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南斯拉夫的天氣情況,10月南斯拉夫的天氣情況怎么樣
棉花界流傳這樣一句話,“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毙陆S吾爾自治區的長絨棉因其柔軟細膩、光澤度好,更是棉花界明星般的存在。
截至2020年棉花生產季結束,新疆棉花總產、單產、種植面積、商品調撥量均名列全國第一。你可能想不到,這四個“第一”,新疆棉花已連拿26年!
底氣,來源于大自然的饋贈
棉花是一種喜溫喜光、具有無限生長習性的經濟作物。新疆與國內其他產棉區相比,具有更多有利的氣象條件。
新疆空氣干燥、云量少、晴天多、日照充足,有利于棉纖維生長,能夠顯著降低爛鈴率,提高單產。
這里是中國日照時間最長的省區,棉花們每年能享受到約2500-3500小時的“日光浴”。
除此之外,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棉花干物質積累及經濟產量形成;而豐富多樣的光熱資源,有利于各類型棉花生長;來自天山和昆侖山的雪山融水,堪稱“水中貴族”,給新疆棉花提供了充足穩定且優質的水源。
夕陽下,盛開的棉花仿佛一片雪白的海洋。圖/王海英
最幸運的是,新疆棉花生長季節水熱同季,給了種植在綠洲灌溉農業區棉花十足的“安全感”。干燥的氣候及冬季極寒天氣,也不利于害蟲的生長繁殖。因而,棉花生長過程中,病蟲害這一老大難問題也被完美規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得益于新特的自然條件,新疆棉花擁有花絮色白、纖維柔長、強度較高等優勢。特別是新疆長絨棉的柔軟度、光澤度、親膚度、透氣性、彈力等均遠超普通棉,常年一二級花達80%以上。
有好口碑,也有廣闊天地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費國、第二大棉花生產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棉花生產區域重心由黃河流域逐步向新疆轉移。
作為新疆的第一大“花”,棉花種植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等地區。目前,新疆棉花種植面積達3752.85萬畝,占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78.92%;總產516.1萬噸,占全國棉花總產量87.3%。
一輛輛采棉機正在棉田采摘棉花。圖/王海英
新疆是我國最早植棉的地區之一。古代,棉花常被記述為“白疊”“織貝”“吉貝”。新疆維吾爾族群眾稱棉花為“帕合他”。一些史學家認為“白疊”與“帕合他”讀音相近,由此可以窺見棉花由新疆傳入內地的痕跡。
這里植棉已有2000多年歷史,根據出土文物和古籍記載,自東漢起至南北朝時期,塔里木盆地各地和吐魯番地區已相繼種植棉花,并有了棉紡織手工業。
據《梁書·西北諸戎傳》 記載,高昌國“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為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在巴楚縣托庫孜薩來古城晚唐地層內,不僅發現棉布,還發現了棉籽實物。
雖有悠久的植棉歷史,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新疆棉花生產才獲得更大發展。
1949年新疆只有棉田3萬多公頃,總產10萬余擔;到1959年棉田已發展到14萬多公頃,總產114萬余擔,較1949年總產增加10倍以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政策放寬,棉花經濟進一步被開發,新疆植棉業又得以更好地發展。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確立了“一黑一白”經濟發展戰略,棉花已成為主要經濟作物。截至目前,北疆的棉花產地機械化程度已達90%,南疆也已達到85%左右,人力被大大解放。
軟萌背后是硬實力支撐
新疆棉花可不只有潔白、溫暖、可愛等標簽,棉種每一次升級換代、新疆棉的每一次高光時刻,背后都是多領域的持續攻堅與付出。
我國過去沒有種植長絨棉,特紡工業所需原料全部依賴進口。
1954年,新疆應農業部要求開展引種試驗,并獲得成功;1955年以后,引進國外長絨棉品種繼續鑒定試驗,建立科研機構,開展新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
目前,新疆是國內唯一大量生產長絨棉的地區。
在棉花的生產用種上,過去主要是草棉和部分混雜退化的陸地棉;新中國成立后,從引進蘇聯品種逐漸發展為應用自育品種。經過多年數次換種,生產用種已實現自育品種化。
此外,新疆還利用高科技生產出天然彩色棉,在國際市場上每噸售價4000美元,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農業氣象科技人員觀測棉花長勢。圖/李冬梅
世界頂級的新疆長絨棉,長年供不應求。在國內,新疆棉花主要銷往上海、浙江等19個省市;1982年,長絨棉開始向羅馬尼亞出口;1983年,陸地棉、長絨棉都進入了國際市場,主要銷往羅馬尼亞、日本、蘇聯、捷克、南斯拉夫等國家。
據業內人士分析,2021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將繼續保持穩定,不僅因為氣候、水土條件適宜,科學種植以及機械化生產也提高了產能及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而且新疆已形成棉花種植習慣,下游加工企業數量仍在不斷增加,籽棉銷售火爆。
國家支持、技術支撐、各部門守護……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新疆棉花產業振興的隊伍。是的,新疆棉花,就是這么霸氣!誰也不準欺負她。
我支持
新疆棉花!
(來源:中國氣象局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