”而不是“要求”,是因為在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的美國,如果美聯儲通過行政手段“要求”其他銀行的利率隨其利率上升而上升,會被視為是一種違反市場化原則的做法。
既然是“引導”而非“強制”,就意味著可能有某些其他商業銀行不配合美聯儲的操作。當美聯儲宣布提升利率時,若當時市場上資金足夠多,商業銀行可能就不會選擇去找美聯儲借錢,而是選擇以更低的成本通過其他渠道進行拆借,因為銀行間同業市場上不止美聯儲一個參與主體。
所以,如果美聯儲自己單方面宣布“加息”,往往不能保證直接影響到銀行間拆借利率,也就無法達到真正加息的效果。這種情況下,美聯儲就需要輔以其他手段來回收市場上多余的資金,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另一個概念“縮表”。
而我們中國的加息,指的是中國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直接“要求”商業銀行以這個利率為基準。但是,現在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已經有了一定進展,嚴格意義上的基準利率調整已經多年沒有進行了。
2019年后,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的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已成為當下的基礎性貸款參考利率,包括房貸。LPR是由18家商業銀行根據市場的需求共同報價,中國擔當“評委”,去掉一個最高價,再去掉一個最低價,算出來的平均值。各銀行的貸款利率是按照LPR上下浮動的,可見,LPR標志著中國的利率機制又向市場化靠近了一步。
說完加息,我們再說說擴表和縮表
分析中美兩國的貨幣政策是如何產生關聯的,就要從“擴表”和“縮表”說起。“擴表”與“縮表”指的是央行資產負債表中資產和負債同方向、同規模擴大與縮小。
我們用中國古代票號的運作模式來說明什么是“擴表”和“縮表”。票號開張后,儲戶存入銀子,票號掌柜開具等值銀票給儲戶。銀票代表票號對儲戶的負債,儲戶存的銀子暫時成為票號的資產,此時資產等于負債。票號掌柜記賬時,資產和負債項目同時增加,這就是“擴表”。
如果有儲戶拿著銀票來兌換銀子,票號把銀子支取給了持票人,同時銀票被銷毀,票號的資產和負債同時減少,這就是“縮表”。如果我們把美聯儲看成是票號,美元就相當于美聯儲印發的銀票。
如今金本位和銀本位都已不存在,美聯儲印發的美元既不對應黃金也不對應白銀。但美聯儲不能只有負債而沒有資產,那美聯儲的資產是什么呢?實際上美元對應的資產可以有很多,最簡單地可理解為,美元對應美國國債。
如果我們打開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就可以發現,美聯儲相當一部分的資產,正是美國政府發行的美國國債。2008年—2022年的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規模兩次最大的擴張,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另一次是2020年—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種擴張主要由美聯儲增發貨幣,購買美國國債引起。
美聯儲如果只是調高聯邦基金利率,往往達不到加息的效果,因為市面上流通的美元比較多,銀行有多個渠道借到低成本的資金。但如果美聯儲把所持有的美國國債賣掉,換成美元后再銷毀,就會讓市面上美元變得緊缺。美元變少,由市場形成的利率自然就會提高,從而達到“加息”真正想達到的效果。而美聯儲賣出手中的美國國債,換回美元再銷毀,讓自己的資產和負債同時降低,就是一個“縮表”的過程。
從中美兩國資產負債表的主要構成來看,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負債端是美元,資產端的主要是美國國債。而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負債端主要是儲備貨幣,資產端主要是外匯儲備,而且其中大多數是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央行的資產中很大一部分正是美聯儲的負債。所以,中美貨幣政策必然存在內在關聯。
中國央行想要“擴表”或者“縮表”,不可避免會受到美國貨幣政策的影響。2022年,美聯儲開始了加息周期。中國當下的經濟運行狀況不僅沒有加息需求,反而需要適當降息。于是,在美國加息的情況下,中國反而降低了基準利率。美國加息之后,美國市場的資產收益率走高,對美國之外的資金產生吸引力。
這可能導致在中國的外資開始撤離,想轉移到美國去投資,以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因為人民幣尚不具備典型的國際通用貨幣職能,外資從中國撤離時,通常會想兌換為美元,外資將大量的人民幣交給了中國的銀行,換回美元帶走。所以,中國經濟系統中的人民幣供應量也就相應減少了。
伴隨而來的,還有人民幣匯率短時間內的大幅貶值,就是前段時間發生的人民幣匯率“破7”。但是,人民幣貶值意味著一定數量的美元可兌換成的人民幣更多,人民幣匯率的貶值使得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中人民幣減少的程度小于美元減少的程度,從而緩解了中國央行“被動縮表”的規模。所以,人民幣匯率的急貶,是中國央行的一種現實需要。
由此可見,多年來中國的貨幣政策較為被動,美國超發的貨幣流入中國,中國就要被動發放人民幣。
近些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中美兩國會實施方向相反的貨幣政策操作,比如中國的LPR下降,美國卻在加息。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貨幣政策的階段性目標隨之改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也逐漸增強,這些都是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地位不斷提升的積極信號。
2020年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隨著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惡化,為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美聯儲不斷通過“放水”來讓貨幣貶值,從而稀釋美國債務,甚至很多專家學者都在擔心美國未來會還不起這些債務。
一時間,這種焦慮激起了很多國人的憤怒情緒,我們中國人幾十年辛辛苦苦賺的錢換來了美國開出的欠條,而美國用這一張張的欠條,卻可以換來實實在在的商品,簡直是空手套白狼!
大家如果對美國是如何空手套白狼感興趣,可以閱讀木子上周的這篇文章【】來詳細了解一下。
專注運動+財富管理:關于19年運動更多的分享,請關注:木子讀吧,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健一生身,讀千卷書,行萬里路,2023與你一起見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