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之作席卷好萊塢(電影眾籌成功的案例)
(眾籌網站截圖)
短短8天的時間,電影《流浪地球2》官方授權開發的模型周邊眾籌就賣爆了。
以某單品眾籌為例,它眾籌的目標金額僅10萬元,8天后該項目的眾籌金額就突破1億元,讓市場充分看見衍生品巨大的市場潛力。
與此同時,春節檔的動畫片《深海》,也已經授權了手辦、玩具、出版物等多種品類的衍生品開發,并與數家品牌廠商達成合作。
與電影票房一樣,衍生品的市場規模相當龐大,相對而言,國內電影的衍生品市場仍是一片藍海,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挖掘。電影衍生品市場的想象空間有多大?該如何把衍生品市場做大?
衍生品生意有多香電影衍生品指涉的是基于電影IP開發的包括銀幕放映以外的所有增加電影產業產值的特許授權產品。
衍生品的范圍非常廣泛,既包括音像制品、舞臺劇、電視劇、紙媒出版物、電子游戲、主題演唱會等相關產品;也包括基于形象授權的玩具、紀念品、郵票、服飾、食品、日用品,等等。
當觀眾通過一部電影獲得巨大的感動之后,不少人往往很樂于購買衍生品來滿足情感需求。
不同于國內絕大多數電影90%以上的收入都來自電影票房,好萊塢的衍生品市場非常成熟發達,一些優秀電影的衍生品收益甚至可以達到影片總體收入的70%以上,票房反而只占30%。
比如《星球大戰》從1977年拍到2019年,這一系列電影的票房總收入突破100億美元,是全球最賺錢的電影系列之一了。但截至2022年8月,它的衍生品收入達到422億美元,是電影票房總收入的4倍。
迪士尼也是衍生品授權開發的大戶。
去年年中,License Global發布了全球授權商排行榜。2021財年(截至2021年10月2日),迪士尼自家的衍生品業務全年營收就達到53.40億美元。它還與孩之寶、美泰、樂高、Funko、寶潔等成千上萬被授權商合作推出商品,授權商品的年銷售額562億美元。
另據國際授權業協會報告,2021年,全球授權商品和服務產生的銷售收入增長至3155億美元。
總之,衍生品市場相當龐大。從電影生產方角度來看,衍生品的開發是“一魚多吃”甚至是“一魚永吃”,有助于分攤電影創作的市場風險,有助于挖掘電影產業新的增長點,將利潤最大化。
同時,衍生品開發有助于反過來擴大電影的IP效應,促進文化輸出。譬如迪士尼的各類商品、主題公園的火爆,進一步延伸了那些經典電影IP的生命力,有助于迪士尼新打造的IP的走紅。
(IC photo / 圖)
國內衍生品仍是“藍海”相較于國外衍生品市場的一片火熱,當前國內電影的衍生品市場,仍然處于比較初級的水平,開發仍很不完善。
國際授權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內地與香港的授權商品和服務的銷售收入達119億美元,僅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8%,相關潛力仍有待挖掘。國內的絕大多數電影的收入來自電影票房,票房以外的衍生品收入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從樂觀的角度看,這也意味著國內衍生品市場還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間。這些年來,一些國產電影也開始涉足衍生品的開發,并取得一些進展。
譬如2015年電影《大圣歸來》推出衍生品,首日銷售超過千萬,創下當時國產電影衍生品單日歷史紀錄。
2018年的《捉妖記2》,正版授權胡巴公仔銷售近20萬件,銷售收入400萬。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1》,官方周邊授權方原本眾籌目標為10萬元,最終該項目得到超過7萬人支持,總共籌得資金近770萬元。
同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衍生品包括角色手辦、潮玩和周邊,三個項目眾籌均突破百萬,其中系列手辦項目突破千萬……
國內衍生品開發做得比較成熟的,反而是《熊出沒》系列。《熊出沒》系列電影不僅牢牢占據每年春季檔的一席之地,今年票房更是首次突破10億元,它的衍生品開發與電影創作并駕齊驅。
公司的數據顯示,2022年數字動漫中的形象授權至少將為其帶來1698萬元的收入。2021年熊出沒IP合作的被授權商數量超過200家,被授權商品超過3000款,品類包括牛奶、零食、玩具、文具、服裝、箱包、洗護用品、游戲、圖書等,年銷售額超過30億元。
(《哪吒之魔童降世》手辦。IC photo / 圖)
衍生品市場如何繼續做大國內像《熊出沒》這樣比較成熟地開發衍生品的電影仍然比較少,那掣肘國內電影衍生品市場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其一,業內普遍缺乏衍生品開發的意識,更不用說提前部署了。相形之下,好萊塢一些重點影片在劇本創作階段,制作方就已經考慮到衍生品的開發設計。
譬如《冰雪奇緣》賣到脫銷的艾莎裙、安娜裙,迪士尼在對人物的造型、服飾做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后續的產品開發。
國內極少數做得還可以的電影衍生品,都是電影火了,才開始眾籌生產。包括這次《流浪地球2》也是如此。
這樣一來,首先是失去了衍生品最佳的消費場景——電影院。好萊塢很多大片上映的同時,就有相關衍生品在電影院里入駐銷售了,觀眾看完電影興致正高,就可以直接購買衍生品。
另外,衍生品的開發制作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像《流浪地球2》一些熱門授權單品幾個月才到貨。這個等待空檔,也給了許多盜版可乘之機。
消費者購買的官方授權正版還沒到貨,山寨產品就已經在網上泛濫成災,當然,這也提醒了版權保護的重要性。
其二,目前國內的衍生品開發,仍然欠缺完整產業鏈。如何設計、生產找誰合作、合作之后如何宣傳,在業內仍有不少空白點。
這也可能帶來兩個風險。一個是衍生品設計創新意識不夠,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就像有人調侃的,在國內電影衍生品市場上,手機殼、馬克杯、充電寶成為“衍生品三寶”,賣來賣去都是這幾樣,衍生品的文化與商業價值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另外一個是衍生品的制造工藝有待進步,電影方沒有足夠的經驗認真去挑選被授權商,導致一些被授權商生產的衍生品有些粗制濫造。就像《流浪地球》的衍生品生產,也曾因為質量不達標遭受詬病,被吐槽“用心做電影,用腳做周邊”。但愿這一次《流浪地球2》的衍生品不要浪費了觀眾的熱情。
最后,說一千道一萬,衍生品要火,前提得電影質量夠硬,電影能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電影質量一團糟,衍生品也不可能暢銷。譬如去年《外太空的莫扎特》倒是頗有衍生品意識,奈何電影口碑平庸,衍生品的熱度也未能延續。
總而言之,國內的衍生品市場仍是一片待開發的廣闊藍海。電影從業者應該先把內容做好、把電影做好,讓電影成為具有影響力的IP,這是一切的出發點。
一手抓電影質量,一手抓衍生品生產,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電影IP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發揮到最大,讓電影市場的未來更廣闊。
話劇人