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12國旅游最佳路線—歐洲12國旅游最佳路線及圖片
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在多個領域已經實現彎道超車。
但這種超車,在美西方的眼里,卻有些礙眼。
近日,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就又開始對中國使絆子了。
而這一次,歐盟瞄準的是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
馮德萊恩表示:將對中國新能源電動汽車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這是自“去風險化”之后,歐盟再針對中國。
當前的歐盟,早已不再是歐盟利益的代言人,而是美國利益的擁躉者。
近些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相當迅速。
可以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占到了半壁江山,在整個汽車賽道,也實現了彎道超車。
而這,也讓以汽車行業為豪的歐洲,感到了危機。
就在前段時間,德國慕尼展上,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放異彩。
很多歐洲的工程師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有些工程師對著來參展的中國汽車不斷拍照,想看一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不僅歐洲工程師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關注度高,慕尼展中,來參加的歐洲當地人更是絡繹不絕。
比亞迪展廳堵的水泄不通,甚至排隊的人都排到了隔壁廳。
《德國之聲》在報道此次慕尼黑展會的時候,更是直接表示:德國雖然是傳統的汽車制造業大國,但這一次中國制造讓德國的整個產業黯淡無光。
甚至有外國媒體悲觀的認為:燃油車已經沒了未來。
不得不說,這一次慕尼展,中國車企的確給了歐洲一些小小的震撼。
在慕尼展結束后,朔爾茨就宣布了一項價值1100億歐元的激勵計劃,希望為德國汽車行業發展提供支持。
但相比起德國,法國的心態,可就沒那么積極了。
在慕尼展之后,法國向歐盟“告狀”,聲稱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以不公平的低價擾亂了歐洲市場,傷害了歐洲的車企和汽車制造業。
要求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進行遏制。
而在這一要求提交歐盟后,馮德萊恩迅速做出反應。
馮德萊恩一直都想找理由打壓中國,這一次,法國將理由送上門來,馮德萊恩自然會抓緊機會。
在法國提出這個要求后,馮德萊恩很快執行,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但這個調查,完全是“雙標”。
眾所周知,歐洲車企的市場,大頭一直在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燃油車上起步較晚。
再加上,美西方掌握著核心技術,所以中國想突破也不容易。
這些年來,歐洲在中國銷售汽車,完全算得上是傾銷。
但中國卻從未對歐洲任何一個車企,進行過所謂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反倒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剛要進軍歐洲,歐盟的禁令就來了。
這和美西方所推崇的“自由貿易”恐怕相去甚遠。
而且,法國給出中國以低價傾銷的這個理由,也完全站不住腳。
就拿比亞迪舉例,一款同樣的車型,在中國本土賣26萬左右,但在歐洲要賣到50萬元。
這顯然不是歐盟口中的傾銷,進入歐洲市場,也只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海外業務的擴展。
和法系車、德系車在中國出口沒什么區別。
但面對這種正常的商業行為,歐盟卻開始啟動調查,對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加征關稅。
歐盟此舉,完全暴露了自身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暴露了歐盟已經喪失作為世界一極的“格局”。
事實上,從中美博弈開始,歐盟就開始暗中配合美國。
此前,美國叫囂要和中國脫鉤,歐盟也開始要“去風險化”。
但歐盟和中國有著非常緊密的貿易往來,尤其是在汽車領域,歐盟的重要成員德國,大多市場都在中國。
歐盟作出這種舉動,完全是自斷財路。
而馮德萊恩此舉,也引發了德國的不滿。
德國作為傳統汽車的生產大國,在新能源領域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態度不錯。
為了趕上時代的發展,德國政府出錢補貼,希望德國車企能迎頭趕上。
結果這番話剛落地,歐盟針對中國新能源車企的調查就來了。
對此,德國十分不滿。
德國交通部長福爾克表示:對華開啟貿易戰的危害將迅速波及到其他行業,懲罰性關稅的競賽中,沒有人會成功。并強調:設置貿易壁壘不是一個好方法。
眾所周知,德國大眾和中國車企貿易往來密切。
中國市場,也是大眾最重視的市場。
德國這次在慕尼黑舉辦車展,也是希望和中國車企合作,在歐洲開辟新能源汽車市場。
而現在,歐盟限制中國車進入歐洲,大眾顯然也會受牽連。
但與此同時,法國那邊則對歐盟的做法表達了支持。
畢竟,這個要求就是法國提出來的。
這幾年,法國車不思進取,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斷降低。
目前,就只有歐洲這個市場,可以讓法國車茍延殘喘。
為了能夠保住這最后的一點市場,所以法國才大力支持歐盟的決定。
但如果沒有外界壓力的刺激,法國車企只會故步自封,和國際車企拉開差距。
不僅如此,歐盟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采取報復性關稅,那么中國也可以對等反制。
面對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啟動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中方也做出了表態,我們首先指出了歐盟此舉的真實性質,點明了歐盟就是在打著公平貿易的名義,做著保護主義的事情。
不僅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定,更會影響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
中方這番回應,有理有據,也提醒歐洲,如果一意孤行,那么最終的后果可能是損人不利己。
要知道,不只是歐盟可以針對價格搞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歐洲燃油車在中國銷售了這么多年,價格一直比歐洲市場低,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像歐盟一樣提出反制?
屆時,歐盟流的血,可要比放開市場多得多。
不得不說,美西方很喜歡動輒用制裁、打壓來解決問題。
似乎在他們看來,這樣就能遏制住中國的發展,保護得了自己的企業利益。
但事實,往往截然想法。
而當前這個劇情,和十年前歐洲對我們光伏產業打壓如出一轍。
當年,歐洲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對中國的光伏產業進行打壓。
但經過了12年的時間,我國的光伏產業鏈中所有環節在全世界都遙遙領先。
全國前世的多硅晶制造商中,更是有7家來自中國。
目前,世界排名前十的光伏電池片企業,也全部來自中國。
由此可見,歐洲針對中國搞這些調查,最終的結果是讓中國越來越強。
如果說放開合作,歐洲還能在中國產業快速升級發展中吃到一點“肉渣”,那么故步自封,打壓中國,最后的結果就是完全喪失競爭力,連湯都“喝”不上。
在俄烏沖突后,歐洲不斷的被美國“放血”。
制造業、金融業,全面衰落。
可以說,歐洲已經失去了作為“世界一極”的能力。
而現在,還在拒絕成長,堅持老舊的“霸權主義思維”。
可以預見的是,歐洲的衰落是必然的。
而即便歐洲向我們緊閉大門,也阻擋不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腳步。
沒有歐洲,還有東南亞、非洲、南美,美西方萬不要以為,西方就是全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